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修德养性,品咂生活韵味(2)

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清华大学执教前,在与人交往方面走过弯路,受到过挫折。他于1925年5月回国,暑假后就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他开始时热情极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于他只有诗人的热情,没有行政工作者的练达,很快就遭到了中伤和诽谤。他于是“愤而南归”,连衣物、书籍都没有带走。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时,聘他去担任外文系主任。但他还是不能适应环境,不久又离开了。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挂着一面豹皮的大鼓,我敲着它游遍了一个世界……我战着风涛,日暮归来,谁是我的家。” 1932年秋,闻一多应清华之聘,任中文系教授。这时他的思想感情十分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我现在最痛苦的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一种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适应环境……”1933年春,应届毕业年级请他为纪念册题词,他以《败》为题,信笔挥就了一篇文字。随后,总结过去“败”的经验教训和任教的需要,闻一多决心改走一条学者的道路,他把它叫做“向内走的道路”。他拟订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古典文学的计划,决心在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和突破,他说:“……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转向内走。”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便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完成他那庞大的计划,过起“隐士”的生活来。

在当时的环境,闻一多改走一条“向内走的道路”,过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实是无奈之举。不谙世事,不通人情,的确是一种“败”。不能融入环境,便要忍受寂寞,孤军奋战,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要偏执,一切看开,心胸放宽,包容万物,一个人自然能够融入世间游刃有余,要知道有了“容”,才有“融”。人间真正的快乐,不是自己能够创建的,即使是“向内走”,也要懂得与人相处,懂得给予,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快乐。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智者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不久,少年变成了壮年人,继而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因为给予,使人铭记。少年能够成为智者,在于他在探索人际相处模式的过程就是熟谙给予对方足够尊重和腾挪空间的道理。所以南怀瑾先生才说,人生不是平坦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我。“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时时刻刻懂得与别人分享,把握好自己的平衡,也令对方心感平衡,这就是大德了。切记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抛开自己的各种固执和坚持,心内深处即是大海,幸福的感觉自会油然而生。

生命不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夏花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为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就像车轱辘没有了轴承和托架,那就根本不是车,而是破木头一堆,还如何行走呢。南先生强调说,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想,骤下决定,言而无信以致随时改变,便会使部下无所适从,导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乃人性的底线、品格的基石,失去了信义,一切将不复存在。南先生说,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有伟大的胸襟,方能够爱人。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才能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做朋友以学习仁道,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后者就是一个人的志向与兴趣问题了。

人生不能没有诚信,离开了诚信往往就会失去幸福、机遇、快乐,下面这个例子正说明了这点。

一个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完美的人死去了,上帝安排他进地狱,他不服,要求入天堂,于是他的鬼魂找到了上帝理论。

上帝笑了笑,问:“你有什么条件可以进入这极乐的天堂?”

鬼魂于是把阳间他所有的东西统统抖出来,带着炫耀的口气,反问:“所有这些,难道不足以使我去天堂吗?”

“难道你不知道你缺少进入天堂的最重要的一种东西吗?”上帝并不恼怒。

鬼魂嘿嘿地笑着:“你已经看到了,我什么都有,我完全应该进入天堂。”

“你忘了你曾经抛弃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上帝面对这个恬不知耻的鬼魂,有一点不耐烦,便直截了当地提醒他,“在人生渡口上,你抛弃了一个人生的背囊,是不是?”

鬼魂想起来了:年轻时,有一次乘船,不知过了多久,风起云涌,小船险象环生。老艄公让他抛弃一样东西。他左思右想,美貌、金钱、荣誉……他舍不得。最后,他抛弃了“承诺”。但是鬼魂不服:“难道能够仅仅因为我没有‘承诺’,就被拒之光明的天堂而进入可怕的地狱吗?”

上帝变得很严肃:“那么,之后你做了些什么?”鬼魂回想着:那次他回家后,答应母亲要好好地照顾她,答应妻子永远不会背叛她,答应朋友要一起做一番事业。后来,后来……他回想着,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母亲劝阻他,他对母亲却再也不闻不问,他不允许母亲破坏他的“幸福”;他和朋友做生意,最后却私吞了朋友那一份……

上帝看着陷入沉思的他,说:“看到没有?由于不守承诺,你做了多少背信弃义的勾当。天堂是圣洁的,怎么能容你这卑污的鬼魂?!”

鬼魂沉默了,他不是无所不有,而是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统统随承诺而去。他,一个卑污的鬼魂,只能下地狱!

“下地狱去吧!”上帝说完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今天拿承诺开玩笑的人,明天就会成为地狱的鬼魂。对于言而无信的人来说,地狱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他的存在与地狱相差无几。人活一世,不可以轻易许下诺言,必须深思熟虑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去实现它,这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一再违背自己的诺言,就没有人会相信你,在别人眼里你也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人。“狼来了”如此幼稚的故事,还不足给人们惊醒吗?

一诺千金,自己说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去实现它。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失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同时失去别人的真诚以待。反之,如果坚持遵守自己的承诺,往往会使人博得他人的爱戴。

张劭和范式同在太学学习,二人脾气相投,结拜为兄弟,后来两人分别返乡,张劭与范式约定第二年重阳将到范式家拜见他的父母,看看他的孩子。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范式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张劭。

然而,范式左等右等,直到太阳西坠,新月悬空,仍不见张劭来赴约,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的相信他吗?范式回答:张劭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范式一直候在门外,直至深夜时分,才见一黑影隐隐飘然而至,仔细一看,来的却是张劭的鬼魂。原来为了养家,张劭忙于经商,不知不觉忘了二人重阳之约,直到当日早上才回想起来。可是从张劭所在的山阳到这里足有一千里路,一天之内无论如何都走不到了。为了守约,他想起古人曾说过:人不能一日千里,而鬼魂可以。于是挥刀自刎,让鬼魂来赴这次约。

“请兄弟原谅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诚心上,你去山阳见一见我的尸体,那我死也瞑目了。”张劭的鬼魂话说完,就飘走了。而范式在赶到山阳见了张劭灵柩后,自愧张劭为己而死,也挥刀自刎来回报张劭的信义!众人惊愕不已,后来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汉明帝听说此事,非常赞赏二人互相之间的真诚与心意,在他们墓前建了一座庙,称为“信义祠”。

因为诚信,所以张、范受人所尊敬。南怀瑾先生如是说,信,人之言为信,言而无信则非人。诚信,就好像是人生的保护色。一个拥有诚信的人,他的人生将发出耀眼、灿烂的光芒。诗人海涅曾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谎言会埋没一个人的良知,让一个人从此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而变得暗淡无光。生活中,我们需要真诚面对生活的态度。在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时,如果能下定决心,将自己的诚信心态当作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都要求自己不违背诚信心态的话,那他在日后,即使不一定功成名就,也肯定不至于一败涂地。反之,一个在事业征途中失掉诚信心态的人,则永远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戴胜鸟的悲伤与欢喜

孟子曾言:“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人生与草木度春秋一样,有时欢喜有时愁,是那些更高的树木遮蔽了风风雨雨,让伏在身下的幼苗能够茁壮成长,唯有仰望高树,才能消解灾难与困惑。“孝敬”历来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说法已经磨破了多少师长的嘴皮,也被人听到耳根生茧,可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爱父母、敬父母,永远都是人类情感的主题之一。

1898年5月1日,马尼拉湾大战刚刚开始。舰艇上,指挥员命令大家脱去衣服,准备行动。其中一位弹药手匆匆脱下上衣时,衣服从他手中滑了出去,飘进了大海。此时,他转身走到舰长跟前,请求允许他跳进大海把衣服捞上来。舰长没有答应他。于是这个弹药手就走到这艘船的另一边,径自沿着梯子爬下去,跳进海里,游过去抓住了衣服。当他回到船上以后,因为违反了军令而被戴上了镣铐。

事后,海军准将杜威对这个案子很感兴趣。因为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弹药搬运工为了一件上衣,竟敢冒着生命危险去违犯军规。

当杜威将军找他谈话时,弹药手忍不住哭了。原来在脱掉上衣之前,那个士兵还在看他母亲的照片,他还吻了吻这张照片,然后把它放进了上衣的里兜。不料,一不小心,衣服飘落到了海里。将军噙着眼泪听完了他的话,然后将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拥抱了他。随即将军下达了命令,立即释放并赦免他。将军感慨地说:“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捞自己母亲照片的孝子,在这艘舰艇上是不能被戴上镣铐的。”

南怀瑾先生感慨地说,“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子女要做到孝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并不是完整的孝。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乃是心难。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有的儿女在为父母盛饭倒水时总把碗或杯子“砰”的一声放在父母面前,把父母吓得哆嗦一下。这样的态度,会让父母作何感想,这样的行为能算作是孝敬吗?

说到“孝”的态度,南怀瑾先生讲了这样一则关于戴胜鸟的小故事:

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树林中各种各样的鸟类都从巢中飞了出来,愉快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它们那美妙的歌声,给寂静的树林带来了勃勃生机。可是戴胜鸟和它的老伴却飞不出窝巢了,岁月不饶人,它们的身体早已虚弱不堪了,全身的羽毛已经变得干涩枯燥、暗淡无光,像老树上的枯枝般容易折断,双眼还生了翳病看不见了。为了养儿育女,它们的精力已经快要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