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脑肿瘤
一、脑膜瘤
【临床线索】
脑膜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起病缓慢。脑膜瘤多位于脑实质外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如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处多见。分为良性、非典型性及恶性三类。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可见出血和钙化,有完整包膜,血运丰富,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邻近骨质增生硬化较常见。非典型性及恶性脑膜瘤生长速度快并具有明显侵袭性,恶性脑膜瘤发病年龄大于良性及非典型性脑膜瘤,进展较快,术后复发更常见。
【检查方法】
头颅CT平扫及增强。
【CT征象】
①典型脑膜瘤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类圆形肿块,肿瘤囊变、坏死少见,钙化及瘤周水肿多见,多有明显强化及硬膜尾征。
②脑外肿瘤征象,白质塌陷征,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邻近脑沟、脑池扩大,静脉窦受压、阻塞等,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
③非典型性及恶性脑膜瘤除具有典型脑膜瘤表现外尚具有向颅内外浸润性生长,颅外转移,密度不均匀,形态不整,包膜不完整,硬膜尾征不规则及术后易复发等特点。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大小约为3.5cm×4.0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CT值约为35Hu,病灶与硬脑膜关系密切,邻近骨质未见增生硬化。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强化均匀,CT值约为70Hu(图2-3-1)。
图2-3-1 右侧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①书写报告时注意肿瘤的位置,如多位于大脑凸面,与硬脑膜关系密切,增强后可见硬膜尾征,肿块多明显均匀强化。
②脑膜瘤具有脑外肿瘤的特征,如白质塌陷征。
③如结论不定,可建议MRI检查,脑膜瘤在MRI上信号具有特征性。
二、胶质类肿瘤
【临床线索】
神经胶质瘤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85%位于幕上,50%表现为多脑叶受累。临床症状因病灶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发生于大脑半球者,常见的症状为精神改变、感觉障碍、对侧肢体偏瘫和同向偏盲等;发生于中线者,早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发生于脑干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复视、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眼球外展麻痹、角膜反射消失和肌力减退等;发生于小脑者,多伴有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
【检查方法】
头颅CT平扫及增强。
【CT征象】
①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CT平扫呈境界不清的均匀低或等密度肿块,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多无瘤周水肿。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②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可见出血,钙化少见,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多侵及大脑深部,常沿胼胝体向两侧呈蝴蝶状扩散并可随脑脊液种植转移。增强后呈边界清晰的不均匀明显强化、环状或花边状不规则强化。
③少突胶质细胞瘤呈低、等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较清晰。大部分肿块有钙化且多位于肿块周边部,条索样较为特征。部分肿块内可见出血和囊变。增强后半数肿块可见不同程度强化。
④室管膜瘤最常发生于第四脑室底,常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平扫时肿瘤的实质部分常呈低或等密度,半数可见瘤内散在钙化。可见囊变及出血。增强后大多数呈轻度至中度强化。
【报告范例1】
报告书写:左颞叶可见大范围低密度水肿带,边界模糊,邻近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偏。余诸脑室大小、形态正常,脑沟、脑裂无增宽(图2-3-2)。
图2-3-2 左颞叶星形细胞瘤(Ⅰ~Ⅱ级)
【报告范例2】
报告书写:右颞叶见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周围明显水肿。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明显移位。余诸脑室大小、形态正常,脑沟、脑裂无增宽。增强后病变呈花环形边缘强化(图2-3-3)。
图2-3-3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
【报告范例3】
报告书写:右额叶见一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其内多发斑块状钙化,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轻度占位效应。中线结构向左侧偏。余诸脑室大小、形态正常,脑沟、脑裂无增宽(图2-3-4)。
图2-3-4 右额叶少突胶质细胞瘤
【报告范例4】
报告书写:第四脑室见一稍高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多发钙化及小斑片状低密度坏死灶。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张(图2-3-5)。
图2-3-5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CT在显示肿瘤内钙化、出血及颅骨有无累及等方面仍有独到之处,但MRI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作为CT进一步的检查方法。
三、垂体瘤
【临床线索】
垂体瘤为鞍区最常见肿瘤,分为功能性及无功能性。影像上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cm)和巨腺瘤(≥1cm)。常表现为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等)和内分泌亢进症状(取决于分泌激素的种类)。
【检查方法】
鞍区CT平扫及增强。
【CT征象】
①垂体微腺瘤:CT直接显示垂体微腺瘤不佳,但一些间接征象可以协助诊断,包括鞍底局限性下陷或骨质吸收、垂体高度增加且上缘向上凸、垂体柄移位、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等。
②垂体巨腺瘤:肿瘤多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腺瘤实质部分一般呈等密度,囊变、坏死区呈低密度,出血呈高密度,钙化少见。增强后肿瘤组织明显强化。
③垂体卒中:常继发于垂体腺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影像检查可见到鞍区肿块突然增大及相应病理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扫面显示垂体窝开大,内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大小约为2.0cm×1.5cm,边界尚清,并向上生长推挤视交叉,病灶周边骨质略变薄。余未见明显异常(图2-3-6)。
图2-3-6 垂体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垂体微腺瘤常无明显CT异常改变,MRI有助于微腺瘤的发现。CT上诊断微腺瘤应结合影像表现及血清激素改变、临床症状做出诊断。垂体大腺瘤具有典型鞍内肿瘤特征,容易诊断。
四、听神经瘤
【临床线索】
听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脑外肿瘤。通常以内听道为中心向桥小脑角生长。好发于成人。症状主要与累及脑神经有关,可表现为患侧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受损症状,也可表现为小脑、脑干受压或颅内高压症状。
【检查方法】
头颅CT平扫及增强。
【CT征象】
①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占位效应明显,多呈等、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实质部分多呈明显强化。
②患侧桥小脑角池受压移位及内听道扩大。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显示右侧内听道开大,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四脑室明显受压左移。增强扫描可见右侧桥小脑区肿块明显均匀强化,与乳突相通(图2-3-7)。
图2-3-7 右侧听神经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①CT平扫时听神经瘤与脑实质比较呈等密度,较小时不易发现,注意在骨窗上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张,肿瘤周围有无占位效应。
②在CT平扫中发现桥小脑角区异常时一定要建议增强检查,注意与脑膜瘤区别,必要时建议MRI检查。
五、颅咽管瘤
【临床线索】
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多位于鞍上或肿瘤大部分位于鞍上,为鞍区肿瘤的第二位。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生长速度与发病年龄不同而表现不一,可出现颅内高压症状(肿瘤累及室间孔,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可出现内分泌紊乱,发育迟缓(压迫下视丘和垂体前叶),可出现视力与视野改变(压迫视交叉)。
【检查方法】
头颅CT平扫及增强。
【CT征象】
①平扫所见囊性颅咽管瘤多表现为边缘清楚之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少数为分叶状,常可见点状或弧形钙化;实性颅咽管瘤一般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其内可有点片状钙化,实性颅咽管瘤CT值也可较低,可能与瘤内含较多胆固醇有关,密度高与含蛋白及钙化有关。颅咽管瘤钙化率高,儿童高达90%,成人约30%典型者呈蛋壳状样钙化。
②增强扫描大多数均有增强,实质部分为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呈壳状增强。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见鞍上池内一分叶状囊性肿物影,边界清楚。三脑室受压变形,双侧脑室明显扩张。增强扫描鞍上池肿物无明显强化(图2-3-8)。
图2-3-8 颅咽管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位于鞍区的肿瘤如为囊实性且实质部分有增强,同时伴钙化,一般首先考虑该肿瘤。实质性颅咽管瘤应与垂体瘤、鞍区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鉴别;囊性者应与蛛网膜囊肿或表皮样囊肿鉴别;囊实性合者应与星形细胞肿瘤鉴别。
六、脑转移瘤
【临床线索】
好发于中老年,原发癌以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腺癌、肾癌。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有关,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视乳头水肿等。
【检查方法】
头颅平扫及增强。
【CT征象】
①平扫肿瘤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呈低或等密度肿块,其内可见出血、囊变或坏死。常可见明显瘤周水肿区,其水肿程度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占位效应明显。
②增强后肿块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且强化环厚薄不均,强化不均匀。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双侧枕叶、顶叶灰白质交界处均可见环形病灶,密度稍高,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病灶边界较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影。诸脑室大小、形态正常,脑沟、脑裂无增宽(图2-3-9)。
图2-3-9 脑转移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转移瘤多有明显原发肿瘤病史。如原发肿瘤病史不明确,且脑内病灶不典型,表现为多发病灶时应与多发脑脓肿等疾病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转移瘤CT征象不难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