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5)
(2)脑疝:颅脑损伤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如不进行处理,任其加剧,最终会发生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种危象。由于颅内压力的不平衡(如一侧血肿引起),脑组织的一部分发生移位,并被挤到颅内生理性孔道,使部分脑组织、神经核血管受压,产生相应症状。脑疝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关键。
(3)癫痫发作:外伤性癫痫是指颅脑损伤后造成的癫痫发作,各型颅脑损伤均可引起,但以开放性损伤合并癫痫的几率高。治疗以应用抗癫痫药物为主。
【治疗原则】
脑震荡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卧床休息1~2周,可适当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多数病人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伤后有无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及其时间,有无逆行性遗忘。
(3)受伤后需进一步观察的内容,以尽早发现继发病变。
(4)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
(5)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室环境干净、舒适、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
(3)疼痛明显者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以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4)少数病人可能合并存在颅内血肿,故应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
(5)缓解病人焦虑情绪。对少数症状迁延者,加强心理护理,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2)留院观察24小时,向家属交代有迟发颅内血肿可能。
(3)嘱病人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能锻炼(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度用脑和劳累。
(4)解除思想上对所谓“后遗症”的紧张和忧虑,保持心情愉快。
(5)加强营养,多食健脑食品(如动物脑、栗子、核桃等)。
(6)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变化,下次复查CT的时间。
二、脑挫裂伤
【概述】
脑挫伤指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尚完整者;脑裂伤指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两者常同时并存,临床上又不易区别,故常合称为脑挫裂伤。通常脑表面的挫裂伤多在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的部位,尤其是后者,总是较为严重并常以额、颞前端和底部为多。
【病因和病机】
脑挫裂伤轻者软脑膜下有散在的点状或片状出血灶。重者有软脑膜撕裂,脑皮质和深部的白质广泛挫碎、破裂、坏死,局部出血,甚至形成血肿,在显微镜下,伤灶中央为血块,四周是碎烂或坏死的皮质组织及出血灶。
【临床表现】
脑挫裂伤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因损伤部位、范围、程度不同而相差悬殊。轻者仅有轻微症状,重者深昏迷,甚至迅即死亡。
(1)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症状之一。病人伤后立即出现昏迷,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范围直接相关。绝大多数超过半小时,持续数小时、数日不等,严重者长期持续昏迷。
(2)头痛、恶心、呕吐:也是脑挫裂伤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局限于某一部位(多为着力部位),亦可为全头性疼痛,间歇或持续,在伤后1~2周内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可能与蛛网膜下隙出血、颅内压增高或脑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相关。伤后早期的恶心、呕吐可因受伤时第四脑室底的呕吐中枢受到脑脊液冲击、蛛网膜下隙出血对脑膜的刺激或前庭系统受刺激引起,较晚发生的呕吐大多由于颅内压变化而造成。
(3)生命体征:轻度和中度脑挫裂伤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严重脑挫裂伤,由于出血和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血压上升、脉搏徐缓、呼吸深慢,危重者出现病理呼吸。
(4)局灶症状和体征: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异。若伤及脑皮质功能区,伤后立即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或体征,如语言中枢损伤出现失语,运动区损伤出现锥体束征、肢体抽搐、偏瘫等。但发生在额、颞叶前端“哑区”的损伤,可无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5)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因继发脑水肿和颅内出血所致。可使早期的意识障碍或偏瘫程度加重,或意识障碍好转后又加重。
原发性脑干损伤是脑挫裂伤中最严重的特殊类型,常与弥散性脑损伤并存。病人常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而持久昏迷。伤后早朝出现严重的生命体征紊乱,表现为呼吸节律紊乱、心率及血压波动明显;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对光反应无常,眼球位置歪斜或同向凝视;也可四肢肌张力增高,伴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严重者去大脑强直。
【诊断】
根据伤后立即出现的意识障碍、局灶症状和体征及较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等,脑挫裂伤的诊断多可成立。但由于此类病人往往因意识障碍而给神经系统检查带来困难,加之脑挫裂伤最容易发生在额极、颞极及其底面等“哑区”,病人可无局灶症状和体征,因而确诊常需依靠必要的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CT检查是首选项目,可了解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及周围脑水肿的程度,还可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等。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中含大量红细胞,同时可测量颅内压或引流血性脑脊液,以减轻症状。但颅内压明显增高者禁忌腰穿。
【常见并发症】
(1)昏迷病人易发生的并发症:昏迷病人生理反应减弱或消失,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压疮、呼吸道感染、失用综合征、泌尿系感染、暴露性角膜炎。
(2)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裂伤所致,病人可有头痛、发热、颈项强直表现。
(3)消化道出血:多因下丘脑或脑干损伤引起的应激性溃疡所致,大量使用皮质激素也可诱发。
(4)外伤性癫痫:任何部位的脑损伤均可能导致癫痫,尤其是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可采用苯妥英钠预防发作。癫痫发作时使用地西泮10~30mg静脉缓慢注射,直至控制抽搐为止。
(5)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治疗原则】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防治脑水肿,减轻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反应,预防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颅内压增高明显,甚至出现脑疝迹象时,应及时手术去除颅内压增高的病因,以解除脑受压。手术方法包括脑挫裂伤灶清除、额极或颞极切除、去骨瓣减压术或颞肌下减压术。
【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详细了解受伤过程,如暴力大小、方向、性质、速度。
(3)评估病人受伤后有无意识障碍,其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逆行性遗忘;受伤当时有无口鼻、外耳道出血或脑脊液漏发生;是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情况。
(4)了解现场急救和转送过程。
(5)了解病人既往健康状况。
(6)了解X线、CT及MRI的检查结果,以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类型。
(7)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及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和程度。
【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室环境干净、舒适、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
(3)意识清醒者取斜坡卧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昏迷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加强营养: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待肠蠕动恢复后,无消化道出血者尽早行肠内营养支持,以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吸收。昏迷病人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每日所需营养,成人每日总热量在9.2~11.3kJ(2200~2700cal)。当病人肌张力增高或癫痫发作时,应预防肠内营养液反流导致误吸。
(5)严密观察病情:脑挫裂伤病人早期病情变化较大,应由专人护理,有条件者应送入重症监护病室,密切观察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变化,必要时应作颅内压监护或及时复查CT。
(6)安慰病人,保持情绪安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健康教育】
(1)对恢复过程中出现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的病人,给予适当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帮助病人尽早自理生活。
(2)指导坚持服用抗癫痫药物至症状完全控制后1~2年,逐步减量后才能停药,不可突然中断服药。癫痫病人不能单独外出、登高、游泳等,以防意外。
(3)积极康复训练。脑损伤后遗留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恢复的可能。提高病人自信心,协助病人制订康复计划,进行语言、运动、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4)嘱定期来医院复查。
第四节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病变,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如不能及时诊断处理,多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颅内血肿按症状出现时间分为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血肿(3日以后到3周内)和慢性血肿(超过3周)。按部位则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一、硬脑膜外血肿
【概述】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大多属于急性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少见。
【病因和病机】
硬脑膜外血肿最多见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因脑膜中动脉主干撕裂所致的血肿,多在颞部,可向额部或顶部扩展;前支出血,血肿多在额顶部;后支出血,多在颞顶部。由上矢状窦破裂形成的血肿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形成的血肿多在颅后窝或骑跨于颅后窝和枕部。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颅骨线性骨折患者,慢性硬膜外血肿致伤因素与急性者相同,不同者在于患者伤后能够较长时间耐受血肿,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缓慢。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进行性意识障碍为颅内血肿的主要症状,其变化过程与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密切相关。临床上常见三种情况:
1)原发脑损伤轻,伤后无原发昏迷,待血肿形成后开始出现意识障碍(清醒→昏迷)。
2)原发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好转,但不久又陷入昏迷(昏迷→中间清醒或好转→昏迷)。
3)原发脑损伤较重,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昏迷。
因为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原发脑损伤一般较轻,所以大多表现为1)、2)种情况。
(2)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伴有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缓慢等生命体征改变。
(3)瞳孔改变及脑疝的表现:颅内血肿所致的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脑疝。幕上血肿大多先形成小脑幕切迹疝,除意识障碍外,出现瞳孔改变:早期因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患侧瞳孔缩小,但时间短暂,往往不被察觉;随即由于动眼神经受压,患侧瞳孔散大;若脑疝继续发展,脑干严重受压,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则双侧瞳孔散大。与幕上血肿相比,幕下血肿较少出现瞳孔改变,而容易出现呼吸紊乱甚至骤停。
(4)神经系统体征
1)患者伤后立即出现全瘫或偏瘫。
2)去大脑强直表现为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等。
【诊断】
根据头部受伤史,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好转)期的意识障碍过程,结合X线平片显示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沟,一般可以早期诊断。
CT扫描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常伴有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常见并发症】
(1)颅内压增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₂O)以上,颅内压增高会引发脑疝危象。
(2)脑疝:是最危急的并发症。是颅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部分脑组织发生移位,挤入硬脑膜的裂孔或枕骨大孔,压迫附近的神经、血管和脑干,产生一系列生命体征变化,随时危及生命。
(3)癫痫发作:颅脑损伤后容易继发癫痫。
(4)其他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等。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②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③幕上血肿量>4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
(2)手术方法:可根据CT扫描所见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妥善止血。血肿清除后,如硬脑膜张力高或疑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脑膜探查。对少数病情危急,来不及做CT扫描等检查者,应直接手术钻孔探查,再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顺序可根据损伤方式和机制、瞳孔散大侧别、头部着力点、颅骨骨折部位等来确定,一般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处钻孔,可发现60%~70%的硬脑膜外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