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补充“维生素”的十大经济学常识(4)
二者的关系不得不让公共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比如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与劳务能力的,要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决策者必须努力让劳动者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先进的劳务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关报告显示,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是每个人的愿望。可是,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才能让整个民族更加昌盛、整个国家更加欣欣向荣。
因此,对国家的关注就是对人们自己生活状况的关注,对生产率和劳务能力的理解是每个人必知的经济学原理。
常识九:物价上升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过多
同样一份日报的价格从0.3马克径直飙升到7000万马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生在德国的真实案例。从1921年1月到1922年11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德国马克贬值为原来的1/24000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inflation)的例子。
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类似于德国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会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0世纪7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Cerald Ford)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率每年仅为3%左右;按9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计算,物价2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问题,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经济学大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必然是而且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加。当一个政府制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当粮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虽然没有这么严重的情况,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加是相关的,而20世纪90年代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加也是相关的。
目前,各国都是用纸币来执行贵金属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纸币是一国法定的货币流通符号,是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把住货币投放这道闸门,让过多的货币进入到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超过了发行的纸币所标明的价值量,纸币的价值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1948年冬天,上海街头的流浪汉们居然是用钱来糊墙抵挡寒风的,家家都堆满了钱,要买一张纸,得用一车的钱。这正是国民党政权崩溃前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而其起因就是国民党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导致物价飞速上涨。
物价上涨原本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而只有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才成为普遍,这就是经济学中关于货币供给与物价、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原理。这一原理指出,货币供给变动会影响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所以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一定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着名经济学家曼昆关于国家货币供给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假设,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明白通货膨胀的起因:“假设货币供应量增加之前,社会已经实现充分就业,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工作了,此时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因而人们会想方设法花掉这些多余的货币,但是,因为所有人都有工作了,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闲置的生产能力了,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无法再增加,此时多余的货币试图追逐更多的物品和劳务需求,必然就引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导致物价水平整体上升,如果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唯一的后果就是物价水平继续上升,通货膨胀也就产生了。”
其实如果通货膨胀不那么严重,或者在预期内,未必是坏事,甚至是好事。温和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快速和恶性的通货膨胀,则是经济的杀手。但是,通货膨胀的程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料时,就会如猛兽出笼,破坏社会的信用基础,造成财富的转移,让人们对未来失去耐心。所以,对于快速和恶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出手治理。
弗里德曼的话直指通货膨胀的症结所在,制止通货膨胀就要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先堵住货币发行这道关口再说。幸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很多,从历史经验看,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也能管用,没有过不去的通货膨胀难关。
作为人民币发行流通的起始环节,担任国家法定货币生产设计及印刷的印钞厂、造币公司、钞券设计公司等企业因属于特种行业,在老百姓心目中一直戴着神秘的“面纱”。
随着2010年全国几大造币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集中招聘计划逐渐展开,造币厂的神秘感正在渐渐退去。作为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家独立的印刷类本科高校,北京印刷学院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备受造币企业的青睐。“往年这些企业招聘计划很零散,每年就一两家,今年前后来了5家。”该校招生就业处赵老师表示。
2010年3月以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钞券设计公司和国内五大造币厂等企业启动了近5年来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招聘计划,用人需求量超过100人。
印钞公司扩招与货币增发有一定的关系。2005年年底市场货币流通量是2.4万亿,至2010年11月底,市场货币流通量已达4.23万亿。将近五年的时间,市场货币流通量增长了近80%。
经济中到底需要投放多少货币?投放多少货币才是合理的?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曾经针对货币供应量是否偏紧的问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有四十份饭,四十个学生,如果分配均匀,刚刚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这是一个不坏的比喻——用吃饭来阐述社会货币的供求关系。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正是戴根有所领导的部门的职责所在。因此,如果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就意味着投放的货币总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货币总量的控制在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决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测度货币总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常识十:通货膨胀总是牵动着失业率
在今天,对于老百姓的生活而言,有两件事恐怕是最值得关心的了。一是物价会有什么变化,其中最为关心的是物价是不是上涨了;二是孩子毕业了,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其中最怕的就是失业。这两个问题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看,第一个与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关系,而第二个则属于失业范畴。其实,通货膨胀和失业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最先对此做出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他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了着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就业水平。人们面临着通货膨胀和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如果人们希望降低失业率,比如将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以下,那么人们就必须忍受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延伸,当然这样的取舍只在短期内成立,而这种短期权衡取舍正是菲利普斯曲线,它正日益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经济与政治中。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只是暂时的,但这种关系会持续好几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现象的关键。特别是,它对理解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用雇用的人数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衡量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是重要的。
在今天,失业是各个国家所必须面对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会对国家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在讨论民众生活的好坏时,有一个“痛苦指数”的概念,它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痛苦指数越高,则意味着经济越困难,人民生活越痛苦。如果与痛苦指数有关的两项指标都上升,则称为“最坏的痛苦指数”。就美国的历史看,严重的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曾经使许多风云人物惜别政坛。比如在1980年,痛苦指数为19.4%,使卡特在竞选连任中名落孙山。而1984年,痛苦指数为10%左右,其中通货膨胀指数为3%左右、失业率为7%左右,痛苦指数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结果里根在竞选连任中轻易取胜。为此,甚至有“里根经济学”一词,即指里根在大选年中采用的限制通货膨胀、使失业率不断有所下降的政策。
虽然从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其长期效果尚待考证,但由于在大选年里,痛苦指数保持在了最佳状态,从而有效地为里根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好感,赢得了总统竞选。正是由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对于经济和政治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经济学家们历来都很重视对其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三种表达方式,但其原理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如图所示:
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早的一种即是在1958年,由菲利普斯本人所提出。当时,他的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也就是说,在一轮短期的经济周期里,在经济呈现上升趋势时,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反之,在经济呈现下降趋势时,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也是今天最为常用的一种曲线,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他们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它表明:在一轮短期的经济周期中,当经济呈现上升趋势时,物价上涨率同货币工资一样呈现上升趋势;当经济呈现下降时,物价上涨率同货币工资变化率一样呈现下降趋势。而失业率总是和物价上涨率呈反向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对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因此,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而普通人也可以借助菲利普斯曲线,对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和失业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