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与水的历史关系:一个文化动力学过程

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利用水资源,这是一个亘古的定律。但是人类与水的历史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水环境和水资源供给,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因为水环境的改善、对水的利用也推动了人类社会自身的变化,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得以提升。因此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人类并不是被动地去使用水,而是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改造水环境与供给状况,创造一种适应于当地水环境的文化与社会体制,让水资源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利用水、管理水、改造水环境的历史。

首先,治水是一种人类的基本生存动力,人类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在为改变水环境、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努力。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中,并不都有良好的水环境状态,都需要人类付出努力去改变它,使它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大禹由于其成功地治水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君王,也开创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通过水环境的治理为当地的人类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产生了“水在于疏而不在于堵”的治水思想。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都江堰,不仅消除了当地的水患,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推动了2000多年来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古代有影响的都城基本都建立在大江大河沿岸,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都必须处理好和河流的关系,一方面要利用河流的便利满足城市水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河流水患,因此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都设计建设了水供给、城市水循环利用、河道、污水和暴雨排水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水系统,古代的长安城就是其中的典范。在古代的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在他的所有统治所及的地方修筑了数以千条计的引水渠,罗马引水渠不仅成为罗马帝国统治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一个工程奇迹,使当地的水供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2000年前古代波斯人发明了坎儿井技术,当地的人们运用这种技术修建了数万条坎儿井,有效地支撑了当地人的生计与发展。总之,人类在历史上总是不断地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在改造水环境,为了生存必须治水,这已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规律。人类为治水而付出的艰辛难以言表,有诸多成功,也有诸多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治水的思想、治水技术、管理水的社会制度,形成了工程成果,使得人类控制水、利用水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一个民族的治水能力的提升,是其文明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这个基点上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是因为治理水的需要而得到推动的。因此水治理的愿望和行动对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重要动力。

水的利用和治理的改善,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提升。例如古代的罗马是一个没有充分水资源的城市,水源是通过百里外的引水渠工程引水进城的,公元前312年到公元226年,罗马城市修建了11条大型引水渠,使得罗马城成为一个水资源供给充沛的城市,每天人均拥有500—1000立方米的水供给。规模宏大的引水渠工程不仅保障了罗马城中充沛的水供给,同时它发挥了供给饮用水、保障市民公共健康设施以及为军事设施、市民家庭、花园灌溉、水上娱乐、水磨、装饰性的喷泉和公共用水水池等设施的供水功能,罗马的古代城市文明就是建立在引水渠之上的。以市民的生活方式而言,古代罗马建设了大量的城市喷泉,使罗马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喷泉城市,与此同时,古代罗马修建了大量的公共沐浴设施和公共厕所,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公共卫生,减少了疾病流行,水的利用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社会进步。在公元1世纪,罗马城已有700个蓄水池、500个喷泉,到公元4世纪,已有1352个喷泉,11个大型公共浴室、865个小型浴室,144个公厕。目前罗马城中已有超过3000个喷泉,2000多年来人们能够在这个城市中充分享受水带来的快乐。再例如中国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不仅便利了南北的水上交通,更带来了两岸城市的繁荣,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从而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不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成功的水治理和水供给的改善,必将推动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人类在利用和治理水的历史过程中,也努力去适应水环境,构建起和水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形成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对水的认识、因水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都有对水的理解和认识,很多民族宗教中都有水的因素,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主要的宗教中水都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水也成为很多民族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例如龙在中华民族认同中的含义,傣泰民族将水作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等等。人类社会因为水的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中国的江南一带,水乡生活成为当地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社会组织往往和水的使用和分配直接相关,很多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因为水的管理而形成的,为了水的治理与管理而形成了相关的社会组织形态,例如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治理而形成当地政府的一些特殊的组织运行方式,在北部非洲很多部落社会组织形式都是建立在水分配的需要之上的。总而言之,人类在利用和治理水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适应过程,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和当地水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与此同时也基于不同的文化去管理水和利用水。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类和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利用水资源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关系,而是一种文化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因为水的治理而推动的,水的治理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文化动力。深入认识这种文化动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如果我们丧失了对人和水之间的文化关系的理解,将人与水的关系仅理解为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去关爱水。在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发展,人类对水环境的治理能力已经有了空前的提高,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往往随意改变水环境,改变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人水关系的成就和文化脉络,尤其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构建起一个城市的供水、用水和排水的新的系统,水在城市中成为一种消费品和商品,人们对于历史上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事实上这种现象正是造成当代很多城市陷入水困境的根本原因。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人类社会中的用水和管理水的很多基本原则并不是今天的成就,而是在四五千年之前的人类社会中已形成并一以贯之。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返历史,从历史上学习利用、治理和管理水的经验,吸取教训,这是水历史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通过对历史上人与水的文化关系的深刻认识,形成并永葆我们关爱水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