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
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第一类源自传统译学研究,包括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实践、机器翻译和口译等领域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以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这些课题具体为:①意象和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变形,②文学风格的再现与重构,③文学翻译的创造性,④译者风格,⑤文学作品空白和未定性的翻译,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⑦误译和漏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史研究利用历时性平行语料库对名家译作进行文本分析,揭示翻译家在翻译策略应用、翻译风格和翻译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目前,翻译史研究大多将翻译家的观点或言论视为客观现实,满足于翻译事实的罗列,对于翻译规范和历史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翻译家的所做与所言往往不一致,翻译家所言并不能反映其翻译作品的特征。此外,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行为,受特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因时代或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利用语料库分析翻译文本的具体特征,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可以阐明翻译家的所作所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另外,该领域的研究还通过提取语料库的篇头信息,对于具体某一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描述。这些信息包括出版商、出版时间、作品主题、译者姓名和性别等内容。应当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史均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描写,重视还原语境方法(recontextualization)的应用。这些共性为语料库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作为空间。
以上研究均属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机器翻译研究都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侧重于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评估、翻译教材编写和翻译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实践研究主要关注双语词汇和句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等问题。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研究是指利用语料库的核心技术,建设具有海量信息的知识库,以满足机助翻译或自动翻译的需求。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侧重于分析口译语料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特征,研究口译语言特征、口译规范、口译策略和方法等。该领域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分析。
第二类研究领域源自描写性译学研究,涵盖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批评译学等领域的研究。翻译共性是指由于翻译过程而形成的翻译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原创文本的特征,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无关。翻译共性具体表现为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规范是“译者在具体时间或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做出的规律性或习惯性选择。”(Baker,1993:233)“翻译规范是关于翻译作品和翻译过程正确性的规范,体现了具体某一社会或历史时期关于翻译的价值观和行为原则。”(胡开宝,2011:123)翻译规范可分为前期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Toury,1995:57-61)前期规范决定待译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要求译者在翻译文本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做出选择。操作规范是指译者在翻译策略和方法应用方面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关注翻译共性(Blum-Kulka,1986)和翻译规范(Toury,1995;Hermans,1999)。对这些领域开展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于翻译本质和翻译活动规律的认识。不过,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所用的语料规模小,其结论的科学性不太令人满意。然而,语料库翻译学的问世使得以上翻译共性和翻译规范的研究实现了向描写性实证研究的转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Olohan,2001;Kenny,1999;张继光、张蓊荟,2010)
批评译学研究源自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描写性译学理论的结合。根据Laviosa(2004:20)的观点,批评译学研究形成于描写性译学研究框架下的意识形态研究。意识形态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规范、习俗、信仰和世界观的集合。学界普遍认为,翻译并非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翻译文本的生成、传播与接受均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且对意识形态产生强化或削弱的作用。批评译学研究旨在通过对源语文本的选择、翻译文本的接受、翻译文本语言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运用的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译学研究关注翻译文本语言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和技巧应用所蕴含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因素,试图阐明翻译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Laviosa(1996)利用收录The Guardian和The European两份报纸语料的可比语料库,比较分析了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中与“欧洲”相关的关键词差异,揭示了英国文化身份在原创英语和翻译英语中的具体表现。Kemppanen(2000)以收录译自俄语的翻译芬兰语和原创芬兰语组成的历史文献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 of History Texts)为研究平台,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芬兰历史研究文献中的50个关键词,以揭示当时芬兰与苏联关系友好这一历史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研究发现,“友谊”在翻译文本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积极语义韵,而在原创芬兰语中却表现出消极语义韵。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译学研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①利用语料库描写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尤其是具体词汇或句法结构的应用,如语气的选择、情态动词、名物化和被动语态等,并与源语文本进行对照;②分析具体语言特征或翻译策略和方法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及其社会功能。
第三类则为语料库翻译学特有的研究领域,包括译学研究语料库的建设、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和译者风格等领域的研究。
译学研究语料库包括平行语料库、翻译语料库、可比语料库和口译语料库等。译学研究语料库建设的研究主要涉及语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以及语料之间的平行对齐等问题。语料的代表性是指语料库所收录的语料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具体某一语言的种类。可比性指对不同语料进行比较和描述所采用的框架和出发点,是“语言或语言变体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范畴”。(胡开宝,2011:37)就译学研究语料库而言,要确保语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需要考虑语料库的库容、译自不同语言语料之间的平衡、语料的翻译方向和翻译方式等问题,所面临的困难较大。Zanettin(2000:105)提醒人们,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本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存在差异,依据语料代表性选择平行语料库语料,往往会使得源语和目的语语料之间失去可比性。Kenny(2001:116-117)分析了实现双语语料平衡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她强调若以性别作为平行语料库语料选择的标准,很难实现双语语料之间的平衡,因为源语文本男性和女性作者之间的比例不可能与目的语文本男性和女性译者之间的比例等同。毕竟,许多女性作者的作品往往是由男性翻译。双语语料的平行对齐是指某一语言的文本单位与另一语言的文本单位形成翻译关系或对应关系,具体表现为篇章、段落、语句和词汇等四个层面。双语语料的平行对齐研究主要是针对对齐方法的研究。具体方法有基于语句长度和语句对应关系两种方法。后来,鉴于这两种方法的缺陷,Holfland和Johansson(1998)提出兼具以上两种方法特点的混合型方法,即同时利用语句长度和双语锚点词表建立语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涵盖翻译文本词汇、句法和语篇总体特征、具体词汇或句式结构应用特征、翻译语言搭配和语义韵等领域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是“跨学科译学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所在。无论是从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还是从阐释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等文化理论视域开展译学研究,都无法回避对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的研究。”(胡开宝等,2007:65)翻译语言搭配研究是指翻译语言词汇和语篇搭配的研究。翻译语言语义韵的研究分析翻译文本中具体词汇浸染上其搭配词激发的意义氛围或语义特征。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化翻译语言特征和译者风格等领域的研究,促进翻译对目的语语言搭配、语义特征和语义韵影响的研究。
译者风格研究旨在研究译者在词汇和句式结构选择以及语篇结构安排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规律及其成因。翻译文本曾长期被视为对原文的模仿,译者风格只是原文作者风格的再现,因而译者风格研究一直被学界忽略。后来随着描写性译学的兴起,译者风格研究才进入学界的视线。目前,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大多选用同一源语文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总体特征、具体词汇或句式应用的频率、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等角度分析不同译者风格的差异,并依据语言学、文化理论和翻译学理论解释译者风格形成的原因。一般说来,译者风格形成的原因表现为三个方面:①译者的个性、译者的翻译目的及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等,②目的语文化的社会文化规范、诗学传统以及意识形态,③源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