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不知前方,就守心自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是谁让你守住青春的箴言,站在原地(3)

登到一线天顶时,见到了色彩斑斓的丹霞赤壁。陡峭的石壁经过岁月的侵蚀,风化,干裂,在阳光的照射下,颜色渐变为深红、黄、橙、青灰、白,弥散七彩的光,如同神的手里的一个调色盘。那些先上来的游客,观赏完后,提着水袋从一个拐角绕过去。我也跟过去,看见他们在导游的指导下,把水袋绑在一棵树的根须上。抬头才发现,崖壁上竟长着一棵参天大树。只见根部紧紧抓住壁垒,壮实的根茎裸露在外。粗老的根须飘悠空中,上面有无数水袋摇晃。接着听导游讲述了关于树的传说。它的名字叫“万古神树”,只要往它的根须上挂一个水袋,就能获得神的庇佑。导游侃侃而谈。我只昂首专注于眼前的奇景,然后思考它之所以万古不衰的缘由。慢慢地,心里的迷惑逐渐消散。

-3-

周末上午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要刻一个印章,理由源于我的专业。半个小时后见面。他提着一个袋子,里面装有胡萝卜、地瓜、橡皮擦,还有一把雕刻刀。顿时不禁失笑。他却一脸正经地说,就刻四个字:现金收讫。没再问及用途,根据他的要求,就仿着银行的印子模型,拿起橡皮帮他刻了一个。刻完后,他从袋子内摸出一张自制的银行存款单和红色印泥,往上一盖,很逼真,不细看还真难以辨别。所有工序完成后,他舒了口气说,知道吗,昨晚与母亲闹了一场,她居然拿着钱包找我,问她的钱呢。我说,钱都存在了银行。她死活不信,用怀疑的目光盯了我一晚上。这些天她每晚都拿着钱包找钱,每次找不到钱就发问,钱呢?我的钱跑到哪里去了?

原来如此。人到了一定年岁,就犯糊涂,思维含混不清,如同稚嫩的孩童。这是人之常情。但他明白一个母亲的内心,更懂得如何让她得到快乐与安慰,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看见“存款单”上打印着他母亲的名字,下面是存款金额、日期,格式像极了银行存款单。大写字样,壹佰万元整。那刻,内心涌起了感动与激赏的潮水,觉出他的细致与独到。他说,回家后把这张“存款单”给她,让她自个儿藏好,她准兴奋得不得了。一辈子操劳,终还剩有一百万养老的本钱。

有时貌似虚幻的事物,其实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如同汁液丰富甘美的椰果,让人有撕破粗粝表皮之后的惊喜。如果没有一颗无微不至的心,它是很难被明白的。

孤独自持,素颜修行

-1-

庙内人来人往看灯会,灯笼下面是难以猜解的谜题。只有一人也不想猜。大人、小孩、妇女、年轻情侣,拥挤在狭长的过道内,猜谜,看花灯。带着相机的少女镁光灯闪个不停。各种嘈杂的声音和气味穿过光线阴暗的走廊,在院子的空气里游离,热空气沉闷,如同雷雨降临前的黄昏。有灵巧的黑色燕子飞出天井,降落在高高的屋脊上。心跳变得剧烈,慢慢往走廊末端移动脚步。大概自己也意识到这是在一个翻腾暴烈的场所内。轻轻抬头,深吸一口气,像变魔术一样,摇身一念间,所有院内的身影、声音,顿时往四周退去、缩小,声音全灭。阴暗与燥热,所有一切夸张的姿态,攒动的人头,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光和影。

走在走廊中间,四周一片孤寂。这时,落单如同翻滚的迅疾潮流,以鬼魅般的涌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包围过来。

然后在门口小摊上,买下喜欢的一盏花灯,只觉得它很美。握在手里,照亮夜色中独自返家的路。

-2-

曾经一个月足不出户,蛰居城市郊野的僻静宅院。在一楼书房内,全心工作。每天早晨起床,是精神最好的时候,洗漱,喝一杯水,打开电脑,赶紧开工。有时累了,在沙发上小憩一会儿。偶尔翻开小说,阅读,做读书摘记。午后有雷阵雨,电闪雷鸣过后,大雨就瓢泼而下,在二楼楼顶噼啪作响。在雨中迷航的小鸟不小心飞进窗内,拍打着潮湿的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寻找出路。

在特别潮湿闷热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地敞开,站在阳台上,守着窗外远处雾中的山头,看着它的雾气从山峰那边漫飘过来,越过阳台,飘进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房间,丝丝缕缕从窗户飘出,回归天空。

冰箱空空的。好友偶尔驱车前来探访,会带些路边农家卖的野菜、萝卜、红薯之类的绿色食品,像探视一个幽居荒村僻野的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在黄昏的门口散步,山径边菜田里有农人在采摘时鲜瓜果,顺手捎一些上楼,做汤做菜。

微寒的夜空,有时很明朗。金星早早地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月亮跟在后面,野风吹响玉兰树。不知时节的虫子唧唧作响。老鹰独立树梢,俯视开阔旷野。世间万物若少了人的参与,依旧兀自兴盛。微小的人类所持有的不过是自身的存在。

独立阳台,遥望深沉的夜空。偶尔有夜风吹进阳台,已凉未寒。内心细细在想,那是个什么状态。只觉周围清冷孤寂。

-3-

有一天朋友聚集在郊野宅院,饮酒聊天。夜里大家纷纷站起,欲赶回去。朋友L喝得晕乎乎的,倒在床上。离去前帮忙收拾杯碟碗盏,然后汽车缓缓启动,巷内寒犬交吠。半个小时后,L打来电话说,大家都走了……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喝完,一拍两散,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郊外。

能够感觉得到他内心的滋味。我说,我就在楼下,两个人也孤独吗?

他一时无语,下楼。一同在桌边饮茶,聊天,寂坐,不时起身到阳台看郊外的夜色。那夜两个人皆没睡意,在沙发上靠着直至天明。

有一种孤独,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或是一只知心的猫,也许可以消减。有一种孤独“只觉周围清冷孤寂”,在茫茫天地之间无边无际无着落,只能孤独自持,素颜修行。

心的灯光,情的灯光

-1-

一个下午我站在教室窗口,观看窗外雨景。窗户紧闭。

雨一排排由远处移至窗前。雨景很美。雨势巨大。草地、街面、屋檐、大树上噼啪作响。来不及归去的鹰,在雨柱里穿行,发出刺耳的尖叫。慢吞吞走在街上的放学孩子,惊叫、欢呼。摆地摊的慌忙收拾,躲入陌生店铺。小狗、猫,仓皇乱窜。一片混乱。

我看得入神。干旱地区少有的大雨,让所有人猝不及防,但也淋得心甘情愿,欢天喜地。

一个被困教室的学生,见我如此出神,说,老师你可以打开窗户。我回答她,雨水会溅进来的。她继续说,不会,我们这里的雨不一样。随后顺势推开窗户。

一阵冰凉袭向脸部。但不是雨,是雨气,像冰一样刺骨。浑身打了个激灵,然后一阵神清气爽,如同置身冷库中。

我们都喜欢雨,喜欢看雨、淋雨。学生继续说,靠着窗户,眼神流露出久违的色彩。这样的旱地,一年能够有这般的大雨是少见的。这些常识去前从资料上就看到了。许多资料仅是书面知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体会、领略和感知。

然后看见有许多人,大都是小孩,也有大人,进入雨中,疯狂奔跑,打雨仗,伸开双手拥抱雨柱,欢呼声、叫喊声响成一片。

雨对他们非常重要,圣洁宝贵如同生命。她说,那个下午,后来那个学生拉起她的手,带着她也冲进了雨中。这一生没淋过那么舒畅的雨,从未有过,浑身透透彻彻,酣畅淋漓,似乎所有的细胞,连同天灵盖,都被打开了。

-2-

刚到的第一周,几乎每个晚上都独自坐在教室里。

静静地坐着。白天的工作令她疲惫。吃饭、上课、改作业、午休,皆和学生在一起,几乎都在那间教室,以及隔壁的窄小办公室。空间狭小拥挤,嘈杂纷乱,令她抑郁不堪。

没有开灯。从小就是对光敏感的孩子。在家的时候,除了台灯,电视荧屏的光亮,卧室小壁灯,其他大灯一律不用。只是装饰。偶尔有朋友来,嫌太暗欲开启大灯,她就慌忙阻止。抵抗极其强烈。强烈的灯光会令她晕眩。

静默。想白天的事,以及支教以来的感受。当初选择去,名义上是体验,实质是为了逃避那光华得令人迷失方向的都市。父母皆地位显赫,从小一切都随他们安排,没有自由和独立。她终于自己做了一回主。那种脆弱、干旱、贫瘠的环境向她发出了昭示。愿意为一次自己的执意和斗胆冒险。然而高山围绕与世隔绝的村庄第一眼就让她颤抖。荒凉有时真的会令人害怕。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只有对比才能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可以遵循的生活原则。

坐了许久,思绪走了很远。突然灯就亮起来,我吓了一跳。她说。

是班级的班长来找她。操场上在举行联欢会,很热闹。

老师您为什么不开灯呢?班长问。

我不喜欢亮。说完她就后悔了,因为他是一个学生。可那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指令。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班长随口背出。柏拉图的名言。是刚去的时候她告诉孩子的。

如此妥帖地用在那个场景,简直完美至极。

耳熟能详的名言,也许谁来重复都是平常普通。意思如此浅显,无须深入阐述。可它却出自一个孩子口中。她说着,眼里闪烁着光芒。

-3-

暮色四合。她打开灯。

我们给予身边人的负担,遭遇变故、重新选择,这些都不是难题。即便重大如生活形式产生了变化,那也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完成。终止一条路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走完。一切皆如此。把这种态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才是对生活本身做出的选择。言辞真切,语重心长。

工作生活遭遇诸多不顺,深陷抑郁樊篱。拜访了她。她讲述了支教时的一些故事,以及曾经的迷惘、逃避、抗争,内心覆盖的阴影,用一种自身的体验阐述一种乐观与光明。

在暗淡发蔫的那些日子,这些细节的聆听令人心门敞开,之后对生活和命运产生了更多敬畏与积极。

她是我的大学老师,今年又去支教了。

一个获得历史的小镇

-1-

在江南,去过一座小镇。位置偏僻,属于沿海的边角地带。

小镇处于三面环山的坳地,另一面是与外界相连的大路,所有居民、车辆、游人,都从那条道路出入。街道两旁种满四季常青的榕树,矮小但生机勃勃。

小镇房屋至高不超过五层。所有低矮楼房的墙壁,皆是暗红色小砖建造的。高高的白色屋檐如同燕尾翘立,琉璃瓦片错落有致,已被风霜侵蚀得乌黑发亮。显得古香古色的窗棂,是传统的木质结构,但它的边框大多是圆形的。没有窗雕,木条干脆利落。它们像房子的眼睛,注视着所有前来的旅人和游客。

导游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皆延续早前的传统模式,红色调,矮小,圆窗,高脊,是小镇楼房的大致基调。

路过两边皆是暗红色高高围墙的小巷,墙角杂草繁多,草丛深深。看到了一群孩子,正从对面追逐而来。书包在他们的身后一起一落。他们在巷角的屋檐下停下,围蹲在墙角,笑声爽朗。他们在看墙角的蜗牛爬行。许多蜗牛出现在墙角不太旺盛的草丛里。长长的触角在他们的触摸下,迅速缩了回去。他们还挖了墙角刚刚疯长的草菇。导游说,那是下汤或烹煮面线的好东西,清甜可口。每一阵暴雨之后,它们就长出来,当地人会采摘回来,做成小吃,卖给游人品尝。

-2-

刚刚下过暴雨。小巷青苔幽幽的石板路,潮湿但不滑,疏松处蓄满雨水,倒映着屋影、人影、树影,如同水墨画作。偶尔会有猫咪或小狗从身边经过,慢慢吞吞。导游领我们到巷尾的小镇中学,参观当地有名的名人塑像馆。学校也是传统的白檐红墙建筑,类似传统的古老遗址,但保存并维护得极好。木质柱子、屋梁、门面、栏杆、门槛完好无损。走过偌大的操场,校长带我们向校园西廊走去。

他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表达流畅。走进西廊,一眼见到的是长长的玻璃馆,里面全是塑像。或站或俯或仰或坐,或双人对弈,或独自挥毫,或灯下阅读,或捋弄胡须,姿态各异。个个长衣飘飘,形神皆备,惟妙惟肖。

西廊前端,是塑像馆梗概。主标题是:辉映。

接着从左往右,共三十八位,皆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都是当地的,或在当地留下足迹的,载入史册的人。始于唐时,终于清末。欧阳詹、曾公亮、真德秀、朱熹、蒲寿庚、偰玉立,诸如此类的史上影响深远的人。清风两袖,高风亮节。每尊塑像旁边立着牌子,上面有各自的简介。

譬如: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眼睛上下端详,对照他们的生平。一尊一尊地,细致小心,生怕一马虎就失去了彼此之间的所有关联。

雨后的阳光由圆窗斜照进来,落在廊板上,玻璃上。透过玻璃,映射在每一个塑像身上,熠熠闪光。

-3-

西廊玻璃馆,又称西厢名人,是当地名胜。凡到此处游览的人,皆会到此走走看看。这些都是来自导游的介绍。

日光退隐,暮色清凉。端详每一座塑像,从左到右,能够看到馆内的面貌及神态逐渐模糊。直至脚跟碰到一条门槛,才发觉已到末端门口。抬头时发觉内心变得洁净、清鲜,心灵仿佛经过了一场无声的浸礼。

校长走在前端,打开灯光说,学校下班了,后门已关闭了。我们得回头从前门出去。于是又绕了回去。顺便取出摄像机,拍下了几张照片。聚光灯与灯光的颜色相互转换,仿佛带着整个宇宙的秘密。走出前门时有人问校长,为何把这个纪念馆设置在学校。

他言简意赅:辉映。然后自豪地说,是镇上的人合力建立的,这是镇里唯一一所中学。辉映是每个家长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