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
一、田径运动教学理论
(一)田径技术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田径技术教学过程中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统称田径技术理论知识。根据教育学和人体生理学原理得知,当学生在开始学习技术阶段(可称粗糙地掌握技术阶段),对初学的技术动作的理解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技术动作完成不到位、不规范,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这个阶段不应急躁,要沉住气,不断地鼓励学生练习,即使学生做的不准确也没有关系,在肯定的同时指出问题的所在即可。
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也可称改进提高阶段。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无论完成情况如何,教师同样不应急躁,要继续鼓励学生努力练习,不断纠正不规范的技术动作,达到对所学习的技术动作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第三个学习阶段,可称熟练巩固阶段。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大多数处于较为规范的状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用评分的办法给予鼓励,即技术评定。鼓励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学会的技术动作,并为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达到进一步提高的效果。
田径运动技术理论知识的教育是与技术教学过程同步进行的,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也是学习技术理论的知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按教育学和人体生理学原理上课,避免产生急躁和冒进的情绪,而且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田径运动教学的条件
只有同时满足下述条件,田径教学过程的进行才是可能的和有益的,这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
1.运动技术动作、要领、要求与理论知识对教师是已知的,而对学生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若运动技术动作、要领、要求与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是未知的,教学过程的进行则是不可能的;若是对学生是已知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2.运动技术动作、要领、要求与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是可输出的,即可示范、可讲解、会教法、会表述的;这种表述对学生是可输入的,即听得懂、可接受的。如果运动技术动作、要求与理论知识,对教师是不可输出的,或虽可输出但是这种输出对学生是不可输入的,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效果的。
(三)田径运动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过程的状态
田径运动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种形式的运动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存在,又有其不同的形态,如储存的形态、传输的形态和使用的形态等。具体而言,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和教案是运动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储存形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是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传输形态;而学生根据一定的原理与理论知识进行练习和作业,则是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使用形态。
田径运动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传输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1.形式的多样性。它表现为多种不同的信号形式,如语言的形式(口头、录音等)、形象的形式(用手势、形体)、文字形式(书面、板书、录像)、表演形式(电影、电视、多媒体)等。
2.综合性。传输中的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可分为部分(分解),也可构成整体(分解求整)。
3.程序性。例如,制定教学进度、某技术或理论知识的教学程序等。
4.可释性。一定的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内容,可以用另外的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加以说明,如跑的技术可以用单腿支撑与腾空相交替、登与摆相配合来说明。
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近年来,围绕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改革和探索,极大地丰富了田径教法的宝库。例如,程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适应新技术的教学研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的教学改革,都对田径运动教学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以下着重介绍几种田径技术教学中实用性较强的教法。
(一)“化难求易”教学法
在田径运动教学中,有些复杂和特殊的项目,技术难度大、器材重量重,很难掌握好完整技术,甚至技术环节也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和方法,目的是化解难度。这些方法简称“化难求易”教学法。
1.降低高度和缩短距离的方法
例如,为了克服110米跨栏跑的难度,可采用降低栏架高度、缩短栏间距离的方法;跳高教学中,开始学过杆时,横杆高度不宜太高;教跳远时起跳板可适当缩短距离,建议男子为2m、女子为1.5m,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逐渐提高,至达到标准距离。
2.减轻投掷器械重量的办法
在铅球、铁饼、标枪教学中的开始阶段,可以用较轻重量的器械进行教学,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逐步将其标准化。
3.帮助法
背越式跳高和撑杆跳高的过杆技术,可以先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进行,也可先采用过杆的一些辅助练习。例如,学背越式跳高,在采用原地背向过杆时,教师(或同伴)可双手分别握住练习者的踝关节处,帮助练习者向上起跳。又如,在跳高与跳远教学中,亦可采用降低难度的起跳板起跳,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4.“小字”法
“小字”法是田径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只不过未将它总结成方法介绍,其实它是“化难求易”的最典型的方法之一。例如,小幅度练习法。跳高起跳时的制动步是难度很大的练习,假如开始采用小幅度练习,等练习者有了一定体会和肌肉感觉后,再逐步加大幅度,练习者很快可以掌握这种难度大的制动起跳技术。又如,小力量练习法。例如,投掷项目的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为了教会学生掌握用力的顺序,开始要求学生用小一点儿力量和小一点儿幅度体会用力顺序,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小步子练习法。就是把某项完整技术和难度很大的技术环节,按其内在联系划分为许多技术细节,通常每个教学步骤只学习一个技术环节,此方法能很快地掌握一个难度大的技术环节。
以上练习,实际上都是联合应用的,采用小幅度必然只能用小力量和小步子,所以统称为“小字”法。最终达到“化难求易”的效果。
(二)“分解求整”教学法
实践证明,田径教学很少出现单纯的整个项目的完整教学法。大多数情况下是先将某一田径项目分成若干个技术环节,先进行有序的教学,到一定的程度(或时间)时再将已学会的各个技术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完整技术练习,把分解的技术环节联结成完整技术,这一教学过程就叫分解求整教学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逆进分解求整法
就某一个田径项目而言,从最后一个技术环节开始教起,逆向推进到最后才教初始技术环节为止,这一教学过程,称为逆进分解求整方法。例如,标枪项目,一般都是先教最后用力的技术环节,再一步一步地逆向推进到初始技术(标枪的持枪助跑、铅球的侧向和背向滑步、铁饼的旋转投),从而实现完整技术教学的任务。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突出关键技术,使其关键技术环节有较长的时间、较多的机会得到强化,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好这些项目的完整技术。
2.切割分解求整法
有些田径项目的教学方法,是从中间环节切割分解进行教学,再向“两头”发展(一头是初始技术环节,另一头是最后技术环节),这一教学过程,可称为切割分解求整法。例如,跳高、跳远项目,先从原地模仿起跳开始教起,再教腾空与着地动作和助跑技术;又如,短跑与中长跑教学,也是先从中间切割开,先教途中跑,再教起跑、弯道跑和终点冲刺跑;再如跨栏跑、竞走等项目,均可采用此方法。
切割分解求整法在田径教学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突出了重点、难点和关键技术,有益于完整技术的掌握。因此,在采用此法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化难求易教学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顺进分解求整法
对某项田径技术进行教学时,先从初始技术环节教起,再按其技术结构的顺序教下去,最后完成完整技术的教学任务,这一过程为顺进分解求整法。例如,撑杆跳高、三级跳远等项目的教法,一般是采用此方法进行。
(三)“综合求新”教学法
“综合求新教学法”,实质是综合即创造的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事实证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逾越,协同发展,体现了“杂交优势”与“综合即创造”的特点,在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中也不例外。
学科渗透不仅表现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还表现在技术科学、体育科学之间的融合和连接所组成的形形色色的边缘性和横断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例如,体育的基础理论课中的生物科学方面,就有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体育科学的内容很广泛,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因此,田径运动的教学理论必须以各有关科学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教学理论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田径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那么,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中的许多重大课题就无法解决。而这些基础科学又必须结合田径运动教学实践,才能发展成为具有田径专业特点的专业基础理论。反之,我们所研究的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同样需要这些科学知识的综合,真正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逾越,协同发展,发挥其综合即创造的最佳作用,使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不断地更新知识和内容。这就是“综合求新”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在田径运动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求新”教学法的应用,是在理论教法与技术教法的创造性思维指导下进行的,如“综合平衡法”“综合利用法”“技术方法与手段集成法”“教学流程法”和“循环练习法”的采用,都是“综合求新”教学法在田径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例如,三级跳远的教学,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单腿跳、跨步跳和跳跃技术,可以把单腿跳、跨步跳、单跨跳组成一个“循环练习”。原因是循环练习法主要是采用成组连续完成数种技术练习的形式,依照渐进负荷的原理,作用于人体各部位,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血管系统及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效果,它还是综合间歇训练、负重训练、重复训练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四)“假想求真”教学法
“假想求真”教学法具有创新改革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与其他事物的发生成长一样,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被人们了解到被人们了解、从不被重视到被重视的发展过程。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变革时期,最需要的是勇于在迷途中开拓新路的能力和敢于向前途莫测的世界探索迈进的勇气。而那些只知道重复指导动作要领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条方法,是不可能培养这种品质的。特别是在21世纪,“假想求真”的能力——能够把不可见的东西,描述得非常形象的能力,即人们经常所说的“构想力”,在田径教学、训练、竞赛中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使学生掌握这种“构想力”,就要设法使学生不要害怕不知道的东西,要培养他们经常探索的习惯。探索必须假想,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假想、进行求证。什么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自己真的正确吗?老师讲的真的百分之百正确吗?书本上的理论真的百分之百正确吗?苹果为什么不能上天,只能落地呢?人为什么不能用100m的速度跑完800m、1500m,等等。要使他们懂得站在多种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在田径教学中,“假想求真”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假设教学法在田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要把没有的东西设想为有、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假想成能实现的……它比发现法更富有想象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它的主要目的是:①培养学生内省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与构想能力。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及创造性能力。③锻炼学生查找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④养成学生信息追踪及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田径运动理论教学法
这里所讲的理论教学方法是相对而言的,知识以理论教学为主,有时在技术教学中亦可采用。
(一)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它包括讲读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讲演法。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法的基础,是我国各类学科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教学输出系统和输入系统构成。
1.信息输出系统
教师通过讲授法把田径运动理论知识信息传给学生,叫作信息输出。其工作过程有以下内容:
信息交换。在田径运动讲授教学中,需要把存储的田径知识变成传输的知识,即需要把教材(教学内容)变成可以输出的形态,也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形态——通过备课写教案来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则应具备5方面的条件。
第一,能够确定适当的传输的形式,并把各种形式综合应用。例如用语言输出、板书、图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
第二,制定出传输的状态序列,即定出传输的程序。例如中长跑教学法理论,先教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和训练方式、应用哪些基本方法和专门练习、重复多少次等。
第三,利用有关的简易形象动作,教会学生掌握重要技术环节。例如教员讲授教学中的技术分析,起跳动作要求起跳腿做到髋、膝、踝充分蹬直,只需要告诉学生“头向上顶”这个动作,就能充分蹬直起跳腿。
第四,知道新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条件。例如从粗糙分化到精密分化容易建立条件反射这一知识,应用到跳远、三级跳远起跳准确性的教学中去,是很有效的。
第五,对于所要教授的对象要明确:教会他们什么,即让他们知道什么、他们已经知道什么、他们还不知道什么等。
以上是田径运动讲授教学的根据与条件。没有这个根据,信息交换只能是盲目地进行,是无效的。
信息发送。教师的讲授过程,其条件是教师的可输出信号与学生的可输入信号是一致的,如语言相通,表达习惯一致。田径教师的讲授教学,在于把运动技术理论与理论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这是教材所不能代替的。
输出工具。指帮助教师输出的教具、图表、幻灯、电影、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更新更多的输出途径。
输出的干扰。主要是教师的自身干扰,如田径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海阔天空地讲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这就是自扰。
2.信息输入系统
接收输出系统发来的信息,叫作输入系统。主要对象是学生。田径运动讲授教学法的接收过程中学生有效输入的条件是:
(1)已具有理解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预备知识,并达到可使用状态。
(2)与教师有共同的信息基础,如语言是相通的,所以要求教师讲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3)感觉器官是正常的,并在教师输出时处于输入的心理状态,意识活动与教师的输出是同题、同步的。
田径运动讲授教学信息的变换,这与输出系统信息变换是类似的,但过程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说明)未知的知识,对知识进行还原,对知识进行运用。
从田径运动讲授教学法的输出到输入,这是一个传输过程,这一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完成叫作输通。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要保证田径运动讲授教学法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存在和顺利进行,就必须设法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不仅要排除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干扰,而且还要排除外界的各种随机干扰。只有不断同这些干扰作斗争,才能保证讲授教学法应有的效果。
(二)调控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反馈来调节和控制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强化和教师对教学的强化作用,叫作调控教学法。调控教学法是由以下内容决定的。
1.田径运动调控教学法的既定性
田径运动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大纲内容进行的。这就是调控教学法的目的决定性和知识决定性。
田径运动调控教学法的方式方法是由知识(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知识内容不同,其结构形式也不同,但无论什么知识也都具有以下性质:
(1)田径运动知识的形式。作为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的存在形式,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典型性与具体性。例如,跑的正确着地技术,其着地点接近身体重心的投影(抽象性);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动作是“鞭打”式技术(形象性);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是“制动性”起跳(典型性);全能运动员的成绩是按评分表来计算的(具体性)。
(2)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的可传递性。田径运动调控教学的既定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据。但是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达到,还要看教学实际情况怎样来决定,这就是调控教学随机状态的决定性。它主要决定于:①教师的随机状态。主要看教师对理论知识输出的准备状态(备课)和教师对理论知识输出的实现状态如何。②学生的随机状态。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前知识状态和智力状态。③条件的随机状态。外因的干扰、学生的纪律、教学设施、教室、座位和灯光等,常常使教师不得不改变方案或事先做好创造条件的调控。
2.田径运动调控教学法反馈的及时性
(1)田径运动调控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田径运动理论知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唯一的办法是看学生的输出。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输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已掌握知识,或者还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一定的措施。这种反馈的调控教学法是可靠的教学,是教师所要追求的。无反馈的教学,是因为教师的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所以是不可靠的教学。不可靠的教学不是调控教学法。
(2)当教师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输出按照教学目的所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内容,以维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这种反馈叫作负反馈——在教学中,应当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因为这是主项(教师),是教师调控的反馈。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提出要求须教师解答,以维持正常的学习时,这种反馈叫作正反馈——在教学中,这是负项(学生),是学生调控的反馈。
(3)反馈的形式有多种。教师根据目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反馈形式。例如,课堂的提问,这种反馈是可靠的,但费时较多,了解的范围也小。通过小考反馈,能节约时间,了解的范围也宽,是一种好形式。
(4)在理论调控教学过程中,作为调控的反馈应具有以下性质:①及时性。不及时进行反馈就起不到调控教学的作用。当堂提问就是一种及时的反馈,单元、阶段考查也属于此类。②可靠性。调控作用的反馈,必须采用可靠的反馈。应当让学生作实质性的输出,回答实际问题,重做所学的作业等。③准确性。不准确的反馈也不起调控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认真得出确定的判断。似是而非的评价,虽然有反馈也不起调控作用。
综上所述,调控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及时反馈、及时补缺、及时纠错、及时解释、及时讲评和自我评定,并自我改进学法和教法,实现学生和教师同时强化。
四、田径运动教学的语言艺术与直观性
实践证明,在田径运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教育观念,都离不开“语言”和“直观性”的作用。
因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思想的外壳,在教学中,知识是通过语言媒体传授给学生的。不管你讲课的内容多么丰富而精美,知识多么渊博,如果你没有准确、恰当、简明、易懂、情趣盎然、风华厚实的语言表达艺术,谁又能感受到和体验到你那精美的内容和渊博的知识呢?成绩卓越的优秀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出色地讲好一堂课,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语言艺术是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可见,讲究语言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是多么重要,这一点恰恰是行为教育学所需要的。
田径教学枯燥乏味,更应当讲究语言的艺术;另外,因为有人把体育教师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语言和行为粗鲁的人,越是在这种环境中,越需要我们注意语言艺术。不仅如此,在直观性教学的示范上,也存在语言和无声的艺术问题。例如,一位教师上标枪的提高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正前方画一个圆圈,练习时将标枪插入圆圈。学生开始都插不中,教师火了,批评大家怎么一次也插不中。“大家来,看我做一次标准示范。”于是这位老师开始做起“标准”示范来,结果三次都没有将标枪插入圈内。这时学生们捧腹大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愉快的局面呢?表面上看是该教师的标枪技术不过关,实际上是由这位教师语言不讲艺术,又不会进行直观性教学而引起的。应当怎样进行直观性教学才恰当呢?方法有多种,其中经常采用的办法是:“同学们,请停一下,再看我示范一次(不要说标准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如果一次插中了当然好,接着可以讲解技术要领及关键所在。万一没有插中也没有关系,可以向学生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没有插中也无妨,还可以继续分析原因,直至插中为止。这样一来,教师的直观性教学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性,且非常主动,既体现了耐心教育、互相探讨的精神,又没有失掉语言美。最后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协调美。这实际上无形之中体现了教师的直观性教学中高超的艺术手法。
由此可见,在田径运动教学中,语言艺术本身包含着很强的直观性,若要使直观性达到最佳效果,也不能离开语言艺术的配合。因此,教师不要向学生进行单一的、孤立的教育;而是通过一种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学生全部积极性的教育学方法,使之获得全面的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和综合的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