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宣传工具:平台选不对,口碑听不到
信息的传递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宣传平台,消费者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世界上有让自己心动的新产品。产品销售需要渠道,口碑传播需要平台。相对于传统的广告宣传模式,口碑营销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多变,而且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宣传工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传递信息的效果也具有很大区别。
口碑营销的“主要战场”与“次要战场”
要点提示
1.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口碑营销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
2.如果选择不恰当的信息发布渠道,口碑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
口碑的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
信息传递的效率往往跟传播途径有关,选对合适的宣传平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口碑的传播可以分为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两大类型。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是线上传播,而线下传播指的是生活中的口口相传。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大部分的日常交流都发生在互联网上。按照经常的直觉来判断,产品口碑主要来自线上传播,线下传播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这是一个错觉。
为此,安迪·赛诺维兹教授分析道:“80%的口碑传播发生于网下,所以你应该集中关注出现于现实生活中的口碑谈论者和口碑话题,并且参与那里的交谈。互联网是沟通交流的发动机,可以使信息传递得更快更广。请注意,口碑话题可能始于互联网,但并不一定局限于互联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口碑营销中的“口碑”更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它并不是消费者凭空发起的聊天话题,而是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实际感受。互联网上的一切热议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射。况且,网络上讨论的热火朝天的话题往往是八卦娱乐新闻,传统媒体刊登的重要消息可能在互联网上风平浪静。这种信息过滤现象会误导过于依赖线上传播的口碑营销者。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线上传播可以把线下传播的内容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这个举足轻重的宣传“阵地”。
案例研究
这些年来,杜蕾斯在新媒体营销领域投入的力量不亚于传统营销渠道,其口碑形象更多是靠各类新媒体平台实现的。例如,小杜杜运营团队经常妙语连珠地回复微博用户的调侃,借此把官方微博打造成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形象。
比如,有一次,有网友发布微博说:“韩寒新书《私》中提及送给未来十八岁女儿的一句话——套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套。韩少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哇!”小杜杜运营团队发现后,立即评论并转发道:“所谓安全第一,韩少作为赛车手深谙此道啊。”这个点评巧妙地把杜蕾斯产品的特点与名人话题结合,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共鸣。很多不是杜蕾斯产品用户的网友也参与了这次话题传播。
主次相辅相成,多点开花
80%的口碑传播发生于网下的现实生活中,但其广泛传播更多是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尽管美国口碑营销研究者认为只有7%的口口相传发生在网上,但这是国外几年前的情况,与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同。因为美国研究者的依据是人们每天的上网时间平均只有大约两个小时,而现在你和你身边的朋友每天在PC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恐怕不止八个小时。
这个差异足以表明,社交媒体平台才是口碑营销的“主要战场”,而线下活动是配合“主要场战”活动的“次要战场”。两个阵地之间要有侧重点,但不可偏废。如果放弃“主要战场”,有关公司的信息将会被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作为主要消息来源的广大消费者屏蔽在显示屏之外。如果放弃“次要战场”的话,消费者会觉得企业务虚不务实,只会在线上吹牛皮,而舍不得动真格给优惠。
事实证明,口碑营销做得好的公司,无不是线上线下一体化。
以小米公司的口碑营销传播渠道为例,其社会化媒体运营主要有四个核心通道:小米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其中小米论坛负责凝聚核心用户,QQ和微博拥有较强的社交媒体属性,微信则有较强的服务属性。由于各种互联网媒介的性能特点存在差异,小米口碑营销团队在不同平台采取了不同的经营方针,通过多渠道结合的办法来完成推广信息、凝聚粉丝等目标。此外,小米还在线下建设小米之家服务体验旗舰店,把线上的粉丝拉到线下体验服务,又把线下的顾客转化为线上的粉丝。
总之,口碑营销的阵地很多,工具也不少,只有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口碑传播。
专家视角
如今,互联网的设计越来越迎合这些自然倾向。例如,人们看到一个新的自行车共享计划,或是找到了一个教孩子们解答复杂代数题的视频,他们很可能会点击分享按钮,或是将链接粘贴到邮件中转发出去。各大新闻或娱乐网站则更进一步,它们会通过记录转发频率最高的内容,列出过去一天、一周或一个月内观看或分享最多的视频、文章以及其他内容。
——乔纳·伯杰
微博:引爆口碑影响力的绝佳平台
要点提示
1.微博的特性非常适合做“病毒式传播”;
2.官方微博的个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
微博:热议话题爆发地
微博的兴起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是一件大事。它大大冲击了论坛、博客、QQ空间、贴吧等传统互联网平台,成为网络社交活动的主战场。这与微博自身的特点有关。
微博最初只能发140个字,可以上传图片和视频。许多网友用智能手机拍照片然后发到微博上,再配上一段话,短短几秒就造出了一条新闻快讯。因此,传统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时效性”被颠覆,新闻记者跑得再快,发出消息的时间也晚于只需动几下手指的现场目击者。这种便捷的产品功能让微博刚问世就带有强烈的媒体属性,让每一位用户变成了一个“自媒体”。
无论你的年龄、性别、学历、身份如何,都可以在微博上简短地表达自己的信息。由于微博字数限制比较严格,只能发出碎片化的信息(长微博工具和头条文章功能是后来添加的,也不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但发微博非常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记录你身边的点点滴滴。于是,人们制造、阅读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碎片化信息带来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而碎片化阅读习惯带来了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人们很难用长篇大论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理性观点,更多时候是以140字以内的只言片语来表达情绪化观点。这使得微博成了调动大众情绪的最佳平台,任何小事都有可能被微博放大成热议话题。
在已知的互联网平台中,微博的信息传播能力最强。所以企业做口碑营销时,绝对不能忽视这个有力的武器。
案例研究
《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博物杂志,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呼为“博物君”。这个营销号在其粉丝数量不到220万时,仅仅一上午就能收到未读的“5243条评论、3289位新粉丝、5321条@我的微博、241条@我的评论”。现在@博物杂志的粉丝数高达535万,但这并不等同于实际购买《博物》杂志的消费者有500多万。因为大部分关注博物君的互联网用户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个杂志,而是喜欢看博物君每天发送的各种生物知识。@博物杂志就是凭借这一点,让自己在新浪微博的科普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博物杂志的日常运营内容并不是推销《博物》杂志,而是选择网友关于动植物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这个营销号的影响力。
比如,网友@紫樱花落三分春意的朋友曾经在海边捞到一条鱼,在微博上询问这是什么鱼。有人将这个问题转发给@博物杂志。@博物杂志讲解道:“文鳐鱼,也就是飞鱼。养是养不了,不过可以吃,比如像《舌尖》(指美食系列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台湾人的做法:让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通俗地说就是晒鱼干。”
@博物杂志的运营者张辰亮感慨道:“网上很多人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都很低,你不但要准备好知识,还要喂到嘴边。”为此,他总结出了三条回复技巧:1.多用大白话讲解,避免使用专业名词;2.回复的内容要能让读者在生活中用得上,甚至拿去吹牛;3.并不刻意喊口号,但要说得能让大家自觉意识到应该怎样去做。
这个运营策略让@博物杂志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迅速走红,《博物》杂志的月发行量也从过去的数万册一下子上涨到22万册。
应当避免的官方微博运营误区
有的企业跟风注册了官方微博,但对此并不太重视,只是将其作为推送产品信息的平台,而没把它当成制造口碑的策源地。由于这个认识误区,不少商家对官方微博的使用存在两个盲点:
第一,随便打发一个不重要的人做官方微博运营者。
新媒体的运营,特别是微博的运营,与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有很大区别。许多传统媒体出身的资深媒体人,未必比一个非传媒专业出身的草根玩自媒体玩得熟练。就实而论,微博运营技巧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和总结,但还远远没有形成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学那么系统而成熟的理论。
换言之,大家都在摸索过程中,只有那些熟悉新媒体又富有营销头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玩转新媒体营销,为企业打出好口碑。然而,很多企业不重视微博平台,没有配备优秀人才去运营微博,导致一些素质低下的运营者与粉丝发生冲突,甚至给公司带来负面的舆论压力。
第二,采用简单粗暴的KPI考核来管理微博运营团队。
销售讲究真刀真枪的实际业绩,卖出多少产品,开发多少客户资源,论功行赏,清清楚楚。但用新媒体做口碑营销不同,粉丝的增长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不是你想涨就能涨的。而且粉丝转化为真正的买家,也存在很多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口碑是一种无形资产,不能简单地以粉丝数、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来考核,对销售业绩的带动作用也很难精确估量。这就需要企业转变观念,不能以简单的功利主义眼光看待口碑营销,否则会让你欲速则不达。
专家视角
网上充斥了太多的内容,无数的网站、博客和视频,都要从中筛选。单就新闻而言,最著名的几十家媒体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内容。在这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自己搜索出最佳内容。所以,他们会先查看别人分享了什么。
——乔纳·伯杰
微信朋友圈:构建强关系社交的首选渠道
要点提示
1.口碑营销需要企业与用户进行强关系社交;
2.微信朋友圈利于企业深度发掘用户需求和精准推送营销内容。
微信:打通线上线下的最佳道具
论坛和微博上的网友大多数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他们凭着共同的爱好维持着交流,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见面。微信与这些社交媒体的情况恰好相反,更多的是用来联系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因此,微信朋友圈成员基本上是亲戚、同学、同事之类的熟人,或者是与你有实际利害关系的人。
对于不少用户来说,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尴尬的互联网平台。在其他网络平台上,你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便得罪了多年的网友,其代价也不过是把一个与自己在现实中毫无瓜葛的人拉入黑名单而已,对线下生活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微信朋友圈里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你说话做事不得不小心谨慎,避免与他人交恶。
可是,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微信适合开展强关系社交,让你的生活圈与微信朋友圈合二为一。口碑营销恰恰需要这种感情联络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案例研究
如今的企业纷纷向微信营销领域进军,但不少公司没能看清楚微信朋友圈的本质是建立强关系,所以用尽办法也没能与用户粉丝建立亲密的关系,未能树立良好的口碑。在这个问题上,杜蕾斯的微信营销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杜蕾斯在运营微信公众号时依然保持着官方微博“小杜杜”的亲民风格。有传闻说杜蕾斯的新媒体营销团队拥有8人陪聊小组,这并不是事实。当然,杜蕾斯的确会安排不同的人专门在不同的时间段回复用户咨询。公司总结了200多条标准化的回复内容,可以帮助运营者根据用户的提问方向做针对性的解答。
杜蕾斯的微信公众号“小杜杜”在朋友圈迅速走红源于一次免费福利活动。
2012年12月11日,“小杜杜”在微信上发出活动公告说:“杜杜已经在后台随机抽中了十位幸运儿,每人将获得新上市的魔法装一份。今晚十点之前,还会送出十份魔法装!如果你是杜杜的老朋友,请回复‘我要福利’,杜杜将会继续选出十位幸运儿,敬请期待明天的中奖名单!”
新上市的魔法装奖品只有10盒,但仅仅过了两小时,就有数万人在杜蕾斯微信公众号下回复“我要福利”。10盒套装换来几万粉丝,这就是微信朋友圈转发带来的影响力。
应当避免的微信朋友圈运营误区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强关系社交平台,相对于微博的传播效率比较弱,传播范围也不那么广。但微信的强项是精准推送,粉丝转化为产品用户的效率远远超过微博。而且微信的互动主要是熟人之间的互动,而微博的互动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这个差异使得微信营销运营不当时,对老客户的伤害更大。
如今许多网友都在抱怨朋友圈里天天都能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内容,退群或拉黑又怕得罪现实中有交集的熟人(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微博则不太担心这一点),只好用信息屏蔽功能屏蔽朋友圈消息。这样一来,无论是谁在朋友圈里发东西,他们都看不见。只要这道精准推送的门一关上,一切都前功尽弃了。
为此,微信营销运营团队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第一,不要直接用广告轰炸,那样会让对方第一时间把你踢出朋友圈。
对于很多人来说,微信朋友圈是熟人之间说私房话的平台。他们只想在这里轻松地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远离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杂事。谁打扰他们清静,他们就屏蔽或拉黑谁。因此,在朋友圈里打广告是微信用户公认的第一反感的事。
第二,不要用大家不感兴趣的陈词滥调刷屏。
很多人喜欢在微信里转发别处看到的心灵鸡汤文或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惊悚消息。对于中老年用户来说,这些内容可能有点意思;但对于上网多年的年轻用户来说,这些内容跟熬过三次汤的汤料一样没有味道,已经看腻了。因此,微信营销运营者应该适当发一些有趣而新颖的内容。
总之,微信朋友圈营销的关键是不要让老朋友对你感到厌烦。尽量搞清楚他们不想看到什么,想看到什么,顺着他们的喜好来实现精准推送,这样才能把口碑做好。
专家视角
首选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口碑的工具,既简单又明显,那就是诚恳地请求。大多数人只是在你请求他们时才会谈论。所以,要经常请求,到处请求。促使口碑流传的挑战,并不完全在于找到谈论者;而更要看能否引发谈论的行动。实际情况通常都是,你暗含恭维地请求顾客帮帮忙,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口碑谈论者了。请记住,请求口碑谈论者将你的话语传播开去,这相当于授予他们一种身份,令他们成为内部人士。
——安迪·赛诺维兹
微信公众号:分享干货,传播口碑
要点提示
1.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分享知识与新闻的重要渠道;
2.经营好微信公众号可以吸引更多非产品用户成为企业的粉丝。
订阅公众号与内容营销
新媒体时代催生了消费者的碎片化阅读方式,这对传统的纸质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许是受到这种新方式的影响,那种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增长知识的做法渐渐变得小众化。大多数人有兴趣每天浏览累计30万字的碎片化信息,却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15万字的书。他们并非都厌恶学习,只是更喜欢别人直接给出简单明快的答案,省却自己动脑动手之苦。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每一天,你打开微信朋友圈,就会看到别人转发的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无论这些文章多么的不靠谱,朋友圈里总有人深信不疑并热情地转发。当你打开微博时又发现,许多来自微信公众号的长篇大论(通常是几千到一万字的篇幅)被微博推送到你的首页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微信公众号非常适合作为分享内容的平台。无论是原创文字还是转载图文,都会被精准地推送到你的微信朋友圈,然后被感兴趣的人用“分享”按钮一键转发到其他的微信群、朋友圈或者微博上。那些已经养成碎片化阅读习惯的用户,最喜欢这种便于在智能手机或PC端浏览的公众号文章。他们能从里面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并学到一些知识。
因此,把各种各样的知识掰成便于浅阅读的碎片化信息的组合,让广大用户将订阅公众号视为主要知识来源,这便是内容营销的思路。而各个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就是通过内容营销形成自己的个性品牌形象,扩大其口碑影响力,以便带动其他营销活动。
案例研究
根据清博指数在2016年11月5日的统计,企业微信公众号中的“手机(生产商排行)榜”的冠军再次被小米科技公司的公众号“小米公司”夺得。两篇文章为公众号轻松获取20万以上的阅读量和963点赞总量,以1253的WCI值(即微信传播指数,根据微信原始数据和一系列复杂严谨计算公式推导而得)力压其他手机商公众号。仅仅是一篇名为《手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爱的人!》的头条文章就赢得了10万以上的阅读量。
《手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爱的人!》是介绍小米MIX全面屏概念手机的产品推荐文,里面插播了关于世界著名设计大师法国人菲利普·斯塔克的专访。因为小米MIX是菲利普·斯塔克大师设计的第一款手机产品。
菲利普·斯塔克在专访中说:“(小米)MIX代表了我所有的理念。MIX的美在于它少得不能再少。我们已经接近去物质化最完美的状态,什么都更少,更少重量、更少材料、更少按键,每一样都更少。有趣的是,我们爱的并不是我们的手机,而是与我们通话的人。所以我们努力做出市面上最大的屏幕,没有边框,来显示我所爱的人的最大影像。我们走向一个美丽的‘无’,越是‘无’,越是美。未来无关设计,无关产品。我们继续努力,去成为真正美的东西。也许有一天,100年、200年后,谁知道呢?我们的后代会说:‘我们做到了,我们为我们祖辈所做的感到骄傲。’”
这篇营销文借菲利普·斯塔克大师的视频传达产品设计理念,强调产品的艺术美感,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小米的ID设计师、工程师围绕大师的设计所付出的努力,讲解小米MIX产品怎样通过“干掉”听筒、距离感应器、前置相机来实现全面屏的极致视觉体验。当小米公司在微信公众号发出《手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爱的人!》一文后,“艺术品般工艺的背后,是对科技了不起的探索”的宣传语很快扩散开来,帮助小米公众号赢得了本周微信营销手机榜的冠军。
运营公众号,定位和干货最重要
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内容供应已经成了一门生意。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公众号文章,吸引着不同类型的读者群体。在各花入各眼的同时,读者群里还存在歧视。文艺小清新看不起主旋律的“假大空”,理中客(指理性、中立、客观)看不起文艺小清新的“傻白甜”,“吃瓜群众”看不惯理中客高高在上地装模作样。抛开谁是谁非的问题,大家都在相互贴标签,都认为自己的“格调”(网上称“逼格”)比对方高。
如今是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只要定位好自己的细分市场,针对特定目标受众群体的喜好来制作内容,总能找到足够多的人为你埋单。这个细分市场下的目标受众群体,是商家的“基本盘”。只要“基本盘”不丢,其他群体对你意见再大,也不会导致你的财源萎缩。
为什么一些营销号经常故意发表有争议的奇谈谬论却能屹立不倒?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盘”喜欢相关内容,营销号只要极力讨好它们的“衣食父母”,就能活得很滋润。
当然,要赢得自己的“基本盘”的支持,关键是得有“料”。用互联网上的说法,就是得有“干货”。
“干货”指的是实用性、知识性、思想性较强的内容。其实,能做出真正的干货的人还是不多的,但只要看起来有干货的范,就能吸引一大批读者点赞。不过,内容被转发多了,总有真正的行家会挑出毛病来。所以,公众号运营者还是应该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水平,加强把知识打碎并讲透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其受众不断增长的欣赏水平和挑剔的胃口。
专家视角
人们分享事物可能有两个原:一是有趣,二是有用。……有趣的事物让人感到愉快,可以让分享之人脸上有光。……分享有用信息可以帮助他人,也会让分享之人脸上有光……最有趣的文章成为最常被转发的文章的概率会比一般文章高出25%,而最有用的文章则会高出30%。
——乔纳·伯杰
APP应用:信息传播的特殊渠道
要点提示
1.“游戏机制”对口碑营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开发APP应用也是扩大口碑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游戏机制与口碑传播
企业做口碑营销时,不应该忽略游戏的力量。普通的抽奖活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般比较有限。因为大家觉得狼多肉少,自己很难得到奖品,参与了也只是给别人当背景板。假如是带有游戏性质的营销活动,无论企业是否提供物质奖励,产品用户以及非产品用户的消费者可能都会跃跃欲试。原因无他,有趣、好玩,仅此而已。
假如世界上不再有游戏(包括网络游戏、单机游戏和与电子设备无关的户外游戏),人类的生活将是枯燥而单调的。
这是因为:玩游戏可以消遣无聊的时间,让你产生日子过得很有趣味感;玩游戏可以让你找到自己潜在的才能,哪怕你在现实世界中混得很糟糕,在游戏世界未必不能做个让人羡慕的“大神”;玩游戏还能影响社交,让你找到许多平时遇不到的意气相投的朋友。
游戏的力量很惊人,它能给你带来物质奖励所不具备的精神满足感。简单的游戏,比如“连连看”就有“办公室杀手”之称。规则很简单,说起来也没多少可聊的内容,但就是能吸引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大量时间。其他游戏也是如此,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即使你知道玩游戏不能得到奖金(职业游戏人除外),也会心甘情愿地往里面砸钱,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切只是为了内心的愉悦。
美国口碑传播学家乔纳·伯杰教授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优秀的游戏机制可以从内部激发人们的兴趣,让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到某个活动中。如果设计一个能量化众人表现的游戏机制,大家就会为了表现自己而踊跃报名,并且在事后还会炫耀自己的成就感。在这个参与和炫耀的过程中,口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四处扩散,并深入到每一位游戏参与者的内心。
案例研究
瑞典著名家具卖场宜家(IKEA)推出了一款名为《IKEA Now》的APP应用软件。当你用智能手机下载这款应用后,可以在APP上“设计自己的家”。消费者可以在该应用上选择卧室、客厅、厨房或者书房,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APP上的虚拟房间中摆放宜家的家具。
尽管只是虚拟的房间布置游戏,但许多手机用户乐此不疲。他们不一定都是宜家家具的消费者,但亲手设计自己的家却是大部分人的兴趣点。在现实中,大家受制于财力、时间、人力等因素,无法把房间完全布置成自己最喜欢的个性化风格。但在宜家的APP应用中,我们只需轻轻点击、滑动手指,就能轻松创建出五花八门的自定义家具布局。此外,宜家还通过投票的方式鼓励大家支持自己最喜欢的布局,然后对那些创意优秀的布局者进行奖励。
宜家并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的是以线下发展为主的实体生意。电子商务非其所长,也不是其主攻方向。但很多消费者缺少时间在线下充分体验宜家的家居产品,于是宜家营销团队想到了手机APP应用这种特殊的营销工具。
消费者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虚拟的家具布局场景来了解宜家的最新产品,并轻松地完成一部分产品体验。尽管他们还没接触到真正的家具,但在用APP设计好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居布局后,消费者也就大致清楚自己需要预定什么样的产品了。这种利用APP的个性化定制营销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策略,进一步提升了宜家的口碑,并且一举打通了会员营销、产品体验与服务体系。
游戏机制是一种“社交货币”
为什么游戏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那么大呢?这是因为游戏机制正是传播力六要素中“社交货币”的一种体现。
为此,乔纳·伯杰教授指出:“游戏机制可以从内部激发人们的兴趣。我们都喜欢有成就感,喜欢能够切实证明我们进步的证据,比如解开了一个很难的个人跳棋游戏,或是数独又升了一级,会让我们感觉良好。所以,游戏制造商会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尤其是在我们马上就要攻克难关时。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做得怎么样,还在乎和别人比自己的成绩如何。游戏机制是一种‘社交货币’,因为玩得好可以为我们增光。人们谈论游戏,是因为想要炫耀自己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谈论了品牌以及他们获得成就的领域。”
大家喜欢用APP小游戏来调剂生活,正是因为游戏不仅有趣,还能分出个高低,让人们可以炫耀自己的能力。这会使得游戏参与者更乐于分享关于游戏的一切,包括隐藏在其中的营销信息。
想要利用好游戏机制,关键是量化参与者的表现,让他们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现如何,以及和其他参与者的差距。产品或创意本身不能反映出这个结果,所以才要借助游戏的形式。
商家可以在自己开发的APP小游戏中以图表的方式制作排行榜,让参与游戏的消费者对自己的成绩一目了然。最好能以鲜明的字体和图样表明他们为游戏做出的贡献,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专家视角
软件行业已经将客户实际使用测试(Beta Tests)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口碑活动。原先,用户使用测试是为了从真实使用者那里发现产品缺陷。而现在,这一做法的规模是如此宏大,口碑的作用也同样重要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使用测试了新版本的Windows和Microsoft Office。每位测试者都成了参与研发的内幕人士,他们激情高涨,希望新的操作平台能够获得成功。而参与了研发产品的人,一般也就不会批评这个产品了。
——安迪·赛诺维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