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杨式太极拳概述
第一节 杨式太极拳的源流与特点
一、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概要
杨式太极拳第一代创始人杨禄禅是现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广府镇人。永年,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地处邯郸东北60里,古称曲梁郡,隋末窦建德称帝建都于此,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明清之后,改设广平府,为原直隶南首府的所在地,座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具有“碧水绕城、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雁戏鸟鸣”的迷人美景,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明清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清初著名的学者颜习斋先生曾主讲的漳南书院就在广平府境内,提倡“实习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既讲“文事”也讲“武备”,使水乡古城孕育着特有的文化氛围。
杨禄禅拜河南温县陈家沟名师陈长兴为师,经陈长兴的言传身教和他的勤学苦练,杨禄禅得到真传,从而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清咸丰、同治年间经介绍到了北京,清代王公贝勒学者也很多,杨禄禅被聘为旗营武术教师。因他武艺高強,在屡次交手中击退挑战者,世称“杨无敌”。从此杨式太极拳走出僻壤、保守的乡村,开始在京城站稳脚跟。北京特有的文化环境为太极拳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系统理论的指导和实战的宽阔舞台,杨家父子直接在王府中供职,与政治文化
古城、水城、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永年
由杨禄禅开始,逐渐修订了陈长兴先生所传太极拳,经儿子杨健侯、孙子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型,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此后,杨健侯、杨澄甫父子随当时社会时代的发展,把杨式太极拳向健身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向社会推广适合广大人群的杨式大架太极拳。这套太极拳简化了高难度的动作,变得舒缓大方,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然,使太极拳更广泛受社会各阶层人士认识喜爱,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北伐成功后,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南京,北京市面渐现萧条,随着社会活动中心的南移,杨澄甫受邀南下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杨澄甫先生与弟子们所著的《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论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两套拳架照片及推手照片,几经沧桑,至今仍然是指导杨式太极拳健康发展遵循的准则。
从此,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流传于全国各地。随后由家族成员及弟子们广传香港、台湾乃至全世界各地,使杨式太极拳广为流传,风行四海。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国家体委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它对之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杨式太极拳是当今习练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太极拳流派。短短一百年余来,以其强身健体的突出效能、以柔克刚的技击功用、修身养性的文化内蕴、宏大舒展的气派风范,迅速风行天下,成为当代人自我生命升华的优选锻炼方式。太极拳发展有今天规模,传播到全世界,杨禄禅祖孙三代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没有他们及后人近百年的辛勤耕耘,恐怕今天人们还不知有太极拳。他们的贡献之大,远远超过了太极拳的创造者,事实上可说他们是当今太极拳的真正创造者。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杨式、武式太极拳发源地,经过不断地修缮,正逐渐打造成为集古韵、水脉、太极魂于一体的古城、水城、太极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极之乡。
二、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杨澄甫先生的弟子崔毅士先生总结杨式太极拳特点为:“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浑厚庄重。”
西安赵斌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论述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为:“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
196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在傅钟文先生的著作《杨式太极拳》中,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顾留馨先生对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做了如下归纳,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著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其拳架风格是:“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
习练杨式太极拳可以按照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差异以及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水平。形成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轻沉自然,中正圆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适应面更加广泛。
河北永年杨禄禅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