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宁夏引黄灌溉今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黄河、贺兰山与宁夏平原

黄河造就了宁夏平原,贺兰山捍卫着宁夏平原。黄河在宁夏段是西南—东北走向,全长397公里,纵贯宁夏平原。这里山舒水缓,沃野千里,河面稍低于地面,无决口泛滥之患,有引水灌溉之利,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

宁夏平原从地质构造上讲,称为“银川地堑”。它属于贺兰构造带内次一级构造单位。在贺兰构造带深部存在深断裂,这一深断裂,在漫长的地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显现它的活动性。到了侏罗纪末期,亦即大约1.3亿年以前,贺兰山地区结束了长期沉降的历史。由于我国东西两大断块(东侧为陕甘宁地块,西侧为阿拉善地块)沿深断裂做相向运动而引起挤压,形成了雄伟的贺兰山脉,奠定了现今面貌的轮廓。到了燕山运动晚期,新生代初,距今6000多万年,原来的侧向挤压应力已消失。东侧陕甘宁地块,相对于西侧阿拉善地块开始向右旋转扭动,这样,原来与贺兰山区在白垩纪以前属于相互联通的同一沉积水体的宁夏平原部位,因受张力作用而陷落,形成了银川地堑。目前,贺兰山脉还在不断上升,银川地堑仍在缓慢下降。地堑最深处第三纪沉积可达7500米,而第四纪沉积最深也有1600米。

地质学家说,黄河基本上发育在主要由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的走向近于东西的秦岭和阴山之间。中生代末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的外应力作用,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基础,秦岭和阴山已经隆起,一些大大小小的构造盆地和山间盆地已经形成。新生代第三纪时,地壳在继续运动,山脉不断隆起,盆地持续下降,已经形成的地貌雏形继续发展,陕甘宁盆地和华北盆地成为两个面积最大的、以沉降为主、接受沉积的盆地。进入第四纪,主要在陕甘宁盆地以及邻近的一些面积较小的构造盆地和山间盆地中,堆积了厚度可达100~200米的黄土及黄土类土。以后地壳抬升,陕甘宁盆地成为黄土高原,河流下切,遭受侵蚀。原来流向这些盆地的河流,在长期的侵蚀作用下先后勾通相邻盆地,逐渐串联贯通。切过以地质构造为骨架的我国大陆地势上自西向东、由高及低的三个阶梯,注入渤海,成为黄河。

黄河的形成,从地质年代讲是第四纪以来的事。黄河没有贯通之前,各个大大小小的构造盆地已经出现,并都自成水系,形成内陆河。喜马拉雅运动末期,我国大陆地势自西向东,由高及低,逐渐形成并加强,各自独立的水系互相贯通,最终形成黄河。

地质学家认为,各盆地打开的时间,在晚更新世末期,其证据是河套平原的萨拉乌苏组还有湖相沉积,没有向外的痕迹,这一组处在晚更新世中期。黄河是在这一组形成之后形成的。即是晚更新世晚期串通的,至今1万至3万年。

黄河流域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但秋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随水下泄,遇到湖泊洼地,即行沉淀,银川地堑遂被淤积成平原,黄河对宁夏平原的形成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然以充沛的水源、肥沃的泥沙哺育着这块土地。黄河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称为“河”,如“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流”(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县,离黄河不远之处)。黄河之名始见于西汉,“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固以永昌,爰及苗裔”,改河为“黄河”,既确切又形象,它揭示了黄河的本质特征,遂使黄河之名沿用至今。

今日宁夏平原,西南起于中卫县西的沙坡头,东北止于石嘴山,包括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10个市县,长达320公里,最窄处5公里,最宽处45公里,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其中灌区面积约6600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两岸向河床倾斜,海拔高度在1090~1230米,青铜峡屹立于中部,将平原分成南北两块,南块比较窄而短,称“卫宁平原”,北块比较宽而长,称“银川平原(亦称银吴平原)”。黄河由西偏南而来,至中宁转向北而偏东,纵贯整个平原。

贺兰山纵卧于宁夏大地黄河之滨,据地质部门的资料显示,大约在距今4亿年前,贺兰山才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山脉。可是在距今2.3亿至2.25亿年时,贺兰山又多次下降成为浅海和沼泽地,也多次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在距今1亿到8000万年的时候,一次造山运动把贺兰山平地抬起,在后来的漫长发展中,逐渐成为今日这种高亢突兀的山势。贺兰山巍峨挺拔,雄伟壮观,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50公里,西坡平缓,接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东侧陡峻,临银川平原,最高海拔3556米,相对高度2400米,像一道屏障挡在平原的西部,对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减弱西伯利亚寒流对宁夏平原的侵袭,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灌区的生态环境都有着千秋万代的显著功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贺兰山作屏障,宁夏平原将被东移的腾格里沙漠淹没。

现代宁夏引黄灌溉略图

古人赋诗赞贺兰山的雄伟壮丽:“贺兰山色望玲珑,虎踞龙盘气势雄,笔架高撑银汗表,金波遥映戍楼中。”在宁夏平原,贺兰山之名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知道其名之由来的人却不多。贺兰山的名称最早见于《隋书·赵仲卿传》。赵仲卿,天水陇右人,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仲卿别道具进,无虏而还。以贺兰为山名的由来,最早解释的是《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保静县”(今宁夏银川市)条载,“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贺兰山的得名还有一说,即来源于匈奴族贺兰部落曾驻牧于此而得名贺兰山。《晋书·北狄匈奴传》记载,西晋太康年间(284~287年)有一支被称为“贺赖”的匈奴部落在雍州北部适宜放牧的贺兰山区游牧。贺赖即“贺兰”,兰赖音转耳。

宁夏平原自秦皇汉武开创引黄灌溉事业以来,2000多年经久不衰,既得黄河水浇灌,又得黄河泥肥田,还赖贺兰山捍卫。黄河、贺兰山关乎宁夏平原的存亡,其功巨大,其惠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