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农业”的物质基础
在《再论罗马的灭亡》一文中,弗拉基米尔·G.西姆柯维奇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中国和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在小块土地上,即使不借助无机肥料科学地补充土壤,这种集约农业也可以无限期地维持下去。”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罗马灭亡了,而中国和日本却勉强获得了成功?”其答案可以解决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持久农业”的问题。
正如前面讨论所说的,上述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黄土的自我增肥能力和淤泥的自行更新能力。假如水分充足,黄土就可以自我增肥;冲积平原上沉积下来的大量淤泥,因为侵蚀而不断更新,侵蚀主要是由于人工灌溉或大自然的洪水所导致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好处被弊端所抵消;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却有助于土壤保持年轻、多产,避免长期贫瘠的危险。因此,即使不借助无机肥料为土壤科学增肥,中国的集约农业仍然可以延续许多世纪。
然而,如果以为这种土壤条件的天然优势,足以保证中国的农业生产率或多或少维持一种均衡水平,那将是严重错误。换言之,这种优越的土壤条件可以使中国免遭土壤肥力长期耗尽的危险,但是因为某些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原因,中国,尤其是某些地区,仍然会面临农业生产率急剧下降的威胁。
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灌溉系统——这种灌溉系统不仅是工程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经济问题,黄土与冲积土也无法充分发挥其自然肥力的优越性。一个地区,如果对统治者有实际意义,就可能会迅速发展,并得到精心维护;但是,一旦不受统治者青睐,就会遭到忽视,任由命运摆布,直到土壤肥力耗尽,生产率急速下降。宋(960—1279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时期的陕西省,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水利提供了基础,而水利的发展又决定基本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并受到它们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