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健康基础理论
一、健康与运动
在对影响人体健康诸因素的思考上,现代人已学会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嗜好、营养水平、运动状况,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职业差异、教育水平等方面寻求原因,因而也就避免了单向性思维带来的偏差。
在对健康标准的确定上,现代人也不再以单一的指标或外观平衡量人的健康水平,而是建立了多指标、多层次、综合性的健康标准。例如对肥胖童的评价,就完全摆脱了过去的认识,明确了不等于健康这个简单的真理。
在对健身方法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人已不相信只用某一种方法即可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明确了须从多个方面,以多种手段和方法来达到。单一的方法可能会对人的某个方面有好处,但不等于全面健康。综合健身观是一种系统观,它把人的健康看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要注意修身养性、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又要注意活动筋骨,进行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饮食营养和卫生。这样才能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
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是物质实体,也是精神主体。健康不但指强健的体魄,还指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身心健康观的内涵。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度体育运动,是塑造强壮体魄最有效的方法。体育运动的方式极多,不同的方式可以发展和锻炼人的不同器系。因此,千百年来,体育运动一直被人们用来健体强身。
(一)运动与健身关系
1. 运动可促使人体格健壮
体格是人体的形态结构,它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人体的结构规格和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等。
在人的生长发育期间,各类细胞的繁殖和细胞间质的增加使人的形体发生了变化,各种器官系统在形态和机能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身体运动可以促进细胞繁殖,提高各种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从而提高生长发育的质量。
同时,运动可以促使骨骼和肌肉的发展,使骨骼更加快速增长,有助于人体长得更高;使肌肉纤维(细胞)的数量增加和横截面增大,有助于人体规格和比例更加匀称合理,为良好的体姿和体形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 运动可全面的发展人的体能
体能是人体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是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人体运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身体素质(即人在运动时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和提举重物等能力)。
由于运动可促进各种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与体能和表现是一致的,因此,在提高体能的过程中,为适应身体运动的需求,身体各种器官系统必须强化其功能。如要发展耐力素质,就必须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肌肉系统持久工作的能力。全面发展体能,能促使人体形态和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反之,人体形态和机能的全面发展,亦使人体的肌肉活动能力和其他基本活动能力得以全面提高。体能的提高不仅有助于人们从事各种体育运动,也加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能力和工作能力。
3. 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和平衡能力,包括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人体的内部环境与人体置于其中的外界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就人体内部环境而言,其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度(ph值)通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如酸碱度的变化会使人体的机能发生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则会危害正常机能,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现象。长期坚持运动的人体对内部环境变化的耐受范围明显增大,机体抗酸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由于机能节省化现象,使人体有了更强的工作能力的抗疲劳能力。运动的人体会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并且受其影响。在各种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有机体的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提高造血机能,增强免疫能力,因而提高了人对病毒、病菌抵抗力,减少了人受疾患侵扰的可能性。
由于适宜的运动能使人的体格、体能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因而不仅使人的外形健美,也使人的内部机能和机制加强,人的体魄就因此而更加强壮健康。
(二)运动健身的基本要求
并不是所有运动便能健身。在参加运动锻炼时,应注意遵守一些基本规划和要求。盲目地进行运动不仅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伤害身体。
1. 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体形、机能状况、运动负荷能力、恢复适应能力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参加运动健身的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安排适宜自己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方法,安排适宜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负荷。着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1)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运动健身。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仅靠自我感觉是不够的,健身者应当事先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测试,清楚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式和方法,安排适宜的动动负荷。
(2)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进行健身锻炼。兴趣和爱好有助于长期坚持锻炼而不感厌倦和枯燥,从而强化锻炼的积级性。同时,要尽可能根据个人生活习惯、特别是作息习惯来安排锻炼时间。通常把锻炼时间安排在自己认为是有空闲的时候。
(3)健身锻炼应注意有效性。要针对自身的不足,尽可能选择那种最能有效锻炼的部位、最容易掌握和实施的运动方法,内容应少而精,不宜太多太杂,以有实效的练习为佳。
2.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气候寒暑互易、昼夜交替的变化规律,分别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健身锻炼。这对高速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协调人体内外环境、保证健身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使人体内部也随之而变化。通常要求是:春季以轻柔舒缓的健身方法为主;夏季防止运动量过大;秋季注意敛阴护阳,以静为主,配合适当的身体运动;冬季则要谨避阴寒,大风、大雪、大雾中锻炼有伤身体,室内锻炼应勤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一日之中也有昼夜晨昏的变化。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晨不宜太早锻炼,活动量与强度亦不能太大,因为太早时地表温度低,空气中有害气体停留在较低处,对健康不利,活动量太大容易引起上午的疲劳,且早晨人体的基础代谢低,心血管系统承受负荷的能力较低,活动强度大易伤心脏。下午4时之后进行健身锻炼是一天中最佳时期,此时人的运动系统及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状态最适宜从事身体运动。
3. 持之以恒
根据“用时废退”的法则,长期坚持锻炼,才可能使人体的形态,机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一曝十寒不但不能提高健康水平,还易使机体受到伤害。因此,锻炼者应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也是对锻炼者的意志和耐心的考验,锻炼者应用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同时,锻炼目标应切合实际,不宜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去达到。
4. 适度运动
运动健身对人体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就是运动负荷。运运负荷由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构成,前者是指运动的数量,后者是指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运动负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是提高机体的机能,也可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提高的,这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进行健身锻炼,应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锻炼基础、营养条件等来确定每次锻炼的运动负荷大小。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都要把握适度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切忌急于求成。
5. 全面锻炼
全面锻炼是指能过各种运动锻炼方法,使身体形态、机能、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尽可能选用全面锻炼身心效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做到动静结合,身心结合和内外结合,即形体运动的锻炼与形体静止的锻炼相结合及动力性运动与静力性运动相结合,形体锻炼与心理品质培养和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相结合,人体内部系统锻炼与外部肢体锻炼相结合。
二、健康与生活方式
美国流行病学所做的医学调查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原因。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高达50%。据我国武汉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梁浩才的调查,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也高达44.7%。
人类跨入21世纪,对健康的要求也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人们在新世纪里期待的更富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基础是健康。近年来,WHO在世界保健宪章中,在对健康的概念作出具体阐述的同时,补充了衡量健康的十条标准,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达到这些标准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有了50%~55%。
因此,营造健康就首先要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目前最新的科学成果,结合人文、传统及日常生活环境,最有效使用运动医学和健康科学应用技术,开发和建立一种体现国际运动科学及医学、健康科学;结合中国人文、传统医学特点的一种生活方式、健身方式、放松方式、休闲方式,即代表新健康主义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最合理、最全面、最科学的服务。
(一)生活方式的构成
1. 生活时间
包括人们进行基本生活的睡眠、进食时间,工作时间和余暇时间。而余暇时间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工作时间减少,而余暇时间相对增多,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2. 生活空间
是指人生活的环境,也是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私人的生活空间较为狭小,就会影响很多事情的进行,甚至出现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但要太大的话,又会有孤独、空旷感,同样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发展。
3. 生活节奏
是人类进行各项活动的时间的长短。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呈现出快节奏的特点。快节奏的生活提高了生命的效率,使人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与此同时,这样的生活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压力大、易疲劳、精神不振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4. 个性习惯
是每个人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不同的人喜欢的事物不同,从事的活动也各有特点,这也是生活方式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5. 经济水平
指每年人或家庭的收入状况和所处的阶层,人们只有在经济水平提高,吃穿住有保障的情况下,才会有时间去关注其他的休闲娱乐。目前,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稳定持续增长。
(二)健康生活方式要求
1. 美国的健康生活方式要求
美国加州大学莱斯特·布莱斯诺博士对约7000名11~75岁的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的男女居民进行了9年的研究,结果证实,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远远超过年有药的影响。
据此,莱斯特博士和他的合作者研究出一套简明的、有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1)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
(2)有规律的早餐。
(3)少吃多餐(每日可吃4~6餐)。
(4)不吸烟。
(5)不饮或饮少量低度酒。
(6)控制体重(不低于标准体重10%,不高于20%)。
(7)规律的锻炼(运动量适合本人的身体情况)。
此外,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身体。布莱斯诺博士指出,它适用于各种年龄人,特别适用于身体功能处于下降阶段的人。若能遵循上述7种习惯去生活,那么将会使你终身受益。一般来说,年龄超过55岁的人如果能按上述的6~7种习惯去生活,将比仅仅遵循3种或更少的习惯生活的人长寿7~10年。
2. 前苏联科学家建议的健康生活方式
前苏联著名医学博士茨曼诺夫斯基在莫斯科学者之家所作的演讲——《健康长寿的公式》,令人尤感兴趣。他试图精选出现代人健康的主要成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应重视以下6个方面。
(1)保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并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
现代人生活在信息时代,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只有善于将不良情绪转化为良好情绪,才能保持和增强自己的健康体质。善良、诚恳、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幽默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熟练的技能,是保持精神健康的可靠品质。
爽朗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几种因素促成的:遵守劳逸结合制度,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性生活卫生,进行体育活动和自我训练,听音乐,坚持体力劳动,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2)不断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心血管系统是生命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增加其功能的有效手段是远足、跑步、游泳、滑雪、划船和骑自行车。这些活动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对人体的神经、呼吸及其他系统也有积极作用。
(3)保持体重正常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极易导致各种疾病和提前衰老。要战胜肥胖症只有两种可靠的办法:一是对食物的热量有所限制,但营养成分要充足,易多食用天然蔬菜和水果,少吃面食和甜食;二是以周期性锻炼(竞走、跑步、游泳、滑雪、划船和骑自行车)为主的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4)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身体的抵抗力越强,受其他疾病的侵害就越少。其唯一途径就是经常进行提高调节机制的锻炼。一年四季以轻装为宜,冷疗法、冷热水沐浴等等。
(5)促进呼吸系统的机能
抛弃有害健康的习惯(首先是抽烟是喝酒),其目的大都是改善大脑供血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也可使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6)强化骨骼肌肉组织和各关节功能
这一条对所有内脏器官来说都极其重要,因为发达的骨骼肌肉能使内脏器官的机能加强。要使这些器官经常处于训练状态,其手段是通过体操和按摩来增强双手、背部、腹部、胸部、双腿、颈部等部位肌肉,这样有助于改善体态和灵活关节。
三、健康与环境
(一)运动环境
运动环境是指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空气、水、场地和运动建筑设备等。运动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局部,因而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无时无刻不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了其中有的对人体有利,有的则有害。在环境中,除自然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恶劣的气候、不洁的水质或土壤,火山爆发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外,还经常有人为的不良因素,如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等有害物,常造成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这是现代社会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不适当的建筑设备及衣、食、住飞行都可影响人体的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影响,而对人体在运动时的影响更大。因为,人体在进行运动活动时,体内物质代谢增强,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受环境的影响就更大。例如,普通成年人每分钟吸入空气约9升,而在剧烈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空气可达100升,增加了10余倍。若空气中含有有害成分争,运动时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就比平时多得多,对身体的危害更大。再如,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的机能,它是通过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增强或减弱来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的,当外界气温低时,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相反,外界气温高时,则散热增加,产热减少。但是,当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体内产热都大量增加,一般人安静时每分钟消耗热能约1.56千卡,而在剧烈运动时可达几十千卡甚至上百千卡,可比平时增加100倍以上。体内产生这样多的热能,在高气温环境下是较难向外散发的,体内的多余热能不完全散发出来,就会蓄积在体内而使体温升高,因此,在高温环境下运动较容易发生中暑。
此外,运动场地的硬度和平滑情况,对人体在进行运动时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因为人体在进行跑眺活动时,踏地的力量很大,如起跳时的踏地力可达几百公斤,踏地力越大,受地面的反作用力越大,地面越硬,其反作用力也越大。若场地过软,反作用力不够,就会影响运动能力的发挥,跑不快,跳不高,相反,若场地过硬,反作用力过大,则容易造成下肢的应力性损伤(如骨与胫腓骨的疲劳性骨膜炎或骨折,或创伤性关节炎等)。场地不平或过滑则易使入摔倒而发生损伤。
还有,运动环境中的场地或水质不清洁飞土壤或水中含有较多致病菌,当人体与其直接接触时,特别是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发生伤口化脓或粘膜发炎等病症。
以上说明,环境对人体在运动时的影响比平时大,因此,为了保护身体健康和保证运动能力的发挥,必须注意环境的状况,尽量使其符合卫生要求。
(二)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冷环境一般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人们之所以能在寒冷的环境中劳动和生活,除了必要的衣着保护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坚持在冷环境中运动可改善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寒力,有利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进一步加强。
(1)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
一些研究指出,人处在较冷气温中几个星期后,寒颤发生推迟,冷适应的人可以增加非寒颤产热过程以保证产热,使寒颤减轻。非寒颤产热过程主要来自人体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和运动产热。在朝鲜和日本南部生活的一些妇女,冬季,她们能在约10摄氏度的冰冷海水中潜水作业数小时。有人作过研究,她们的代谢能力要比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其他妇女高25%左右。
(2)寒冷环境中的运动能力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会因外周血管的舒张降低身体对寒冷的绝缘能力,但是,运动中旺盛的新陈代谢率会使体内产热量增加,仍然能够保持与热平衡的相适应。如果是在温度较低的水中游泳或潜水,尽管运动中代谢产热量增加,但仍可能低于身体热量的散失。长距离项目的游泳运动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体脂百分比,使得在长时间游泳时的散热速率减慢。经常在冷环境中锻炼可以加速对寒冷的适应。
(3)在寒冷环境中运动时的疾病预防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低温的刺激会使机体发生损伤。一般分为局部性损伤(或称冻伤)和全身性损伤(或称冻僵)。在冬季或在寒冷地区运动的人应该十分注意机体的保暖,运动前增加热身活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使机体作好抵御寒冷的准备。
2. 热环境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环境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相矛盾的方面:一是需要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保证肌肉代谢所需,另一方面代谢产生的热又必须尽快通过血液从深部组织传递到皮肤表面散热,这样一来又无法满足收缩中的肌肉对氧的需求。
(1)体温调节与热适应
在高温与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会在一定限度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机能方面的改善。热适应锻炼所需的时间与锻炼的强度和气候条件有关,一般约5~7天。
(2)热环境中运动能力
人体从事体育运动时的最佳体温是37.2摄氏度,骨骼肌的温度是38摄氏度。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从事体力工作,体温会因体内产热量增加升高达40摄氏度,剧烈运动时可能还要高。因此,在高气温、热辐射、高温度的环境条件下长时间剧烈运动(如超长距离跑或马拉松),由于体表散热效率低,易形成体内淤热而产生热疾患,
(3)预防运动中的热疾患
人体的热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适应能力的范围,可引起正常生理机能的紊乱,造成运动热疾患的发生。为避免这种情况,热环境中的体育锻炼应尽量选择在早上和傍晚较凉爽的时候进行,并安排有规律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3. 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1)海拔高度和人体的氧运输能力
在高原,人体被迫处于一种低气压、低氧分压的特殊缺氧环境中,大气环境中氧气的密度或氧分压会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所导致的大气压下降而下降。一般的人在海拔2000米以上时,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视觉症状,3000~4000米以上呼吸频率及心率加快及头痛、眩晕等缺氧症状就表现出来,4000~5000米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证安全,7000~8000米如果不供氧,大部分人将出现异常病理症状,久之甚至会危及生命。
(2)高原适应——人体对缺氧环境的生理适应
与世居高原的人相比,平原人初上高原,经数周或数月的高山适应,机体对特殊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这一过程就是高山或高原适应。
人体对高原环境产生的调节、适应,包括了由环境氧至细胞线粒体的氧运输系统的各个环节。适应中,脑、心和骨骼肌等组织器官和毛细血管网密度增加,肌肉内有氧代谢的供能站——线粒体及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加,极大地改善丁机体氧的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部分代偿了环境缺氧。
(3)高原环境下的运动能力
即使是在海拔较低的高山地区,机体对缺氧的调节与适应并不能完全代偿环境的缺氧,高原环境下运动时更是如此,适应一周后,人体运动时受最大心率和心脏搏出血量的影响,最大心输出量降低。因此,在高原或高山进行有氧运动,如高山滑雪或越野滑雪,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否则,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将由无氧酵解形式取代,而极易引起疲劳。
(4)高原运动时应注意的某些医学问题
虽然人体能对缺氧环境产生迅速的应激反应,但多数平原人在上高原的头几天会出现急性高山病,主要症状有精神倦怠、头痛、恶心、呕吐、虚脱、睡眠紊乱和呼吸困难等,有的甚至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对进入高原的体育爱好者,事先应做X射线胸透、心电图、血象和血压等医学检查,异常者以不进入高原为宜。在实施高原运动计划前,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适应性锻炼,对尽快适应高原环境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运动环境卫生
1. 自然环境的卫生
人们运动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主要由空气、水、土壤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的卫生状况,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效果。
(1)空气
空气的化学成分差异和物理特性的不同,都会对人体的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空气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空气主要由氮(N2,占78.09%)、氧(O2 占20.95%)、二氧化碳(CO2占0.027%)以及其它微量成分组成。氮在正常大气压下对人体无害,也不被人体吸收利用;氧直接参加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的呼吸代谢产物。
清新正常的空气组成百分比,对人体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空气组成的百分比也不同心如在绿化多的地区,早晨空气中氧的百分比略高,二氧化碳百分率稍低;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区、人群聚集区和交通要道地段则相反,同时还可能夹杂着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有害气体和飘尘,它们对人体的健康和运动能力均将产生不利影响。缺氧或二氧化,碳过高,会造成机体物质代谢过程障碍、运动能力降低、头晕、恶心,严重时,可造成昏迷甚至死亡。二氧化硫对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经常接触,可引起鼻炎、咽炎,结膜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氮氧化物也可造成呼吸道疾病. 一氧化碳则影响血液的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悬浮在空气中的飘尘,可随呼吸进人体内,使呼吸功能受阻。
体育运动时,新陈代谢旺盛,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比平时大大增加,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比平时高10倍。如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运动,吸人体内的有害气体也会较平时大大增加。因此,体育锻炼应尽可能选择在污染少,空气清新的地区进行,以确保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2)水
水是游泳、水球、跳水、花样游泳、帆板和冲浪等多种运动项目的直接运动环境,它的卫生状况和温度高低,对人体健康和体育锻炼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
水的卫生状况:水的卫生状况对在水中运动者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水质不清洁,水中的病菌和有害物质直接通过皮肤、黏膜和口腔进入体内,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如在带有病菌飞寄生虫或有化学污染的水中运动,可引起痢疾、伤寒、眼结膜炎、血吸虫病和皮肤炎症等疾病。无论是在游泳池,还是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中运动,都必须注意水的清洁卫生(详见本章游泳馆的卫生要求)。
水温:水温对人体的机能反应有很大影响,一股在水中运动,水温保持在22~26摄氏度为宜。一定温度的水可使体表血管扩张,改善组织营养,能帮助消除机体疲劳,水温过高,却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而影响身体的运动能力。冷水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体内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水温过低却会造成机体散失热量过多而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在进行冷水浴锻炼时,应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2. 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
(1)体育馆
体育馆的大小,应根据该馆的用途和卫生要求来设计。如系篮球、排球及体操项目的小型综合用馆,除了应考虑到使用场地最大的篮球项目的标准场地外,还应在篮球场地四周留有宽度为1.5米的安全地带,以及篮、排球,体操器械的贮放区。体育馆的高度不应低于6米。
体育馆的地面应平坦、坚固、不滑和不眩目,以木质地板为好。体育馆酌墙壁应无明显的棱角和突出部分,空调、暖气设备应尽可能地安装在墙内。
馆内的照明和通风也应合乎卫生要求附设更衣室、厕所、饮水处,有条件的还可配置休息室和淋浴室。
馆内应保持清洁,入馆应穿清洁的软底鞋,禁止在馆内吸烟、乱扔果皮纸屑和随地吐痰,镁粉应放在专门的器皿中。
馆内的体育器械应合乎标准,儿童少年和成人的器械需加以区别;器械的安装应牢固,并配置有安全保护装置,如体操器械周围有松软的垫子,且垫子间的连接应无缝,每次练习前,都应检查器械的安全性能;经常保持馆内体育器械整洁。
(2)田径场
田径场的跑道应坚实,不怕雨水冲淋,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跑道还应保持一定的湿度,而又便于雨水向底层渗透。跑道的表面应平坦,无凹坑、碎石、浮土和其它杂物,也不能太滑,以防运动者滑倒摔伤。跑道的终点线外,应留有15米以上的缓冲跑道,且不得堆置杂物,以免发生碰撞事故。为适应下肢爆发力量训练的需要,有条件的可在一般跑道的内圈修建一条锯末跑道,以减轻运动者下肢关节、骨膜的震动。跑道在使用的同时,应注意保养和维修,随时填平起跑线处后蹬形成的凹坑,剔除杂草,清理杂物,在炎热的季节里经常在跑道上洒水等。
跳跃场地的方位安排应合理,在助跑跳跃时,应能避免阳光耀眼。助跑场地应平坦、结实和富有弹性。踏跳板面与跑道处同一平面上。沙坑内沙子应松软,没有砖头、石块等硬物,在干燥的季节里不会起尘土。沙子可用30%的锯末和70%的黄沙搅拌而成。抄手的厚度一般为50~60厘米。沙坑的边缘最好由木质制成,高度与沙面、跑道乎齐。每次练习前,应将坑内沙子掘松、耙平,掘沙的铲耙不得放在坑内或坑旁。
投掷区应有明确的划分,链球和铁饼的练习区应设置保护网。投掷场地的助跑区应乎坦,坚实而富有弹性。
田径器械应合乎规格,长度、高度和重量都要符合不同年龄的,对象的需要。练习前应检查器械的安全性能,如跳高架是否结实,标枪竿有无裂纹等。
(3)球场
足球场地应平坦,最好铺有草皮,场地上不应有石子、砖块、碎玻璃、铁钉等硬物。在炎热干燥的季节里,练习前30~40分钟应在场地洒上水。在雨天或泥泞状况下使用场地后,应及时对场地进行平整保养。
篮球、排球场地面应平坦、结实、无碎石和浮土,地面不宜过硬过滑,以减少震动和防止跌倒时摔伤。泥质场地应以胶土铺面,并经常平整、洒水、滚压;水泥、沥青场地应经常清扫表面的尘土,沙石。篮排球架的支柱都应用软物包裹。各类球场,边线外2.5米范围内不应有任何障碍物,如观众席、立柱、树桩等,以免发生伤害事故。一般说,儿童少年不宜使用硬质地面的球场。
(4)游泳池(场)
游泳池一般应依秩设立更衣室、厕所、准备活动室、淋浴室、涉水池等附属设施。游泳馆应有良好的采暖设施,以保持室温略高于水温,一般室温应保持在26~28摄氏度之间。游泳馆还应有完善的通风、照明设备。
游泳池的使用,应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为保持池水清洁,泳者入池前必须淋浴,经涉水池后方能人池,鞋子不得穿入池边;不得将痰等污物注入水中等。为了安全,游泳池应有专门的救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学龄前儿童应在成人带领下方可入池,池内浅水区严禁跳水;池内不得追逐打闹和每次入池人数应有严格限制等。
在选择天然游泳场时,首先要注意水源的卫生情况,沼泽、死水塘一般不宜作为游泳场。河水作为游泳场时,应调查其上游是否有化工厂、污水排水道等污染源。天然泳场的水底以沙土为好,有污泥、洼坑、树根或尖石的水域不宜开辟游泳场。此外,天然游泳场的水不宜太深、太浅和太急,水流速度应低于每秒0.5米。海滨浴场除了应考虑上述因素外,应选择在风浪较小的港湾、无旋涡的地区及躲避易伤害人的水中动物。在初步选定天然泳场后,要对水质进行化验检查,确认无污染后,方可确定场址。
游泳池跳水区的水深,一般不得浅于3米,如设有高台,则水深应达到台高的一半深度,即跳台高10米,水深就应为5米。
(四)与运动环境有关疾病
1. 心绞痛
表现:心绞痛经常表现在腿和腹部的疼痛和抽筋现象。
原因:经常在冷的地方锻炼,喝冷饮料,不做伸展运动和按摩。
预防:注意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室内有空调的健身房锻炼。处理:按摩、喝盐水会使病情好些,还可以休息,让练习者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
2. 冻疮、冻伤
表现:皮肤出现微黄色,对痛觉冷淡。
原因:皮肤长时间处在低温或冷空气下。
处理:急救方法为使用温水,不用按摩,否则会产生更大的创伤,严重者须就医。
3. 低体温症
表现:身体的温度低于正常的体温,危及健康,症状如同中暑,头晕,没胃口。原因:低温下活动、身体健康不好等。
预防;不要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下。
处理:出现低体温症要马上打急救电话。
4. 轻度中暑
特征:轻度中暑的迹象包括虚冷、多汗、脸色苍白、头痛、恶心、精疲力尽等。原因:环境太闷热。
处理:人到阴凉的地方、松开衣服、喝水等。
5. 中暑
表现:人不能正常工作,皮肤热、干、红变化显著,脉搏弱、呼吸浅。
原因:环境太闷热。
处理:①有知觉:适量喝水,宽衣,如呕吐不要给流质食物,打电话送医院等。②失去知觉:打电话呼救,让患者侧躺,观察呼吸,冰块放在腕、踝、腋、颈脉处,不要按摩,情况严重须叫急救电话。
四、健康与住宅
人类健康居住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长期以来,人类不当的城市建设行为使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建筑出现高层化倾向,而过分的人造环境造成土地失水性严重,热岛现象衍生,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功能区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居住条件恶化,环境受到污染。因此让城市朝着人民健康的目标发展是当今社会的责任。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爆发两次石油危机,环境受到破坏,引发了人们对节能和环保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号召人们对环境污染引起高度的重视,指出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牺牲了健康,引发了许多疾病。1981年世界建筑师大会提出了建筑物的不当处置对人的负面影响,会议发表《华沙宣言》号召建筑学进入环境健康学业的时代。1981年《蒙特利尔公约》针对地球保护层—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问题,开展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讨论。1990年后,地球环境快速破坏,地球气候异常。1992年召开的里约热内卢的《里约宣言》提出的21世纪“Agenda21”议题。2000年在荷兰举行的《SB2000》可持续发展大会和健康建筑研讨会,提出了全球共同开创未来地球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舒适居住的时代。
从1987年到现在,世界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各国从最先面临的节省能源出发,逐渐了解了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转而为生态绿化,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住宅定义为“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一)健康住宅最低标准
1. 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
2. 为满足第一点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设装饰材料装修房屋,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放射性的材料,尽可能不使用易散的化学特质有胶合板、整体装饰材料等;
3. 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必须采用具有通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
4. 有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
5. 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27摄氏度之间;
6. 室内的适温度全年保持在40~70摄氏度之间;
7. 室内的CO2浓度要低于1000立方米;
8. 室内的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毫克/平方米2;
9. 噪音级要小于50分贝;
10. 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
11. 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
12. 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3. 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
14. 住宅要便于护理老人和残疾人;
15. 因建筑材料中含有挥发性有机物质,所以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入住,在此期间要进行换气。
健康住宅有别于绿色生态住宅和可持续发展住宅的概念。可持续发展住宅强调的是资源和能源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材料资源的回收复用,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绿色生态住宅贯彻的是“节能、节水和治理污染”的方针,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宏观的、长期的国策。“健康住宅”则围绕人居环境“健康”二字展开,是具体化和实用化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住宅形式。
健康住宅除以上的具体要求之外,我国的健康住宅还强调了“健康环境的保障”这一因素,为的是提供一个健康环境,使居民有健康的保障;提供一种帮助,使居民有健康的促进和追求。主要包括:
(1)社区康体设施:设置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保障户外活动条件;
(2)医疗保健制度:建立健康档案,设置医疗保健设施,实施家政医疗服务;
(3)社区老人设施:注重老人居住条件,建立特种人群服务制度;
(4)推动健康行动:引导健康生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风气,建立健康行为准则。
既然健康住宅强调了以人为本,其建设应将计划的实施与住宅管理中健康行动始终贯穿。在建设健康住宅的同时,积极推动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以增进国民体质为基本目的,开展住宅健康行为和规范社区健身活动,建立健康生活概念,培养和引导国民健康生活意识。
(二)日本的健康住宅研究
日本早在前几年就推行了健康住宅的建设,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包括健康住宅委员会、健康住宅技术研究所、健康住宅对策推进协议会等组织。研究工作组织了公众卫生、设备技术、文教等部门进行有关的研究,其研究目标是探索人类健康与居住环境的种种对应关系。研究把健康分成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类,以它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把居住环境也分为子“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根据种种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消极关系产生的原因和状况,研究了改善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各方面的健康指导。
(三)加拿大的健康住宅研究
加拿大住宅建设明确倡导“健康住宅”理念。健康住宅建设推行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居住者健康方面,即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水质、采光照明、隔声及电磁辐射等因素。
2. 讲究能源效益,包括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用于采暖与制冷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用电及高峰用电需求等。
3. 资源效益。可再生材料的利用、节水器具、建筑物的耐久性及长期性等。
4. 环保责任。包括燃烧的排放、污水及废水的处理、社区的选址与自然资源的利用等。
5. 可支付能力,包括住宅的性能价格比,建设的工业化水准、住宅的适应性的市场性等。
加拿大的住宅建筑技术发展以“健康住宅”理念为原则,发展相应的体系与技术,形成了以木结构、轻钢结构、混凝土板式结构、轻钢与混凝土复合结构为主要建筑体系和与其配套的工业化生产的墙板、布线、门窗等建筑部品及技术体系,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一体化管理的住房现代化生产体系。通过这些规范式的操作来保证居住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