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书法讲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中国书法的美

我国汉字自从日常实用中出现了书法艺术美之日起,简直像魔力般地吸引着众多中国人的热爱,其如痴如狂,不分地位之高低,官阶之大小,也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男女,无老无少,更不问时代之不同,也不论方外与闺阁……一律好之如迷如醉!一言以蔽之,书法在我国有一种共同美。后汉陈遵,杜陵人,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人呼为“陈惊座”;后汉人尹遵,属今贵阳人,善史书,所书,人多藏之以去;后汉人师宜官,南阳人,能书,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所写的《耿球碑》已佚,甚自矜重,或空囊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如云,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则削书而退;宋赵子固之官,中途船坏,子固尽弃其所携带之物,唯双手顶《兰亭》一纸过头,使其不受损,即后世所传之“落水本定武兰亭”也,并可窥见其重惜之情;宋有老人在米芾官衙,多次讼诉不已,乃呵斥之,曰:“实宝爱父母官之书法,每次讼诉得批示以藏之故也。”

现今凡是城市居家,客厅中总得挂上一幅漂亮的书法或画作,有的甚至是一套字屏或画屏,而且讲究的人家,夏、冬两季挂的作品不同,夏天是墨拓品,而冬季则换成朱拓品,给人以夏凉冬暖的感觉。商店(饭店)大都留有一处挂字画的地方。乡下,有的人家也是堂屋(正厅)挂有优美字画的。甚至还出现了“书画之乡”,更是盛况非凡。

我国之所以出现这种无古无今,无族别,不分尊卑,不分贫富老少,也不问男女、方外或闺阁等,都对书法艺术有着爱好与追求。其原因安在?我想比较合适的解释就是“民族意识”。几千年来,一个民族,长期共息相处,成员之间,养成一种共同心态,时日一久,便成了该民族的共同意识,并渗透到该民族习俗的各方面,这大概就是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形式了。

我曾向一些国际友人作过一点试探,欧美的朋友直率地向我说:“我们对于中国书法以至绘画都不感兴趣,原因是不懂。”反之,一些东南亚友人则不同,一见到中国书画,便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亲和力;而日本、朝鲜等友人就更显亲切,他们一见到中国书与画,就爱不释手,问这问那,原因是他们懂,他们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所以喜欢。如果要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要多做一些介绍性工作。

关于共同美或共同爱好问题,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提得十分好,逻辑性很强,论证得允当切理。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麸麦,播种而耘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唯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唯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我们看孟子从凶年和丰年之不同,影响青年人的性格谈起,再又谈到农民种麦子,然后引到口、耳、目各感官有同感,最后归结到人的心,也同样对理义是有同感的,真是文如剥蕉,一层层推进,总结出共同感的心理现象,可谓妙文了。虽然目前有些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还暂时不理解,但我坚信不久便会有所改观。就像罗丹、毕加索等这些不为世人理解的大师,现在不是已经被理解了吗?后来国际画坛出现的写意派、抽象派,他们就坦率地承认是受了中国书法或绘画的影响,所以说中国书法将走向世界,并为国际友人所了解,这已经是拭目可待的了。现在有些大学专门为国际友人设立了书法及国画专业,他们的成就斐然,这些都曾在《书法》等刊物介绍过,真是够鼓舞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