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绪论(4)
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善了立法和决策的质量,正如詹姆斯·博曼所说“协商民主是做出高质量决策的工具”[48],而那些吸纳公民广泛参与善意讨论和理性争论的社会往往会更好地保护自由。此外,协商民主也是制约行政膨胀的有效工具。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如何控制行政权力的非民主取向,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胡诺尔德认为“控制官员自由裁量权的恰当途径是实行民主,实行协商的民主立法模式”。[49]只有建立协商决策模式,才能规范和建构现代公共行政。当然,在协商民主复兴与发展之际,它在理论和实践上也面临着众多的质疑,批评的焦点在于其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和精英主义倾向。
在笔者看来,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和未来公共治理的新趋向。虽然从理论体系的建构上看已越来越趋向完整,从技术上看也越来越具可行性,但对于如何借鉴协商民主的理论成果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仍缺少具体而明确的策略。可见,协商民主理论还是一种成长中的理论,还将面临着多方挑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以协商民主为理论工具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原因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社会矛盾没有有效地疏解。为了从源头上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改变治理结构,给予公民理性权利抗争的机会,而协商民主理论是一种解决社会冲突,增强稳定的治理模式,因此,它能够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的建构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目的
1.4.1 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是从理论上将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分析基础,提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探究实现这些标准的具体路径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回答的是以下四个关键性问题,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是什么?当前政府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困境是什么?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本书始终围绕这四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规范分析,在第三章中回答的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是什么,在第四章中回答的是政府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困境是什么,在第五、第六章中回答的是如何运用协商民主这一理论工具,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归纳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法论思想。[50]本书主要采用访谈和案例分析两种实证研究方法。首先,笔者以政府应急办、信息安全办等有关部门和下岗职工、拆迁户等社会弱势群体为访谈对象,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领域和政府的处置困境,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来获得数据资料,运用归纳法和理解法进行分析。其次,笔者选取网络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从传播路径和官方回应两个维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进行深入剖析,力图将规范分析建立在真实、具体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3)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将分析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要求考察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将网络群体性事件视为一个产生、发展、消退的动态过程。通过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演进过程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的内在关系,以协商民主作为理论工具,提出基于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主体的培育、制度的建构和文化的塑造三方面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
1.4.2 研究目的
本书在梳理风险社会、社会冲突、集体行动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借助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的综合分析框架,深入剖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把握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敏感领域和深层次原因。在考量协商民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条件的基础上,以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工具,从过程和系统两个维度,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旨在破解政府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困境,防止社会矛盾在网络场域的激变,并以协商民主为依托,实现公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有序参与,形成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关系。
1.5 研究架构及创新
1.5.1 研究架构
本书共分7章。其中,第1章是绪论,对研究对象、方法等进行说明;第2章是理论探讨部分,即在多种学术视域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特性;第3章是研究对象的动态分析,即在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综合分析框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进行深层次阐释;第4章是原因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和访谈材料,深入剖析政府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困境;第5章对理论工具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条件进行分析;第6章是对策部分,即在前一章的基础上从过程和系统两个维度,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协商治理模式。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本章简要阐述本书的研究缘起及意义,对国内外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论析,选择并诠释本书的理论工具,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基本框架及创新。
第2章:本章从理论层面对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密切相关的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具体诠释,以廓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命名和学术视域。并对这三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关系和指导价值进行了剖析。三大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性、规律,但由于缺乏交流与对话,导致研究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概念设计与过程解释上。为了全面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形势,笔者借助相关理论,建立“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诱因,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冲突性质;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把握网络集体行动达成的规律,以全面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逻辑。
第3章:本章在梳理2009—2012年二十余起网络焦点案例的基础上,总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和特性,重点在“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尽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偶然性因素,但其生成是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诉求不畅、网络表达失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演进过程看,网络群体性事件起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由于其内容主要涉及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等敏感话题,网络表达极易产生情感与价值共鸣,进而引起网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民群体被“极化”,持续以“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和点击看帖”等行为,实现广泛的网络行动动员。随着网络舆论中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失衡,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逐渐分化,强烈的“表达对抗”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本章为从微观角度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的运行逻辑奠定了基础。
第4章:本章从理念、制度、技术三个维度深入探究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困境。受“压力维稳”理念的影响,威权体制下的各级政府在自上而下的政治压力以及强大的媒体压力、民意压力、体制压力作用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刚性管制,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制度供给不足是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困境的主要表现。由于我国当前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无法有效保障公民参与权的实现,公民的利益诉求转向网络寻求支持,而公民的网络抗争行为得不到制度化的吸纳,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爆发于网络场域的危机形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有赖于充分把握网络特性。但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去中心化的网际互动、网络民意表达与网络群体性事件边界的设定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难度,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陷入技术困境。
第5章:本章深入剖析协商民主理论对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协商民主实践,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的可行性和实践条件。本章首先阐释了协商民主对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价值:促进公民有序参与、防止社会矛盾激变、彰显治理合法性。然后,从实践层面客观审视了协商民主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实践条件。认为新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壮大、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基层协商民主的创新形式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拓展协商民主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实践领域创造了条件。本章为从系统和过程两个维度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第6章:本章在剖析网络群体性协商治理的理念、价值与方式路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的运行逻辑,从宏观角度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的系统构架,以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的指导力和适用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的运行逻辑应遵循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与演进规律,包括三大环节: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协商式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协商式疏导、危机处置中的应急决策与协商式联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的系统可以从主体、制度、文化三个维度构建。具体包括矫正协商主体机会不平等、资源不平等和能力不平等,形成多元化协商主体互动与包容的理想协商关系;以正式的建制化协商机构与社会公共领域之间直接的互动和相互渗透为抓手,促进正式和非正式协商制度的互补与融合;通过公众对分歧的承认与包容、政府对官僚主义文化的摒除以及社会信任与合作的生长,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
第7章结论:主要是对本书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本书的贡献之处并对后续研究予以展望。
1.5.2 研究创新
本书运用20世纪后期缘起和勃兴的协商民主理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建构,从研究创新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的创新
本书针对孤立的理论范式所致的研究碎片化问题,在“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的综合分析框架下重新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机理,形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连续统”。
2)理论工具的创新
本书在全面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政府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困境,选取协商民主作为理论工具,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商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协商民主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设计。目前国内还没有以协商民主为理论工具,系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专著。因此本书在理论工具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研究方法的创新
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纯粹描述与解释,本书采用了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为全面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原因、对策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从文献上看,目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的深入研究非常少,因此,本书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