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思辨(6)
其次,提问的引导与切入。采访提问是一门艺术。娴熟地掌握运用提问技巧,就能从采访对象那里掏出心里话,切入你希望的话题,挖到你意想不到的新闻材料,引出大家“感冒”的兴奋点。所以,在实地采访中,记者要善于辨析采访对象,选择好提问的角度,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及时判断新闻素材,决定进退取舍,有效的引导、刺激对方兴奋,引发兴奋点。《我要回家》引起国人关注,其中记者提问颇为成功,一对年轻父母离异后丢下女儿,两个月不去看望,导致女儿重伤住院,女记者采访了不称职的年轻父亲。
记者: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父亲:把全部的爱献给她。
记者:体现在哪儿呢?
父亲:(无言以对)
再次,镜头对准兴奋点。镜头是什么?镜头就是记者的眼睛。电视中是否有精彩的画面,报道中是否有闪耀的珍珠,就看记者是否善于观察和搜索。《大学装在皮包里》通过寻找大学地址,拍下了一张破旧积灰的办公桌;通过寻找校长夫人,说明了陕西综合大学纯粹是没有一砖一瓦的假学校。精彩镜头的摄取更能激起观众的公愤。《保健品“疯”了》开始先是一组大买中华鳖膏的镜头,接着记者一路寻找活鳖,好不容易才在一个个体户家中拍到一只活鳖的镜头,看到此处,观众恍然大悟,惊呼上当。《堵黄,这里是漏洞》中记者来到河南安阳某录像厅采访承包者,镜头拍到一块醒目招牌:“香港艳情片《火辣的淫话》”,让观众深感扫黄任务仍然繁重。这些镜头本身就成为一个兴奋点或一个兴奋点组成的部分,令观众过目难忘。
最后,点评推出兴奋点。在电视新闻中,能够引发观众兴趣,刺激观众兴奋的除画面之外,还有实况音响。记者的现场述评以及后期的解说和特技制作等,电视要素诸方面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其中,记者在采访现场进行即兴点评,最容易掀起情感的波澜。以现场报道的形式出现的电视评述《洋河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记者章伟秋的现场点评:“从上午8点20分我们就来到张家口市政府要求采访市长,可到中午12点,市政府办公室负责人还不知道市长哪儿去了,说因为市地合并,工作很忙,但我们以为老百姓吃饭问题也是很重要的。”看似温柔实则振聋发聩,谁不拍手叫绝?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构思和制作中,科学地安排兴奋点,能大大提高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较好地使观众产生审美感受和欣赏共鸣。
一是开篇突出兴奋点。万事开头难,在深度报道中,开篇突出兴奋点,就能引人入胜。以《东方时空》为例,《围捕行动》首先交代案情:一青年男子强奸一名女中学生,并杀死一人抢劫摩托车逃跑。案情紧急,观众期盼这一重大凶案水落石出。《危如累卵恐龙蛋》开篇就是记者打入文物贩子中摸情况。记者深入虎穴能否成功,观众自然拭目以待。《中国复关受阻》首先通过复关谈判团团长谷永江之口告知国人:“由于个别国家提出过高要求,中国复关协议未能达成。”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何影响?显然观众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二是推出富有情趣的兴奋点。富有情趣的东西也恰恰是观众倍感有味的“橄榄”,因而这种兴奋点也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东盟的崛起》分别介绍了东盟国家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介绍新加坡时,编辑巧妙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1994年3月,美国一名18岁的小伙子费依用油漆在别人的小汽车上涂鸦,按新加坡法规要予以制裁。此事惊动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说情。但最后新加坡处以费依4个月监禁、两千多新元的罚款,并执行鞭刑。这个有趣的细节足以说明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对于一个泱泱霸权大国所持的态度,从一个侧面说明国际影响的提高。新加坡也许有诸多的事实和惊人的数据,但都不及这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振奋不已。
三是介绍内幕,披露珍闻。人人都好猎奇,关注内幕和秘闻也许是人们的天性,在电视深度报道中,我们也不妨利用大众心理,适时地介绍一些珍闻,适度地推出一些内幕,形成一个兴奋点,达到报道的预期效果。《东方时空》为纪念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23周年制作了一期《屹立在世界舞台上》,采访了我国驻联合国首席长驻代表黄华。黄华谈到当时是租赁罗斯福宾馆的房子设立了中国代表团办事处,而对面是美国一家大银行的办事机构。过圣诞节时,银行办事机构人员在窗外挂出一条标语:“美帝国主义走狗向中国代表团祝贺圣诞!”这一美国式幽默令人忍俊不禁。《人民币:印制、发行、防伪、辨真》则抓住观众好奇、猎奇的独特心理把观众带入了戒备森严的北京印钞厂,观众大饱眼福之余接受了“对印钞厂的职工来说,他们生产的是产品,不是钱”的观点,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与记者产生共鸣:人民币生产不容易,要爱惜人民币。到此报道戛然而止,而观众意犹未尽。
四是采访过程的现场报道。电视深度报道既要具备相当深度,又要充分体现现场感吸引观众,这对记者而言难度不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偏向虎山行,在《专访基辛格》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一炮打响。正是中美关系有些不愉快时,基辛格来到北京。在专访中记者步步深入,而基辛格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对一些敏感问题也未回避,从容作答。最后记者借客人即将来临的生日表示祝贺,基辛格博士意外之余非常高兴,一再致谢。趁此机会,记者请基辛格再向中国观众讲几句话,并一起向观众齐道“再见”。整篇报道浑然天成,又不时出现兴奋点,充分体现了记者的新闻匠心和采访功底。
十年前,当充满动态消息的电视新闻塞进观众的耳目时,人们不免产生电视新闻过于浅薄、有一定局限性的观点。十年后的今天,新闻版块节目和电视深度报道令人耳目一新,不断提高和满足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电视深度报道责无旁贷。巧妙捕捉、灵活运用和科学安排兴奋点,正是提高新闻节目质量的突破口。让更多、更好的兴奋点留给观众一个个思考、一个个惊喜,正是我们电视新闻记者的追求。
(本篇为2000年12月北京广播学院九九级电视新闻研修班论文)
从空想到科学的社会主义——对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的理解
1876年5月底到1878年4月,为了批判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恩格斯用了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反杜林论》这部战略性的科学巨著,对于其中所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在1880年给该书写的《法文版导论》中称它是“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其中,恩格斯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
首先,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表明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
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也就是说,从自在到自为的社会主义思想启蒙的阶段。16世纪,西欧各封建国家在生产力状况上发生了变化,旧的、封建的经济活动开始解体,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开始实行。在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社会迅速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雇佣工人,他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本被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组成了资产阶级。这时,工厂手工业工人反抗资本家的剥削还处在一种自发组织的阶段上,直到1517年,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和1526年至1528年的德国农民战争表明这时的革命运动已不是封建主义性质,而是带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市民和农民的革命斗争是自觉自愿的。这时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如莫尔、康帕内拉、闵采尔等思想家,他们也只是从理论上来设计一个更合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没有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可以说,这时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一种理论上空想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18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社会主义的产生阶段。18世纪2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1789年法国攻打巴士底狱,推翻暴力统治,在西欧这两个国家的革命中,由此出现了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分化,就使得双方的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工人阶级在追随资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后,不仅没有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且沦落到新的困境中,他们刚摆脱了封建的剥削又陷入了资本的剥削。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摆在工人阶级面前的是一幅令人失望的图景。这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对资产阶级的不满,无产阶级的斗争还仅限于捣毁机器厂房的自发阶段。这时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不成熟的,他还不能从社会本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看不到新社会的轮廓,这种构思只能导致无产阶级的理论色彩一定是空想。
第三阶段,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时期。1825年,英国出现了资产阶级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波及英国所有的经济部门,由此暴露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样工人阶级就有可能从社会现实中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以及建立一个新社会的轮廓,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1836年,英国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产生了名为宪章运动的群众性政治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是德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独立发动的一场运动。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打出了“不是劳动而生,就是战斗而死”的响亮口号。这三次革命运动是具有阶级分水岭的性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独立斗争的政治舞台,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而工人运动又直接提出了这一要求,这就使得在这个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社会主义走向了科学,但社会主义总体科学并不排除在实践中带有空想成分。
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其归根到底是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遵循实事求是的规律,要根据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任意主观的行为。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常会因为思想上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违背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离开本国的具体实践,提出一些不实际的做法和想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超英赶美”就带有一定的空想成分,经过实践的教训,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不能跨越生产力的具体状况而实现新的生产关系,于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
这一理论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要求我们反对空想,切忌急躁,实事求是地对待本国实际,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应当根据本国当今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发展道路。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排除空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一条适合于中国本国具体实践、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它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恩格斯说:“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这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它的发展既是长期的,又是曲折的,是呈螺旋形上升的。因此,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不要被一时的低潮所迷惑,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依靠工人阶级,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导者,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依靠力量,就会迷失社会主义方向。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普遍遇到困难,下岗工人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重新认识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邓小平正是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实事求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使我们国家开始走向繁荣、富强。
(写于1999年12月)
坚持新闻改革的正确方向——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四大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将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这一新旧体制的交换,影响到新闻理论的认识领域,便引出了新闻的商品性问题的争论。
一、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新闻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事实的反映,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我们对新闻的认识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新闻的诸种性质:政治性、社会性、阶级性、真实性、新鲜性和公开性等。新闻的本质决定了它是属于意识形态性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