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文字的产生
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出现了有音节的语言,人类才从动物界分化出来。而文字的产生,则是在新石器时代之末,这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我们使用的汉字从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约有4500个单字,字体已经很规范,有名、代、动、形、副等词类的分别,能够组成不同性质的文章。在书写方面,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精湛的书契艺术,说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所以甲骨文不是汉字的源,而是汉字的流。那么,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怎样起源的呢?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即科学的分析结合考古的成果和文献记载,下面就分别进行讨论。
从我国丰富的史实资料看,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及契刻说等的不同。下面分别介绍于后:
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上述三种史料可以看出,汉文字产生之前,先民们是用结绳来记事的,以后才产生契刻。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大量材料来看,文字产生之前,确实存在过漫长的结绳记事的活动。
结绳,即在绳上打结,至于怎样打结记事,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引述了东汉郑玄的话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述《九家易》的解释为:“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在民主改革之前,也曾使用结绳记事。云南独龙族人出门在外,用结绳来计算日子,每走一天,就打一结;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老人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村子里所发生的大小事情;西南彝族,除巫师能识得些简单的彝文外,一般人都不识字,就是以结绳来帮助记事的。而南美秘鲁人,现在还使用结绳来做一些事,他们不仅能记些一般的事,还能将结绳编排很规范,能悬在街头,以宣示交通规则,又能用来记录语言,不过结绳还不能算是文字。但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还是有所借鉴的。还有我国文献上有河图和洛书之说,有人也认为与结绳有关,因为黑色或白色圆圈表示绳结,而各点之间的连线,就是绳,也多少有些像。总之用结绳子来帮助记忆,也为后来造字有所参照,大致不会太无根据的。
仓颉造字说 在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中,仓颉造字说较为流行。如《吕氏春秋·君守》中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又,同书《修务》:“史皇产而能书。”又《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已知之矣。”又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祠。”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可见有关仓颉造字的传说和记载是较多的。远古先民,参与造字的人是相当多的,后来却对仓颉推崇独高,原因何在呢?《荀子·解蔽》说得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即创造汉字的人很多,只仓颉得名而传于后世者,是因为他专心一意的缘故。在远古时代,国家刚建立,只有史官掌管文字工作,而且常与卜筮合在一块,那时问卜是经常的事,作卜辞所得吉凶还须刻下来。所以史官写作文辞,契刻记录都必须明确,不可马虎;再就是史官对于一国的大事。都须记载清楚,不能有一点遗漏。所以这巫史两种职守,是每时每刻都在和文字打交道,造了新字也须通过他们的使用才算是认可了,所以文献上多记仓颉造书,这是很自然的。其他的人也可造字,但都得交到巫史两部门使用得到认可才算数。仓颉处在这个职守岗位上,他作字的机会要多一些,巫卜在用字上,可能还经常请教他。至于说汉字是由他一人造作的,那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此外,还有八卦说(这里从略)。
上面文献记载可知,关于汉文字的起源大致有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和八卦说三种记述。这三种说法,都有的一定根据,但都不全面,不能令人信服地将汉文字起源的过程说个清楚,所以我们只能将它们视为汉文字起源的参考。现在用科学的方法、考古学方面出土文物及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字发生等事实,来佐证汉文字的起源,可能要客观些。
一个民族或某国家的文字,其起源与发展。绝不是一时一地由一两个天才所造出来的。假如是这样的话,其流传一定不会久远,因为它不是从大众中来,当然就没有群众的基础,也就不会牢固的。我国历史上不是也有两次由帝王颁行的一些汉字吗?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曾召集了少数文人学士造有2000来个汉字,大力推行,可不久便烟消云散了,现在知道“花”字是其中之一,其余都不清楚了;再就是唐代武则天称帝之后,她也新造了19个字,公布施行,今天还流传着的仅有一个“曌”(读照)字,日月当空吧。另外还有些字,真是愚笨之至,也没有人使用了。可是科学发展起来后,依形声原则新造了不少元素名词,大家都能理解,也就成了汉字的成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