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总统:从特工到总统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通往克里姆林宫之路(2)

1996年连任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在1998年3月被解职,理由是“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没有新思想和新办法”,接替他的是燃料和动力部长谢·弗·基里延科。出生于1961年的基里延科这一年只有35岁,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极其年轻的。基里延科内阁的成员一个比一个年轻,副总理涅姆佐夫也只有37岁,是1959年生的。总理和副总理可能是太年轻了,没有将别列佐夫斯基这些金融寡头放在眼里。别列佐夫斯基和第一女儿以及尤马舍夫都有很好的关系,而涅姆佐夫不仅和这些人发生了冲突,还向叶利钦告状。叶利钦的回答是:“用不着你来教训总统应该如何掌权,我知道应该怎么办。”

基里延科接手的是一个财政烂摊子,国家无法偿还即将到期的国债,卢布面临贬值的危险,总统不懂经济,总统“家族”和寡头勾结在一起。1998年5月和8月,俄国发生了两次金融危机,卢布急剧贬值,经济形势恶化。基里延科只能下台。叶利钦想再次由切氏组阁,但两次提名都被国家杜马否决。叶利钦只得提名1929年出生、来自克格勃系统的中东问题专家、外长叶·马·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获得通过。但是普里马科夫在一些政策上和总统有分歧。他的政府左派色彩很浓,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甚至触动了总统家族的利益。

普里马科夫的下台,乃成必然。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副总理兼内政部长斯捷帕申。谢尔盖·乌拉季莫维奇·斯捷帕申是圣彼得堡人,可以说是普京的同乡,他1952年出生在中国的大连,其父是当时驻扎在那里的苏军军官。由于普京曾在德国工作并且和施塔西有密切联系,斯捷帕申开普京的玩笑,称呼普京为“施塔西”,加上“斯莫尔尼宫灰衣主教”、“帝国主义者”,普京有至少三个绰号。

斯捷帕申是第一个担任总理的圣彼得堡人,却不是最后一个,因为接替他的普京也是圣彼得堡人,而且出自同一系统。当然,克格勃出身本身并不能保证前途辉煌,普里马科夫在当外长之前,是对外情报总局局长,这个局是在克格勃第一总管理局的基础上重组的,普京过去是属于这个局的。

在叶利钦时代后期,连续三个总理都是情报机构官员出身,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绝无仅有。这一方面反映了俄国政治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克格勃人才济济。

4.3 “这是纯粹的实用主义”

斯捷帕申当总理的时候,叶利钦有一次有意无意地对新闻界说,他已经有了接班人,但是现在不能说。媒体没有太注意这句话,直到普京被任命为总理,人们还没有往这方面想,因为叶利钦在一年内换了三个总理,谁知道普京的任期能有多长?这和普京的韬光养晦、低调为人也有关,他总是退居幕后,不引人注意。

从普里马科夫下台开始,叶利钦的政治命运就很不顺。杜马和他的对抗,使这位久经风浪的老政治家身心俱疲。1999年3月,使叶利钦意外的是,在撤换总检察长的程序上,一直和他配合的联邦委员会(上院)居然否决了总检察长斯库拉托夫的辞呈。“斯库拉托夫事件”充满了戏剧性,而普京在这个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这位总检察长不遗余力地打击各种腐败现象和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却忽然在1999年3月提出辞职。

3月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叶利钦单独接见斯库拉托夫。然而,在接见之前十几分钟,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段录像带,内容是一个男子和两个妓女在床上翻云覆雨,镜头相当肉麻。更令人震惊的是,虽然电视台没有点出这个男子的身份,人们却发现此人就是斯库拉托夫。这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而总检察长居然没有否认,大概否认也没有用。不用说,他的辞呈生效了。叶利钦终于还是胜利了。

有报道说,播出这段录像带,正是安全局局长普京中校的杰作。如果考虑到过去克格勃无所不用其极的种种手段,那么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斯库拉托夫倒台之后,普京升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

普京中校超越了斯捷帕申上将和搏尔久扎元帅,接任了元帅的国安会秘书之职,又接替上将成为总理。1998年8月,国家杜马通过了叶利钦的任命,普京正式担任俄罗斯总理,他是叶利钦总统任内最后一个总理。

三个月之后,叶利钦宣布辞职,普京成为代总统。普京担任代总统之后签署的第一个命令,就是保护叶利钦总统及其家族今后不受追究。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叶利钦。同时,叶利钦也有理由相信,对控制强力部门有丰富经验的普京能够执行这一命令。

叶利钦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说下台就下台,一点也不含糊,也不垂帘听政,大权完全交给了普京。

普京在对叶利钦表示了充分的尊敬和足够的保护之后,也开始适当地同叶利钦保持距离。他在担任代总统之后的第三天,就解除了总统办公厅四个副主任(其中一人还兼任总统新闻秘书)的职务,总统顾问季亚琴科(叶利钦最宠爱的女儿)也被免职。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谁主政都要用自己可以信任的部下,普京也不例外。西方观察家认为,普京的“圣彼得堡帮”已经成型。他的班子成员基本上来自圣彼得堡,这在俄国/苏联政府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普京在用人和施政方面,显示了新的风格。他在担任总理的时候就成立了一个战略研究中心。这个中心设在莫斯科河畔,比邻克里姆林宫,是一座5层楼的建筑,顶楼就是普京的竞选总部。研究中心的主任是一个36岁的经济学家格尔曼·格列夫,他是一个日尔曼血统的俄国人——其祖先是彼得大帝从德国请来的工匠——来自圣彼得堡,也是由丘拜斯从圣彼得堡带到莫斯科的。这和普京偏爱德国式的秩序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有关。

普京当上代总统后,在国内政坛的第一个大动作是将杜马和俄共联合。新的杜马是在1999年2月产生的,俄共继续保持了第一大党的地位,但是新成立的团结联盟(又译统一联盟)所得席位仅次于俄共。

竞选杜马主席的有前总理普里马科夫,但是他没有得到普京的支持。相反,普京和俄共达成妥协,让上一届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继续代表俄共出任杜马主席。我们并不意外的是,谢列兹尼奥夫又是一个圣彼得堡人。叶利钦和俄共的对抗,到头来使杜马经常否决总统的任命和提案。叶利钦的政治生命有限,俄共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却不会消失。普京要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必须得到俄共在杜马的支持。

尽管俄共对这位“克格勃之子”没有严厉的批评,但普京和俄共的结盟,引起了民主派的强烈不满,普京的解释是:“这不是政治立场,而是纯粹的实用主义。”

1999年12月21日,在普京为杜马选举获胜的政党领导人举行的小规模宴会上,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举杯提议“为斯大林同志干杯”,普京欣然举杯回应,因为这一天是斯大林的生日。看到这一幕,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这是事实。你能想象叶利钦或戈尔巴乔夫会和俄共领袖这样为斯大林干杯吗?

更有甚者,普京告诉他的班子成员,要向共产党员看齐,学习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普京对于苏联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他说苏联“在泼水的时候,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可见普京对于苏联的解体还是感到非常惋惜的)。大概,这也是“纯粹的实用主义”。

普京自己的政治资源则是绍伊古领导的团结联盟。团结联盟以爱国主义为号召,居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展成为俄第二大党,绍伊古本人则深得普京器重。普京显然最喜欢像绍伊古这种背景的技术专家。普京出任代总统后,绍伊古被任命为副总理。

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领导的“俄罗斯-我们的家园”和圣彼得堡市长雅科夫列夫领导的“全俄罗斯”等党派都加入了团结联盟。普京一直不喜欢雅科夫列夫,因为他认为雅科夫列夫背叛了索布恰克。然而,不树敌是普京的政治原则,雅科夫列夫加入团结联盟再次说明了普京的“实用主义”。

4.4 “把匪徒塞进便池里”

普京1999年3月出任国安会秘书,开始协调和处理国内外重大的安全问题,包括科索沃问题、总检察长和总统对抗问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车臣问题。他没有公开宣布发动第二次车臣战争,而是将其定性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俄罗斯国内对此几乎是一致支持。

普京总理要告诉大家,现在领导俄罗斯的,再也不是那个颤巍巍病歪歪的老人了——他对车臣非法武装表示了公然的藐视。他说,恐怖主义分子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此话一出,俄人对总理刮目相看。接着普京下令保证进军车臣所需的经费和物资供应,免除了军方的后顾之忧。普京又任命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卡赞采夫上将全权指挥战事,以北高加索军区为主组成联合作战指挥部。

俄军大举出动,全面进攻车臣。虽然车臣非法武装的战斗力惊人,俄军伤亡惨重,损兵折将甚多,但是俄军毕竟在半年左右的时间,收复了车臣95%以上的国土,并且重创了车臣非法武装。3月12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在局长帕特鲁谢夫直接指挥下,以精干的特工分队和特种部队,一举擒获车臣叛军头目拉杜耶夫。拉杜耶夫涉及在俄国制造震惊世界的劫持千人大案和多起爆炸、抢劫案,心狠手辣。3月12日,普京亲自召见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家电视台宣布这一消息,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普京这天神情欢悦。

巴萨耶夫西方媒体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猛烈批评俄政府此举,但是普京不为所动,表现出了他在中学时代就养成的强硬性格——一旦出手就强硬到底。车臣军阀巴萨耶夫对普京恨之入骨,悬赏一百万美元,下令追随者刺杀普京,但是克格勃出身的普京深谙保卫和反间谍之道,巴萨耶夫这笔悬赏,看来很难有人能拿到。倒是巴萨耶夫本人能否逃脱普京的追捕,似乎是更现实的问题。

2002年10月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劫持人质事件系巴萨耶夫一手策划和指挥,这起事件中,700多名观众和100多名演职人员遭劫持,其中有数十名外国人;虽然俄特种部队几天后采取行动解救出多数人质,但仍有130名人质死亡。2006年7月10日,巴萨耶夫被自己准备的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炸死——关于他的死因仍然有争议。俄罗斯方面宣称,他是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特工炸死,车臣叛军则称他死于意外爆炸。

普京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他真正实践了为政不在多言的道理。这种强人作风,自有俄国文化本身的因素,也是叶利钦时代的一种修正。

第二次车臣战争初期,对于俄军在车臣的军事行动,西方社会算是默认了。但随着俄军在车臣战场上频频告捷,一些西方媒体开始大肆渲染,称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引发了“难民潮”,车臣境内出现了“人道主义灾难”。车臣分裂分子也大造舆论,企图将高加索问题国际化。西方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坐不住了,接二连三地发表讲话,要求俄罗斯停止车臣战争和“种族清洗”,呼吁俄与车臣当局恢复政治谈判。

车臣战争美国首先出来批评俄的行动违反了1990年欧洲常规裁军条约。美国务院发言人鲁宾说:“俄罗斯所部署的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了装甲车和战斗武器范畴所限制的数量。”言下之意是俄不应该派军镇压“车独”。他又指责俄在车臣的行动违反了日内瓦国际公约,要求俄停止战争,与“车独”分子对话。

为有力回击西方国家的指责,叶利钦总统和普京政府一边毫不留情地打击和消灭“车独”武装和恐怖分子,一边同美国和西方做毫不退让的较量。西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抛出终止对俄贷款这根“绞索”,企图用经济手段迫使其就范。

普京的态度更是毫不让步。他说:“车臣是俄联邦不可分割的领土”,俄联邦在三年前与车臣签订的协议是错误的,这使得车臣武装分子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把车臣变成了训练国际恐怖分子的基地。因此必须不惜代价地对车臣叛匪重拳出击,毫不手软,一打到底。普京对国民慷慨陈词:“我们要什么?是要微不足道的西方贷款,还是要保住大片领土?”他表示,俄军歼灭车臣恐怖分子的决心决不会动摇,“哪里有匪徒,我们就打到哪儿。如果在厕所里抓到了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便池里。”

而普京此话说过仅四天,就发生了“9·11”事件。由此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美国为首的反国际恐怖主义浪潮。

对于世界形势的这种变化,2001年9月21日,普京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说:“不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莫斯科炸毁大楼的是争取自由的战士,而在其他国家搞这种活动的人是恐怖分子。其实他们都是犯罪分子。”

五天之后,也就是美国决定对恐怖主义基地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登实施反恐军事打击时,普京即向车臣叛匪下达了必须在72小时之内放下武器的最后通牒。

进入2002年后,随着反恐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倒“萨”的需要,美国不得不宣布“车独”武装为恐怖分子。10月23日莫斯科人质事件发生后,美英法德等西方大国的首脑纷纷来电表示谴责。10月30日,丹麦政府在俄罗斯的强大压力下,拘捕了正在哥本哈根出席“世界车臣大会”的扎卡耶夫,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俄罗斯在车臣反恐问题上已经从过去“看西方眼色”逐步向“自主行事”转变。莫斯科人质事件后,俄已经将反恐提升到事关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普京在此问题上同西方的斗争再次取得了胜利。

普京“强硬到底”的生存哲学第一次在对外关系中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