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发展与思路

对湖北茶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湖北省农业厅经作站 李传友 宗庆波 曾维超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中国茶饮料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市场份额直逼碳酸饮料,成为饮料市场的新宠。湖北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全省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茶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与茶叶发展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湖北省近年来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湖北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成效

1.产业资源优势突出

湖北产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发展茶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降雨量适中,具备茶树生长适宜的自然条件,全省山区县市均可种植茶树。二是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宜昌大叶种等3个品种已被审(认)定为全国茶树良种,鄂茶1号到鄂茶10号等10个茶树品种被审定为湖北省级良种。三是茶类多、内质好。绿茶是我省的优势茶类,乌龙茶发展前景看好,宜红功夫茶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川”字牌砖茶畅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四是经济效益好,全省投产茶园平均亩(1亩折合666.7平方米,全书同)产值达1100元以上,高效茶园每亩5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农作物,而且收入稳定。

2.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湖北省茶叶生产发展很快,面积产量产值连年增加。2007年,全省茶叶生产再创历史新高,茶园总面积242万亩,总产量210万担,农业产值21.6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87%,茶叶系列产值达到52亿元。纵向与2006年比,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加25.2万亩、14.8万担、3.8亿元,分别增长13.6%、8.7%和21.3%;与2002年比,分别增加69.3万亩、75.8万担、9.43亿元,分别增长40.1%、56.5%和77.5%。横向比,湖北省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产值居全国第4位,分别占全国茶园面积、产量和总产值的10.1%、9.5%和8.3%,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1位。2007年湖北省茶叶出口明显回升,出口量达到1663.8吨,创汇687.9万美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729.8吨、458.9万美元,增长78.1%、200.4%。

3.优质茶板块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自2005年启动以来,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全省13个县市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面积达12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面积22万亩,年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3000多万株,英山、恩施、竹溪、夷陵、五峰、鹤峰、大悟、竹山共8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带动农户超过100万人。板块内茶叶总产量6.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6%,实现茶叶产值14亿元,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66.7%。全省已形成了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富硒绿茶及宜红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等四大优势茶叶产区。

4.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湖北省有13个产品被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具有湖北特色的“十大名茶”。在“打造知名品牌,培植龙头企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自2005年开始,湖北省就把整合茶叶品牌作为全省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并组织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全省现有茶叶品牌进行了论证,采花毛尖被一致推荐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2006年采花毛尖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等全国12种名茶一道被农业部授予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标志着打造湖北茶叶品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5.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湖北省名优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发展壮大,“十五”以来快速提升,成为闻名遐迩的名优茶生产大省。2007年全省名优茶产量90.3万担,占茶叶总产量的43%,产值16.85亿元,占总产值的78%,已跨入全国名优茶生产的大省行列。纵向比,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比2002年增加39.3万担、8.05亿元,增长77.1%、91.5%。同时,其他茶类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鹤峰、英山、赤壁等县市开发了适销对路的出口珠茶,武当山、竹溪等地开发了有机乌龙茶,恩施、宜昌等地恢复发展出口宜红茶,以鄂南赤壁市为中心的边销砖茶稳步发展。内、外、边销多茶类结构基本形成。

6.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从全省来讲,目前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达千万元的茶叶企业有15家,其中进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10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24家。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2007年已跨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7年年底采花毛尖被宜昌国贸控股,由宜昌国贸出资5000多万元,占80%的股份,新组建成立了湖北采花茶业股份公司,企业经营实力大增,其龙头优势将进一步突显。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开拓创新,大胆进行思路创新和科技创新,首创了全程清洁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茶业加工的飞跃,是湖北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湖北邓村绿茶有限公司、湖北龙王垭茶叶集团公司、湖北竹溪梅子贡茶叶公司、湖北圣水茶场有限公司、鹤峰翠泉茶叶公司、湖北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正在快速壮大,发展势头强劲。

7.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快速发展

目前全省达到无公害茶要求的茶园160多万亩,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5%。五峰县、鹤峰县和英山县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合格县和达标县,并在全省推广其生产经验,为加快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机茶生产再上新台阶,全省有84个产品获得有机茶认证,有机茶认证面积7.1万亩,认证数量居全国第2位。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78家,茶叶加工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被专家推荐认定为全省首批茶叶加工标准化示范茶厂,对全省茶叶加工厂的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叫做茶叶企业多,龙头企业少。据我们调查摸底,全省有大小茶叶企业5000多家;据省统计局农调队统计,进入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有500多家,但真正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到100家。总的看来,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

2.品牌资源仍需整合

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多达300多个,只有采花毛尖、萧氏茗茶、邓村绿茶、龙峰茶、圣水茶、英山云雾、恩施玉露、武当道茶、鹤峰茶等品牌有些影响,但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湖北名茶品牌很少,加上规模不大,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茶品牌。因此,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和做大做强大品牌是我省茶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任重道远。

3.良种推广覆盖率低

由于湖北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补贴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5万亩左右,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4.5%,大大低于福建90%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成为影响全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将影响全省名优茶生产的发展后劲,制约茶产业的提档升级。

4.加工厂急需改造提升

初制加工茶厂急需改造。据调查,在全省现有5000多个初制茶叶加工厂中,20世纪90年代后建厂的约占1/3,普遍存在厂房老化抗灾能力弱,加工厂规模偏小,厂房设计不科学,设备陈旧落后,机具不配套等问题,亟待优化改造提升,以尽快适应茶叶质量安全提高的需要。

三、对策措施

1.抓高效茶园发展 促进优势板块建设

从2008年起,重点抓好高效茶园的建设,力争建设高效茶园10万亩,亩产值5000元以上。正式启动鄂东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高效经济区建设项目和鄂西北秦巴山“两竹”(竹山、竹溪)百里茶叶长廊板块基地连接建设。同时,开展鄂西武陵山茶果药板块高效经济区的调研论证工作,使这四个板块优势区域经济规模占全省的80%以上。通过高效茶园建设,进一步带动我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提档升级,促进全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抓知名品牌打造 促进现有资源整合

全省要做到一个县市主打一个品牌,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茶叶品牌的整合,提高湖北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经过几年努力,培植出1~2个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出、覆盖面大的精品名牌。从2008年开始起步,抓好恩施玉露茶叶品牌的整合,并组织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对中国历史十大名茶之一的恩施玉露进行评审和论证,向社会推出湖北历史第一名茶——恩施玉露。

3.抓良种引繁推广 促进茶园整体素质提升

加快茶树无性系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是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重点抓好恩施、英山、夷陵、五峰、鹤峰、宣恩和省果茶所等地良种繁育基地,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地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按照发展一批良种茶园、改造一批低产低效茶园、淘汰一批陡坡劣质茶园的要求,今后每年争取高标准发展良种新茶园8万亩左右,使全省良种茶园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全省茶园整体素质。

4.抓改造提升 促进茶园管理水平提高

强化茶园管理,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管理”、“重产出、轻投入”的现象。积极推广机修机剪机采技术。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茶园,每年高标准改造10万亩左右。力争改造茶园平均亩产量达到50千克以上,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3000元。

5.抓现代化加工 促进标准化生产

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加强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推行现代化加工,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力度,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努力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6.抓产品结构优化 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在大力发展绿茶生产的同时,开辟乌龙茶发展新路。发展乌龙茶生产经济效益高,一般每亩可以增加鲜叶收入1000元左右,不仅可以解决夏秋茶鲜叶利用率低、茶园单产低等问题,而且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采茶机、修剪机,既可缓解劳动力紧张问题,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种茶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全省乌龙茶生产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规划,推动和促进乌龙茶生产的健康发展。

7.抓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化经营

围绕茶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建成一批有带动力、覆盖面广的茶叶专业市场,形成内销外贸多渠道并举的市场格局。重点要完善和提高目前已经形成的武汉汉口茶市、陆羽茶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和鄂东茶叶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市场建设外部环境,同时鼓励茶叶主产县市建立产地交易市场,使产地集散市场,城市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配套发展,努力提高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8.抓弘扬茶文化 促进茶叶生产与消费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茶文化,引导茶消费。并根据楚文化特色,推介出一整套茶文化“大餐”。通过积极举办茶叶节、茶交会和品茶旅游节等活动,推广茶道、茶艺等文化建设,倡导品茗休闲的新型生活消费方式,推动鄂茶生产与消费再发展。

四、发展建议

1.加大茶板块基地建设和品牌整合与宣传的投入力度

茶板块基地建设和品牌整合已成为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省农业板块基地快速扩张的新亮点,投入产出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建议进一步增加茶板块基地建设、品牌整合品牌建设与宣传的投入,提高湖北名茶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放大板块和品牌效应,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加大对茶产业科技推广、市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

根据当前茶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湖北省应立足茶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一是在现代化加工技术体系、茶树良种苗木配套标准化示范、茶叶生产机械化、安全高效生态茶园建立等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在大规模、广覆盖、多功能、高档次的茶叶市场体系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在多层次茶叶科技人才培养上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入户率、到位率。努力实现依靠科技增产和依靠市场流通增效的新格局。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发改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增加对茶产业的投入,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发展茶产业等农民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就是扶持茶产业的理念,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4.实施政策性保险,实行良种补贴

要尽快建立茶叶良种苗木保险新机制,尽早出台茶树良种苗木补贴政策,加强良种苗木生产和调剂管理,确保良种苗木生产和供应,提高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增强湖北茶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后劲。

5.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机制

茶叶是多年生农作物,季节性强,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一年受灾,多年受损。去冬今春的持续低温冰冻天气教训深刻。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茶叶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为政府、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提高抗灾防灾能力,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