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座右铭:历代经典励志小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侍坐

《论语》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③,毋吾以也④。居则曰⑤:‘不吾知也!’如或知尔⑥,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⑦:“千乘之国⑧,摄乎大国之间⑨,加之以师旅⑩,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12],比及三年[1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4]。”

夫子晒之[15]。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16],如五六十[17],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8]。如其礼乐[19],以俟君子[20]。”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21],如会同[22],端章甫[23],愿为小相焉[24]。”

“点,尔何如?”

鼓瑟希[25],铿尔[26],舍瑟而作[2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8]。”

子曰:“何伤乎[29],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30],春服既成[31],冠者五六人[32],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3],风乎舞雩[34],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35]:“吾与点也[36]。”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7],是故晒之。惟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惟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论语》: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全书20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记述了孔子的学说和主张,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论语》也记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及其教育实践活动。《论语》在记言中往往能以精练传神的语言写出人物的语默动静各种情态,毕肖声吻,活脱自然。书中许多语录,简明深刻,含义精湛,被后世视为格言、警句。②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曾皙(xī):即曾点,字皙。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公西赤,字子华。四人都是孔子弟子。侍坐:陪坐。③以:因为,由于。长乎尔:年长于你们,比你们年长。④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的关系就受拘束啊。毋,不要。吾以,“以吾”的倒装。以,因。⑤居:平时。则:作“辄”解,犹常常。⑥或:有人。⑦率尔:轻率匆忙的样子。⑧千乘(shèng)之国: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当时中等的诸侯国。⑨摄:逼迫,局促。⑩师旅:古代军队以2500人为师,500人为旅。这里泛指军队。[11]因:仍,继。饥馑:饥饿,灾荒。[12]由:子路之名。也:句中语气词,无义。[13]比及:等到。[14]方:道义,礼法。[15]哂(shěn):微笑。[16]方六七十:指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17]如:或。[18]足民:使民众富足。[19]如:至于。礼乐:指礼乐教化。[20]俟:等待。[21]宗庙:古代国君祭祖的地方。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22]如:或。会同:指诸侯会盟。[23]端: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一种士大夫戴的礼帽。这里是说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4]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担任赞礼或司仪的人。[25]鼓:弹奏。瑟:乐器,有二十五根弦。希:即“稀”。指弹瑟之声慢慢稀疏下来。[26]铿(kēng):曲终收拨的声音。[27]舍:放下。作:起立。[28]撰:述。“撰”,一本作“臱”,作“诠”解,“善言”的意思。[29]伤:妨碍。[30]莫春:即“暮春”,夏历三月。[31]既成:已能穿定,指不必再穿冬衣。[32]冠(guàn)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要束发加冠,举行冠礼。[33]浴:洗浴。沂(yí):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南。[34]风:迎风纳凉,用如动词。舞雩(yú):当时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35]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36]与(yù):赞同。[37]让:谦让。

【赏析】

《侍坐》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选自《论语·先进篇》。这个片断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谈话,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之下,子路等四人先后各言其志,最后孔子阐明己意,表现了他的“为国以礼”的思想主张和热爱音乐与自然的乐天的生活情志,同时也反映了孔子日常教诲弟子的一般情形。

《侍坐》虽以记言为主,但也能把事件记述得层次井然,首尾完整。其次,于记言的同时,以简洁传神之笔写出了人物的举止风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重点记述了孔子,写他听了子路的话后的反应是“夫子哂之”,表现了其思想的深沉和举止的稳重。写子路回答孔子时是“率尔而对”,足以显出他的轻率。写曾皙听到孔子的问话便“舍瑟而作”,则可见出他的恭谨态度。最后,本文的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简明通俗,易读易懂。人物的对话,特别是孔子的话中,大量运用虚词,以模拟声口语态,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一句中虚词占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