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智囊的睿智
领导者即使有爱因斯坦的聪明头脑,也会因为知识储备有限,加之日理万机,难免会有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的时候,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为此,必须重视智囊的智慧,充分利用“外脑”的弥补,进行科学决策。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认识能力有高低,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办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黑格尔指出:“人性都有其天生的弱点。”
灿若星河的历史天空,闪耀着灿烂的智慧灵光。古往今来,许多重大的成功决策,往往是在智囊人物的辅助之下完成的。借用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历代卓越的为政者,大都注意招纳谋臣、礼贤下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大浪淘不尽的是金子般的智慧和谋略。那些站在历史巅峰的巨人,那些出类拔萃的为政者,之所以获取成功,如同双腿致残的孙膑可以消灭能征惯战、勇力过人的庞涓,如同当过和尚、实力不强的朱元璋能够战胜陈友谅,除了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外,主要依赖于个人及其助手的韬略的高明,斗智斗谋,以谋制胜。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这是姜太公的一句名言。应变之要,先谋为本。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当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古往今来,许多重大的成功决策,往往是在智囊人物的辅助之下完成的。智囊的说法,在历史上还称为军师、谋士、幕宾、参谋、拾遗、顾问、门客等。名气很大的智囊人物,有姜子牙、管仲、李斯、张良、陈平、诸葛亮、魏徵、耶律楚材、刘基等,他们为当时的为政者贡献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大智慧,为我国智囊史增添了光彩。
殷商统治中原600余年,要推翻商之统治,并非易事。周文王胸怀宏图大志,却偏居西岐,如果没有能够治国安邦的相才,是不可能与纣王抗衡的。“直钩垂钓”姜子牙,古今名气特别大,是一位有高超韬略的大谋略家。《史记·齐世家》记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居多。”姜子牙文武兼备,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因此,后世的兵家和谋略家,皆尊他为祖师。
许多事实雄辩地证明,高城深地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而奇谋妙计,善于应变,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救三军于危途”。作为将帅,应兼有勇力和谋略两个方面,勇谋两者相映成辉。但谋的作用大于勇。克劳塞维茨说过:“如果你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
汉朝建立,张良功绩显赫,受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张良不愧为帝王之师,集谋略家与政治家于一身,为创建汉朝基业立下了卓越功勋。正是:奇袭奇遇奇男子,一生不愧王者师。惟握奇谋胜千里,雄兵百万任驱驰。
试问,张良与诸葛亮相比,谁是更为卓越的谋士?不应光看谁的“粉丝”多,历史的本来事实乃是:张良跟着刘邦的时候,刘邦的力量还不如刘备呢,而且叱咤风云的项羽的势力在当时已远远超过曹操,而张良辅佐刘邦成就了一代王朝,诸葛亮则建立了一个偏安的小王朝。
刘邦先攻占秦都咸阳,项羽决定进击刘邦,可是听了项伯的说情,竟轻易改变原来的计划。鸿门宴上,项羽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沉浸于刘邦的卑微反射的成就感和对樊哙勇气的爱屋及乌,被胜利冲昏头脑,放过刘邦,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事情。西楚霸王心目中没有不可战胜的敌手,却做了情感的俘虏。挺进关中、固陵反击等关键战役都没有打好,跟着刘邦的指挥棒转,东奔西突,疲于奔命,待垓下决战时已处于无力回天的地步了。宋代苏洵评论项羽:“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清代王昙批评项羽:“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陈云说过:“我们队伍中那种戴着瓜皮帽、手摇扇子、迈着方步、哼着小调儿想事的人太少了。”希望干部队伍中多一些善于思考、讲究方略的人。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证,无谋则是失败者的墓志铭。无法想象一个缺乏智慧的人如何去领导他人,何以引领一个团队或者群体。智慧是一个人思想的结晶,是解决问题的利器。探赜索隐,把握全局,规划前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运用政策策略,乃至处理具体问题,都需要智慧。
智囊人员参与决策,具有领导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学有专长,富有知识和才干,具有较高的调研能力和政策水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收集充足的信息资料,经过定性、定量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为领导者提供优选的方案。尤其对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事项,更要借助“智囊”的优势来科学论证。他们先领导一步思维,并能提出高领导一筹的见解,还能在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修正意见。
当今时代,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专家辅助决策。成功学大师斯宾塞▪约翰逊认为:人脑好比电池。一组电池比起一个电池来,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同理,几个有智慧的头脑,或者说一个头脑加几个“外脑”,要比一个头脑产生的智慧总量多,会产生1+2>3的合力。
如果不懂得问计于外脑,不会充分吸纳和利用专家智库的智慧,就不可能成为具有现代头脑的卓越领导者和决策者,也不可能作出科学而正确的决策。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参谋工作水平高,能推进党的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水平低,就会影响全局工作,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秘书工作》2014年第4期。)应抓住身边智囊人员比较了解全局、不带部门观点、各方面联系较广、具有较高政策水平以及擅长完善思路、设计方案、总结工作的特点和优势,经常向他们讲领导的思想脉络和工作意图,帮助他们确立研究题目。题目出得准,意图讲得明,工作思路研究得对,就能“谋在要害处,‘参’在点子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领导者应主动直接与智囊人员接触,把本地区、本单位长期战略性的考虑和近期工作重点告诉他们,把需要决策或需要了解的问题及时通报给他们,一起筛选论证重要的调研课题,亲自听取他们的汇报,鼓励他们反映真实情况,提倡“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真正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总是听到身边人员诺诺之声,听不到谔谔之言,肯定是自己有主观武断的毛病,就应当警醒,批评诺诺者,鼓励谔谔者,重用谔谔者。
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须及时过问研究进度,出点子,提要求,不仅引导智囊人员搞具体问题调研,挖掘经验性东西,也要研究政策性问题,为决策提出多种可选性方案。在下基层时,应带着智囊人员一起,以期收到及时掌握领导思路、调研效绩突出之效。召开重要会议时,应让智囊人员参加,一起切磋工作。要经常鼓励他们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像领导那样思考,与领导者保持思维与工作的同步,使他们能够“全局在胸、耳聪目明”,拓宽调研与领导决策相结合的途径,贴近领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增强政策研究的应用性和可行性。
在人员使用上应尽量挑选优秀干部,挑选具备领导干部和智囊人员双重素质的人。日常工作中应要求各部门提交调研报告等材料。要提高领导者的调研成果的应用意识,尽量通过批示向报刊推荐。这是对智囊人员的劳动成果的承认,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智囊人员议大事、无大权,工作辛苦,生活清淡。领导干部的正确决策凝聚着他们智慧之结晶,他们辛勤劳动理应得到肯定和赞誉。领导者对这种默默奉献的贤能之士不能漠不关心,应当有一点古代周公、萧何思贤如渴、礼贤下士的精神。需体贴他们的甘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达到“知己”“知心”“知音”;在保留一定数量骨干的同时,应重用和提拔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在能力。这样,他们就会全身心工作,无须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