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尬聊,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截至本文发稿时,北京已经连续124天无有效降水。大家都在提一个问题:北京的雪去哪里了?气象专家对此进行了诸多解释,作为普通公众,我们觉得解释得颇有道理,但北京依然没有降雪。
本期的封面文章《头脑风暴升级》就着重探讨了问题和答案的关系。该文作者哈尔·格雷格森是麻省理工学院领导力中心执行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领导力及创新高级讲师,著有《问题即答案》一书。
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但多数人在运用头脑风暴法时,都会遇到格雷格森遇到的情况:尬聊。大约在20年前,格雷格森在课堂上开展头脑风暴讨论,但进展缓慢,课堂气氛也变得无聊沉闷。他及时转变策略,将讨论重点从提出解决方案变为提出问题,效果奇佳。由此,他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咨询工作中,并逐渐形成一整套方法。
格雷格森将该方法命名为“问题爆炸”。这一方法分为三步。首先是确定背景,找好合作伙伴。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到两三个没有直接经验,且认知风格或世界观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一起思考。他们的思维没有惯性束缚,因此,更可能提出“不能提”的问题。
第二步是头脑风暴,发散问题。定好时间,在四分钟内一起围绕问题发问,越多越好。按照头脑风暴的一般规则,不要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大家的提问越惊人、越有争议就越好。
这一步重视的是数量。要求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尽量多提问(至少要得到15个新问题),要确保大家提出的问题简洁新鲜。把所有问题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完整保留团队成员表述的信息,并且让他们确认你的记录准确无误。否则,你会在无意间删减一些自己未能立刻理解或不希望听到的疑问。
最后一步是确定一项任务并着手行动。自行钻研上一步记录下来的问题,寻找这些问题带来的新思路。你有约80%的概率能找到至少一个问题可以有效重述自己面临的难题,并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简要介绍这一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阅读《头脑风暴升级》一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认知偏见,因此,无论是身在团队当中,还是独自一人,如果陷入了困境,抑或要寻求新的可能性,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我们希望,此方法可以在戊戌年里给予读者或读者所在的机构以新的洞见,突破发展瓶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