四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基本情况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福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改革先行优势,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改革创新试验田;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的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前沿优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新高地。其发展目标是: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功能培育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新体制。创新两岸合作机制,推动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增强闽台经济关联度。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三至五年的改革探索,力争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创新功能突出、服务体系健全、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自贸区的实施范围为118.04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
(1)福州片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实施范围为31.26平方公里,涵盖两个区域——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州保税港区,具体细分为7个片区,简称“两区七片”。其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块。马江区块(含福州保税区0.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经贸平台、文化创意、商品展示交易。快安区块: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金融、服务贸易(跨境电商)。长安区块,含福州出口加工区(1.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加工贸易、保税仓储、冷链物流。琅岐区块:重点发展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养生。南台岛区块:重点发展两岸金融服务创新、会展专业化服务、商品展示交易。福州保税港区规划面积9.26平方公里,分为两个区块。新厝区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侧重发展汽车保税改装及维修,飞机研发、制造、运营及维修等)、融资租赁;江阴区块:重点发展国际航运物流、整车及零配件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及保税展示交易。
(2)厦门片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总面积43.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域和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并根据先行先试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拓展试点政策范围,形成与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贸易中心和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联动的机制。其中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沧港区域面积24.41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航运物流、口岸进出口、保税物流、加工增值、服务外包、大宗商品交易等现代临港产业,构建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物流网络和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成为立足海西、服务两岸、面向国际,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亚太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的区域面积为19.3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信息消费、临空产业、国际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邮轮经济等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成为立足大陆,面向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
(3)平潭片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43平方公里,涵盖三个功能区。一是港口经贸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在港口开发和商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发挥临近海上国际航线和对台航运主通道的优势,联动中央商务区、临港产业区和如意城社区,加快建设港口物流聚集区、商贸服务聚集区、电子产业聚集区等产业功能性平台,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着力打造两岸自由贸易示范区、区域性综合保税产业示范区和两岸电子产业融合发展聚集区,并逐步向国际自由港拓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探索两岸合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联动平潭高铁中心站、中心商务区和科技文教区,加快建设研发总部聚集区、海洋产业聚集区、高端轻型制造聚集区等产业功能性平台,发挥原产地政策优势,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和轻型设备制造等高新产业,推进两岸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与开拓市场,共享全球化利益。三是旅游商贸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在澳前客滚码头、旅检大楼和台湾小额商品贸易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对台“窗口”和优质沙滩、岬角及沙地等旅游资源优势,联动中心城区和平潭国际旅游开发,着力对接台湾旅游,加快建设滨海旅游聚集区、两岸旅游商贸聚集区、农渔产品加工聚集区等产业功能性平台,提升国际旅游服务水平,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文体旅游、休闲养生、旅游购物等旅游产品,延伸拓展旅游高端业态,着力打造国际滨海风情度假岛、国际海洋文化体育基地、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并逐步向国际旅游岛拓展。
(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定位和优势
建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我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为全面有效推进自贸区建设,相关部门对福建自贸区的主要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加快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将福建省能够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自贸区。依法公开管理权限和流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目录制度,实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以及纠纷调解、援助、仲裁等服务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将原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法律、会计、信用、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2)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放宽外资准入。实施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的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将自贸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
(3)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拓展新型贸易方式。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航运服务功能。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放宽在自贸区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形式从事公共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外方持股比例放宽至51%,将外资经营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的许可权限下放给福建省,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
(4)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的投资贸易自由。探索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在产业扶持、科研活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支持台湾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台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自贸区内集聚发展,重点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扩大对台服务贸易开放。推进服务贸易对台更深度开放,促进闽台服务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扩大通信、运输、旅游、医疗等行业对台开放程度。支持自贸区在框架协议下,先行试点,加快实施。对符合条件的台商,投资自贸区内服务行业时的资质、门槛要求应比照大陆企业。推动对台货物贸易自由。积极创新监管模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两岸往来更加便利。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在自贸区实施更加便利的台湾居民入出境政策。
(5)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金融对外开放。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完善人民币涉外账户管理模式,简化人民币涉外账户分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拓展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利率市场化,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试点发行企业和个人大额可转让存单。研究探索推动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含准金融机构)向境外转让人民币资产、销售人民币理财产品,多渠道探索跨境资金流动。简化涉外业务办理流程。统一内外资融资租赁企业准入标准、设立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允许注册在自贸区内由福建省有关主管部门准入的内资融资租赁企业享受与现行内资试点企业同等待遇。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在对台小额贸易市场设立外币兑换机构。允许自贸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台湾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借款等业务。支持台湾地区的银行向自贸区内企业或项目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
(6)培育平潭开放开发新优势。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赋予平潭制定相应从业规范和标准的权限,在框架协议下,允许台湾建筑、规划、医疗、旅游等服务机构执业人员,持台湾有关机构颁发的证书,按规定范围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探索对自贸区内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任职的台湾同胞试行两岸同等学力、任职资历对接互认,研究探索技能等级对接互认。对台商独资或控股开发的建设项目,借鉴台湾的规划及工程管理体制。推动航运自由化。简化船舶进出港口手续,对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海事实行报告制度。支持简化入区申报手续,探索试行相关电子数据自动填报。探索在自贸区内对台试行监管互认。建设国际旅游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行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展文化体育竞技功能,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研究推动平潭实施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对台湾居民实施更加便利的入出境制度。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应另行报批。
福建自贸区的设立首先主要以服务两岸关系大局,推动台海经济一体化为使命。福建在数十年的对台交流合作中也彰显了自身的优势,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福建加快推进对台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步伐,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加工出口区、各类农业合作区、台湾商品免税区、两岸物流中心、闽台金融合作中心、两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等,不断发挥中央赋予的政策优势,创新求变,有效推动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2014年1月至11月,福建全省新设台资企业389户,同比增长75.22%,占同期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43.75%。福建现有台资企业数居大陆第三位,累计注册资本居大陆第二位,台资企业数占外资企业总数的22.77%,接近大陆平均水平的3倍。国家在福建设立自贸区,明确其战略定位,既是对福建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福建进一步发挥对台地缘优势的新期待,福建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以自贸区为抓手,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其次,自贸区是依托现有的新区、园区,在特定区域内设立的。从依托的现有新区、园区及港区来看,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港区优势比较突出;厦门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占据先机;平潭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岛前景可期。这三个片区既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以及对台的相对优势来把握试验重点,细化政策需求;同时也要树立大局观念,整合资源,避免竞争,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投资自由、贸易便利、人员往来便捷的营商环境,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这是福建自贸区需要着力谋划的课题。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已复制上海自贸区实施的十多项监管创新制度,包括海关监管中的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智能卡口自动核放、仓储企业联网监管、区外保税展示交易、融资租赁、集中汇总纳税、简化无纸化通关随附单证、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内销选择性征税、期货保税交割、“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但这些都只是自贸区内涵的一部分,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和港口功能进行自贸区建设的创新工作,各片区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再次,在内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福建同样面临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与外部市场空间收窄等问题,以往的政策红利已弱化。而自贸区的设立,加之福建是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两大政策重叠的重大利好,为福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了新的高地,为推动闽台深度融合,探索具有福建自身特色的对台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最后,福建自贸区重点面向台湾地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对台区域优势,推动两地自贸区合作。2013年8月,台湾启动“自由经济示范区”计划,推动包括基隆港、台北港、苏澳港、台中港、高雄港、台南安平港、桃园航空自由贸易港区及屏东农业生技园区在内的“六海一空一农技”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前店后厂”模式结合各种专业园区,进行贸易自由化尝试,但因种种原因,进展缓慢。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与发展,契合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发展的需求,为台湾业界与福建自贸区进行合作、对接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纵深空间和可行路径。福建要进一步发挥对台地缘优势,探讨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合作模式。要用自贸区对外“开放”“自由”的特殊政策,推动闽台双方“对等开放”,突破现有体制障碍,建立区对区、点对点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开辟两岸经济合作新渠道。福建自贸区三个片区各具特色,可对应台湾不同区域的自由经济区,推动区对区的交流与合作,并以经济一体化为切入点,推动两地社会融合,进而以闽台的融合促进两岸的全方位融合。总之,要借助两岸自贸区合作,实施更加开放、自由、便利的经贸政策,努力探索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为推进两岸经贸往来正常化和自由化探索经验、积累互信,在新的形势下,实现闽台及两岸更大的互利双赢。
表1-4 福建省进出口
资料来源:各年《福建统计年鉴》。
表1-5 福建省利用外资金额
资料来源:各年《福建统计年鉴》。
(三)福建自贸区的发展策略和主要成就
福建自贸区运行两年以来,成效显著。根据工商企业注册系统数据,2015年4月21日挂牌起至2016年12月31日,福建自贸区共新增内、外资企业48550户,注册资本9447.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71%、158.01%。其中,新增内资企业45998户,注册资本8067.27亿元,分别增长147.85%、159.23%;新增外资企业2552户,注册资本1380.45亿元,分别增长127.86%、151.11%。福州片区新增企业20583户,注册资本3100.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2.04%、154.88%;厦门片区新增企业22764户,注册资本4050.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67%、169.93%;平潭片区新增企业5203户,注册资本2296.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35%、143.12%。
在制度创新方面:对台是福建自贸区的最大特色。就福州片区而言,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两年来,“对台窗口”作用凸显,新增台资企业315户,旅游、医疗、文创、演艺等17个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开放,促进200多项对台服务业项目落地,成立两家台资合资旅行社和一家台资独资旅行社,赴台旅游总人数为7.1万人次。自贸区自挂牌成立以来,共出台各项体制创新政策7批共77项,其中22项属于国内首创。福建自贸区设立两年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对接沿线国家,积蓄“一带一路”合作新能量,推动福建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
福州片区取得的成绩主要可以概括为:①创新引领,红利释放。体制创新举措总数居全省第一,推出10批体制创新举措122项,其中全国首创33项。经第三方机构评估,企业政策好评率和受益率均在90%以上,88.2%的企业认为“经营效益变好”,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②投资便利,虹吸效应凸显。新增企业数及运营率均位列全省三个片区首位。截至2017年4月18日,新增企业28604户,注册资本3792亿元,新增企业运营率达41.68%。③职能转变,效率提升。在全国率先推出“行政审批全流程应用电子证照”创新举措;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8项,制定完善868项服务标准,成为全省自贸区唯一通过省级服务标准化验收的单位;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梳理确认实施分类改革的行政审批事项170项。④通关便捷,进出高效。通关无纸化率达95%以上,进出口货物申报时间从4小时减至5~10分钟,24小时进口和出口通关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1个和1.55个百分点。⑤协同监管,保障公平。在全省率先成立综合执法局并加挂知识产权局,集中行使六方面行政处罚权,实现“一支队伍管制法,一个标准来执法”。建成综合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归集2.4万户企业政务共享信息12.6万条,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⑥对台合作,先行先试。推动对台17个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促进200多项对台服务业项目落地。至2016年底新增台资企业315户,占全市新增台资企业的71.84%。其中落户台湾的个体工商户144家,数量居全省三个片区首位。
厦门片区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厦门自贸片区建设两年来,共推出292项政策措施。截至2017年4月,福建自贸区255项创新举措中,厦门自贸片区出台的有120项,其中42项为全国首创。试验任务涵盖五大方面:①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厦门自贸片区将主要参照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开办、建设许可、电力获取、信贷获得、纳税支付、合同履行等10个方面着手,瞄准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政策、产业、风险防控四大领域改革,新推一批创新举措,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同时,继续做好创新举措的复制推广工作,及时把自贸区实施效果好的政策措施,复制推广到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厦门全市。②加强试点经验系统集成。以试点带动全盘,推动改革走向深入。2017年,厦门自贸片区将重点整合优化现有服务项目系统、再造流程,进一步拓展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流程最简、审批最少、服务最优”的审批体系。③深化对台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合作。厦门自贸片区将继续推进闽台通关“三互”合作,扩大“监管互认”范围;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在厦门片区集聚发展,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与台湾地区金融行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台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厦设立总部、资金营运中心;提升“三创”基地建设水平,吸引台湾青年来厦创新创业,扩大示范效应。将继续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关、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合作,提高通关效率;做强做大中欧(厦门)班列,打造国家物流新通道;推动设立“海丝”投资基金、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积极对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扩大项目合作。④积极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厦门自贸片区将着重加强制度创新和产业政策扶持,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发展的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厦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发挥“特区+自贸试验区”和优势企业牵引作用,策划生成一批“增长点”,打造产业链。同时,重点推进保税展示交易、文化保税、金融服务、冷链物流和邮轮母港等业态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构建与航空维修业特点和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监管模式,打造“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⑤推进自贸区“放管服”纵深发展。一方面,厦门自贸片区将继续加大综合监管执法力度,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加快自贸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另一方面,推行“1 +N”证照模式,实行“多证合一”;加快“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政策透明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的覆盖面,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共治机制。
平潭片区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两年时间内,平潭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围绕“两窗、一岛、三区”的战略定位,平潭自贸片区落实175项重点试验任务,累计推出9批次103项创新举措。至2017年2月底,平潭新增企业5434户,注册资本2322.36亿元。2016年游客数达28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6亿元。两年来,平潭自贸片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屡屡出新,改革创新带来一系列政府职能的转变。①在试验任务层面,平潭自贸片区将215项重点试验任务纳入动态台账,实行“分类式”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已落实175项。同时,对各项试验任务制定出台了精准化的配套政策、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力求做深做细。②在制度创新层面,平潭自贸片区挂牌以来累计推出9批次103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47项,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入选全国自贸区八大最佳实践案例。2016年以来,平潭片区对3646项行政权力事项、281项公共服务事项、4635项责任事项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再造。在前期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项目投资体制“四个一”改革成效的基础上,“三减二化一提升”进一步推动平潭的开发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17年2月末,平潭片区累计入驻金融及类金融企业1092家。融资租赁企业、商业保理企业、跨境交易中心等新型企业也纷纷落地运营。挂牌起至2017年2月底,平潭片区新增企业5434户,注册资本2322.36亿元。③在复制推广层面,平潭自贸片区目前已有43项创新举措被列入福建自贸区前四批70项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④台湾元素不断丰富和聚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指出,平潭片区应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平潭(台湾)爱维口腔医院开业,这是两岸医疗服务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集台湾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台湾观光夜市、文创基地于一体的台湾社区文化广场,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台湾创业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的目光。岚台产业互动发展,台湾元素不断丰富,平潭正朝着建设一个与台湾地区经济全面对接、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的两岸共同家园的目标,一步步行进。在打造两岸共同家园的同时,平潭也在不遗余力地建设国际旅游岛。得益于国际旅游岛的拉动效应,2016年游客数达28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6亿元,分别增长25.17%、66.31%。
(四)福建自贸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福建自贸区的定位是“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毫无疑问,台湾元素在福建自贸区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30多年里,福建在两岸经贸往来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较,在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所带来的机遇期内,福建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成效一般。20多年来,从台商投资大陆比重来看,“长三角”占40%, “珠三角”占40%,福建仅占10%,其他地区占10%。为了方便台湾投资者在大陆选择投资城市,自2000年开始,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电电公会)每年对已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母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发布“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结果,设计了“城市竞争力”“投资环境力”“投资风险度”“台商推荐度”等评估体系,对台商投资密集城市的投资环境与投资风险予以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报告,该报告被誉为“台商投资风向标”。电电公会《2014年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被列入评估的共有115座城市,在“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前十位中,福建省只有厦门岛外入列,而苏州已经连续六年获得第一名。众所周知,福建自贸区获批,主要是基于福建在两岸交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从历次报告所揭示的情况来看,福建省几大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价得分均偏低。虽然目前福建自贸区(福州、厦门和平潭三个自贸片区)出台了许多有力度的对台政策和措施,然而,对福建自贸区建设持观望态度的台商为数不少。两岸政治制度差异阻碍了福建自贸区发展。到目前为止,两岸在政治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推进。而福建自贸区建设作为中国布局战略之一,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促进两岸政治上和平共处。由于政治制度上的差异,政策很难实施,福建自贸区在开展对台政策时受到一定阻力影响。另外,台湾境内“台独”分裂分子也必将极力阻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从福建建设自贸区内部影响因素来看,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贸易转型困难。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影响,福建省具有传统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小。为了加强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稳定企业市场份额,开放自贸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福建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以优惠政策促进贸易往来,而由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贸易转型存在一定的困难,制约了福建自贸区的发展。这种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进程属于渐进式,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个缓冲期内,自贸区的发展也就相对比较困难。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在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9.3%、51.0%、39.7%; 2016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三次产业对应的比重变为:8.3%、48.8%、42.9%。显然福建省的第三产业不仅相对滞后,而且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也较慢,6年时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提升了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仅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福建省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2011~2013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4.3%增加到46.9%,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0~2013年,福建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稳居第一,2000~2006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明显上升趋势,但2006年之后,至2013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了下降。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金融等发展相对缓慢,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较小。而由于货物进出口以及外商投资等自由贸易的需要,自贸区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福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福建自贸区建设发展进程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