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湖北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龚自明 曹宏云 王雪萍 高士伟

一、湖北茶业基本情况

1.生产现状

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16.13万公顷,茶叶总产量10.5万吨,农业产值21.6亿元,综合产值52亿元,分别占全国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产值的10.54%、9.21%、7.25%。其中名优茶产量4.52万吨,产值16.8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3.05%和总产值的78.01%,占全国的10.39%、7.02%。

2.产业基础

(1)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通过优质板块工程,全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茶园面积、产量、产值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40%、56.4%、77.5%,茶园亩平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了5.4千克、239.4元。全省已形成了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富硒绿茶及宜红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等四大优势产区,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

(2)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现有专业茶厂(场)5000多家,年产值和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茶叶企业20余家,过5000万元2家。其中,进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200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十大名茶”基础上推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当年该产品取得国家名牌农产品称号。总体来看,近几年通过市场推动、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发展,湖北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

(3)社会化服务体系明显加强。①职能部门管理手段及能力加强。省农业厅根据茶产业基础与实际情况,适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各茶叶主产县市区积极响应,并通过优质茶叶板块建设工程的启动及运行,有力推进湖北品牌建设及无公害茶基础建设。②科技支撑能力加强。2007年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运行,进入茶叶创新团队科技人员年人均10万元科研经费。2008年启动成果转化岗位,为基层科技人员开展示范推广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以省农业科学院果茶所为主体,网络全省科技资源,组建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③群团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全省现有省茶叶学会等一批群团组织在茶业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外,以企业为主体,在茶叶主产县市区新成立了一批茶叶(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等,对规范产品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保护茶农合法权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茶文化旅游宣传活动比较活跃。为挖掘和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全省各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茶事大活动。如英山县一年一届茶叶节到2008年共举办17届,近几年还有武汉汉口茶市、陆羽茶都系列茶文化活动、恩施茶文化节、宜昌三峡茶文化节、湖北圣水茶文化节、鹤峰茶叶节等,极大地提高了湖北茶叶的知名度,有力推进湖北茶业走出本省,迈向全国,挺进国际。

3.产业优势

(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一般800~1700毫米,有效积温4800~5700℃,无霜期207~307℃,土壤从南到北形成了红壤到黄棕壤的地带性水平分布规律,大多具备了茶树适宜生长的自然条件。发展茶业得天独厚。

(2)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湖北是全国古老茶区之一,茶树品种资源丰富。鄂茶1号、鄂茶4号、宜昌大叶种被认定为全国茶树优良品种,同时鄂茶1号~10号为湖北省优良品种。还有诸如恩苔系列、竹山黑大叶等一些优良种质资源。

(3)交通十分便利。湖北地处中部,交通十分便利,武汉、宜昌等大中城市均已成为全国茶叶集散地,各主产县市都建有自己的茶叶交易市场,商贾云集,有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有利条件。

(4)茶叶花色品种比较齐全。除了传统的老青茶、鹿苑茶、“宜红”茶外。绿茶是我省的优势茶类,具有外形紧秀、汤色绿亮、香气高长的品质特点,倍受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

(5)湖北省土地资源丰富。全省土地总面积1859万公顷,其中山地丘陵地就占80%,在宜茶区域内,有荒山、荒坡达200余万公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茶叶大有“用武”之地。

4.茶叶地位与作用

茶叶是湖北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作物,茶产业的发展对于培育山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茶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据调查,2007年全省山区农民茶叶销售收入占农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1.7%。在茶叶主产区,茶叶种植对农民增收的带动效应更为明显。如五峰县采花乡,2007年人均茶叶收入250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因此茶业已成为我省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支柱产业及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2)茶业是山区农产品加工的重要行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湖北山区农产品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按种植面积的多少排序主要有果、茶、菜、烟、药。其中,在山区加工的特色农产品中以茶叶的加工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产品的一致性最高,前途最大,前景广阔。

(3)茶业作为山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主要产茶县市区县域经济影响较大。目前全省主要产茶县市25个、重点乡镇50个,茶叶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英山县2007年茶叶产值5016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1%、占农业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4.9%,茶叶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3.1%。

(4)产业链长,就业面广,比较效益高,增收潜力大,带动作用强。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消费及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贯穿第一、二、三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及休闲业兴起,茶业这一健康的传统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较过去明显加强。也正是由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茶业的推动作用

茶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近30年来湖北茶业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科技成果给全省茶业带动了“4场技术革命”,实现了四大转变和四次跨越。

(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速成丰产茶园栽培技术”等项目为代表,从栽培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常规茶园向速成丰产茶园发展,创造了“一年种,两年摘,三年亩产过双百(斤)”的“莲花模式”,使全省茶园结构与栽培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茶叶产量大幅度上升。2007年全省茶园平均单产比项目实施前的1987年增加了22.5千克,茶叶产量增长3.0倍。

(2)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产量大幅度上升,加之经营体制上的原因,全省出现“卖茶难”。此时,以名优茶为突破口,从加工环节入手,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变,创制了一批名茶,调整了茶叶结构。2007年全省名优茶产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6.4倍、32.0倍。

(3)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名优茶升温,良种优势开始显现。为适应名优茶发展,开始从调整品种结构入手,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创造了“一年种,两年摘,三年亩产鲜叶收入过千元”的“五峰星岩坪样板”和“恩施灯笼坝村级小区”典型,茶树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4)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食品安全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注重茶叶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并以此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如目前全省有机茶认证企业84家,居全国第2位。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湖北茶业现有基础较为扎实,比较优势突出,但存在“三低(良种覆盖率低、茶园单产低和加工企业科技水平低)、三难(采茶难、病虫防治难、品牌整合难)、三少(规模企业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科技队伍人数及科技投入少)”等突出问题。同日本等先进产茶国及国内先进产茶省份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茶树品种选育起步较晚,良种普及率偏低

湖北茶树品种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远晚于福建、浙江、湖南、安徽等省。

目前湖北无性系茶树良种覆盖率仅为14.5%,且发展不平衡,恩施市良种发展最快,其良种普及率达70%。而全国茶树良种普及率为37%,其中福建省达95%,浙江为50.2%。

2.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2007年全省十大名茶、有机名茶及旅游名茶抽检结果,对照《绿茶》国标,含水量超标率21.43%;虽然产品农残检测合格,但作为原料较嫩的名优茶,其农残检出率为20.69%,质量安全不容乐观,形势依然严峻。同时,目前全省5000家茶叶加工企业,而通过QS认证企业不足200家。

3.夏秋中低档茶原料资源利用不足,茶园单产低

按采摘面积计算,全省茶叶平均单产57.3千克/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千克/亩,比福建低38千克/亩,比浙江低17千克/亩。这是因为一是全省中低产茶园比重大。二是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三是长期管理粗放,肥料投入不足,偏施化肥,造成茶园单产偏低。

4.茶叶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同国内其他产茶省份一样,我省茶叶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的茶叶加工业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尤其是初制加工业。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其大体要经历5个阶段。目前国外茶叶加工已进入第3、4发展阶段,而湖北省目前的制茶业总体上处于第1阶段,个别单机或生产线处于第2、3阶段。

5.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较弱

一是对茶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主要产茶国相比,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一般只有其他国家的1/10~1/30,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又明显好于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二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三是茶叶加工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薄弱,自身科技投入及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6.企业不强,品牌不响

与浙江、福建等省相比,湖北没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那样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也没有四川竹叶青、湖南猴王集团那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强是制约湖北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产业整合提高的关键因素。

7.产品单一,出口创汇能力明显不足

湖北是绿茶主产区,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近80%,特别是名优绿茶,市场和效益好。但夏秋中低档绿茶价格低廉,效益不高,而传统“宜红”茶比较效益较低。2005年全省茶叶出口额742.7万美元,全省茶叶出口量3000吨,出口量仅相当于湖南省的13.1%、安徽省的13.5%、江西省的27.5%、重庆市的48.4%,全国排名第10位,与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全国第5、产值第4的地位极不相称。

8.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广告宣传不力

(1)缺少全省性的整体营销和品牌宣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茶叶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产业的整合。目前,湖北茶叶的品牌宣传主要由企业承担,很难形成整体营销效果。部分主产区以县为单位对主打品牌进行宣传,由于主产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无法与沿海的茶叶产区开展品牌竞争。

(2)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茶叶未能形成生产、流通互动的格局。一是产茶区大多没有完善的茶叶交易市场和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茶农与茶叶加工厂之间联系松散,茶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缺乏辐射力强、知名度高的商品茶交易市场。三是与加工企业相比,茶叶流通企业与国内同行的差距更大。

四、湖北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1.总体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实施“五大工程”,进一步优化结构,打造名牌,扩大出口,全面推进湖北茶业健康快速发展。

2.主要对策

(1)茶树良种筛选及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地方品种筛选;加快开展无性系良种茶苗扦插繁育技术、低位嫁接换种技术等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使湖北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安全优质高效茶园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立茶园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体系、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使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药使用实现安全无公害,肥料施用比较精准有效,采剪养方式合理,预防自然灾害能力较强,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大幅提升。

(3)茶园“四机”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主要集成茶园耕作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摘机械化、投肥施药机械化等技术。降低茶园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生产效率和科技管理水平。至“十一五”末,湖北应用“四机”技术覆盖率达到70%,示范区茶园生产管理成本降低20%以上。

(4)现代茶叶加工技术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全省初制茶厂加工改造升级,集成应用茶叶鲜叶水洗技术、全程机械化连续化加工技术、能源改造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QS、HACCP、ISO9001、ISO14001认证、新产品开发。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构建全省现代茶叶加工体系,实现加工企业优化升级,促进茶叶加工标准化规模化,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行业竞争力。

(5)茶叶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加强茶叶科技(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茶叶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物流(包括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采购)服务体系建设,茶业资金筹集融通服务体系建设,茶农利益保护服务体系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