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运动训练创新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创新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运动训练创新是从运动训练整体效益出发,以竞技需要为导向,以运动技术为主线,以提高竞技能力和取得竞争优势为目标,不断拓展思维,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综合过程。在运动训练创新活动中,教练员的观念创新是核心,体制、组织、管理的创新是教练员观念创新向技术创新延伸的保障,技术创新是创新活动的外显层。影响运动训练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是教练员的观念陈旧、认识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江泽民同志在同政协科技界委员共商大计时提出:“我们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光明日报》1998.3.5)
“体育是朝阳领域中的朝阳领域”,时刻面临很多新问题[李志坚.着力于规律中的规律中的规律的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2003):6]。加强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还包括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艺和生产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等等。需要把握的问题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要在全国体育系统真正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体制和机制[袁伟民.加强创新,深化改革,把体育科技工作全面推向新世纪[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1~4]。
刘鹏局长最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并指出要在继承中创新。
段世杰副局长指出,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挑战极限的过程,就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突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以解放思想、突破创新的精神来认真抓好训练工作。
显然,创新问题受到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创新的步伐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现代竞技体育竞争的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金牌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以系统观、整体观认识影响运动训练观念、管理、技术等方面创新的原因。
依据中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可将创新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层次主要研究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中观层次主要以产业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为主,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创新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从国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我国学者也结合国情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了一些实证性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1994年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对国家创新体系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随之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OECD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表现。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动,研究的重点是整个系统中创新互动和知识流动的效率[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4]。这些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创新系统的构建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创新研究现状
袁伟民(2000)指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是我们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竞技体育方面,我们不少运动项目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一些优势项目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出现滑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训练理论、方法手段、技术战术、器材装备、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缺乏创新,或者把技术创新与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割裂、对立起来”[袁伟民.加强创新,深化改革,把体育科技工作全面推向新世纪[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竞技体育领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观念创新
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的活动成果不仅有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手段,更多的是训练观念、方案、程序等[吴贻刚.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的过程与方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8):9~11]。训练观念是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思想基础。观念的变革是改革的先导[邓运龙.训练观念: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D].2003:1]。有研究者认为,“马家军”之所以能创造如此辉煌的成绩,是因为马俊仁的训练“综合并创造性地应用前人的训练法使自己的运动员达到质的飞跃,集中体现在三个突破:训练量的突破,训练强度的突破,训练后身体恢复过程的突破”。综合运用前人训练法和三个突破,实质上就是对训练理论和训练观念的突破和创新[纪锦和.从世界中长跑的发展看“马家军”训练方法的突破[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7):1~6]。在雅典奥运动会实现皮划艇项目零的突破的水上中心从备战开始就提出“超常规思维,跨越式发展”。超常规思维,跨越式发展,首先是思想上的突破,思想上的创新,从而带动工作中一系列创新与突破。[崔大林.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二)体制创新的探索
在总结雅典奥运会科技备战工作中,史康成指出,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是五条基本经验之一。体育体制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坚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组织科研攻关,加强技术创新是我国雅典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成功的主要经验[史康成.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J].体育科学2004,(24)12:7~11]。我国竞技体育2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举国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程,尤其是近10年来的体育体制改革,举国体制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并逐渐向新型的举国体制过渡。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社会和市场力量,为体育事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鲍明晓认为,所谓的新型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任务和大众体育利益为最高目标,以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为核心,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财政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体育事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48~51]。
也有研究者从体育产业化角度对体育制度创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梁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理论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7~11],刘爱华在《体育文化创新初探》一文中,对体育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三)训练设备器材、方法的创新
训练器材、方法的创新既是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之一,又是先进技术的重要保障。国内学者在总结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辉煌历史时,提到中国在乒乓球打法、技术工具与仪器、训练方法等方面的21项发明和创新,占世界乒乓球创新总数的57%,雄居世界首位[杨树安、张晓蓬.对中国乒乓球队科学训练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0,20(2):30~34]。回首我国的优势项目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女子排球、体操、跳水等项目无不凝聚着训练设备和方法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活力。有研究者指出科技创新对于改进技术与训练方法,增加游进动力和革新装备设施、减少游进阻力两方面原因铸造了悉尼奥运泳坛的辉煌[张爱平等.科学技术对提高悉尼奥运游泳成绩作用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11~13]。
同时,很多项目为解决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不足,组织科研攻关研制了专项训练辅助器材。例如赛艇系列、帆板、摔跤、拳击专项力量训练器。这些新型器材的使用,为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训练手段。
(四)组织形式创新尝试
从2002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以水上、田径和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为试点,对国家队科学训练监控服务体系建设和“训、科、医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经验,促进了“119项目”科学训练水平的提高。北京体育大学以“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为办学方向,努力做好在该校训练的国家队的各项保障工作,承担了多项备战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任务,并派出5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各国家队开展科技服务。北京体育大学与国家皮划艇队联合开设的研究生工作站,为“三结合”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经验[史康成.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J].体育科学2004,(24)12:7~11]。另外,一些国家队,如体操、皮划艇、女子水球等项目,为充分发挥教练组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别从队内组织管理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技、战术创新研究
1994年,马启伟、陈小蓉出版了《竞技体育创新原理》一书,结合创新原理与竞技体育创新实践,阐述了竞技体育创新的分类、竞技体育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战术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基本原理。
司克虎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分析了1991~1996年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司克虎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4):37~44]。另外,也有学者从竞技体操训练科学化探索的角度研究了竞技体操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训练方法与手段、场地设备器材、训练竞赛管理制度等也在创新,反过来,训练手段与方法、场地设备器材、训练竞赛管理制度等创新也加快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吕万刚.试论竞技体操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构成及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86~88]。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技战术创新历来是我国体育领域创新研究的重点。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专项技战术创新原理和历程展开研究,这类研究论文数量居体育创新各领域研究之首。
(六)理论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一个创意的产生可能是偶然的,是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理论是经过逻辑抽象的知识体系,理论的创新必然引导实践的创新。20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从一般训练学的建构,至项群训练理论的逐步完善,专项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如《项群训练理论》的构建使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原有的两个理论层次紧密地联结起来,对于运动项目之间实践互动起到引导作用;竞技能力结构“双子模型”的提出,从辩证思维的高度阐述了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互补关系[运动训练学分会.当代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综述[C].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102~112]。有研究者从系统地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关系,认为构成运动技术持续创新过程的多维支持系统包括5大因素,即训练实践支持、政策及决策导向支持、理论支持、战略支持、创新人员与组织支持等[刘建和、李林.简论运动技术持续创新过程及其多维支持系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45~48]。近年来,我国训练学学者逐步关注日益增多的赛事对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影响,一批有影响的参赛理论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小结:我国竞技体育决策者已经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系统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创新显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其一,近年来,制度创新逐渐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其二,创新研究内容上处于分割、零散的状态,没有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分析各要素在运动训练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三,创新的研究还处于创新原理的移植和技术创新历程的回顾层面,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局限于微观层次上的“就技术论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战术创新的归纳、探索,从系统的角度针对某一项目的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少。
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创新历程,描述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创新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竞技体育创新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我国体育大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实现运动训练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转,是实践“科教兴体”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影响运动训练创新原因分析
运动训练创新是从运动训练整体效益出发,以竞技需要为导向,以运动技术为主线,以提高竞技能力和取得竞争优势为目标,不断拓展思维,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综合过程。社会物质条件和竞技体育大系统的物质、信息环境对运动训练创新主体的观念形成、创新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运动训练创新包括运动训练主体(管理者、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员)的观念创新、运动队队内体制、组织、管理形式的创新以及训练技术(工具、方法、技战术)的创新。
运动训练创新具有层次性和方向性特征。根据不同层次对运动训练创新活动的影响来划分,观念创新为核心层,观念的创新可以推动制度、组织、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制度、组织、管理的创新是观念创新向技术层次创新延伸的保障,同时,制度、组织、管理创新也可以透过技术层次的表面现象,推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活动的外显层,对运动训练影响最为直接,但其作用具有明显局限性,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也比较浅显。
依据运动训练创新系统结构,影响我国训练创新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练员在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
1.观念陈旧、知识存量不足制约训练创新
观念指人的认识和对事物的看法。观念的转变对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起决定作用。如,与很多教练员不同,马俊仁认为万米跑不是耐力性项目,不是比谁跑得距离长和谁能跑的时间长,而是比谁跑得快。在此观念的影响下训练方法、手段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运动水平得到突破。观念创新与认识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又受教练员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影响。一般说来,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源于教育和教练员的再学习。我国教练员绝大部分来自运动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练员接受的教育不系统、不完整,造成教练员知识存量先天不足。而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也是各中心分散进行,培训内容相对单一,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是岗位培训,不存在就业压力,教练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难以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上,导致教练员培训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总体来看,教练员由于知识存量不足,认识水平所限,导致教练员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水平不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运动训练规律,从而制约了运动训练活动的创新。
2.教练员重技术、轻认识的观念限制了其创新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
教练员中存在只要技术好就能带出好成绩的观念,这实质上是教练员重技术、轻认识,重训练、轻学习的体现。表现在:一方面,教练员对训练、竞赛经验进行的总结多停留在现象、形式上,很少涉及本质,进而导致训练经验难以复制、转移和推广。如,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却难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运动员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曾对朱建华的培养经历进行了总结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但由于推广的只是经验而不是训练和制胜规律,导致没有培养出更多的世界级选手。其原因在于总结局限于训练方法层面,但不同运动员对同一训练方法的适应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因此,过多地依赖方法重复而不去研究其本质,即研究运动项目对运动员个体提出的具体要求,难以使训练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因此,简单照搬经验不仅难以提高运动成绩,有时还会导致成绩的倒退。另一方面,对教练员之间的沟通认识不足,信息反馈渠道单一,相互之间不能共享他人的研究成果,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过多,浪费了资金和人力,制约了创新。有些教练员虽然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由于同一项目以及不同项目之间难以充分交流,导致对训练和制胜规律的认识差异较大,难以形成权威性的训练共识,自主创新受到制约,整体竞技水平提高缓慢。如,某项目教练员在参加全国第一届国家队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后认为,孙海平在提高刘翔爆发力训练上以及对跨栏项目的认识上都有独到之处,另外,皮划艇项目对有氧的认识上也对他所执教的项目训练有所启发,但是,如果早些得到这方面的信息肯定会更有帮助。从另一方面讲,我国大范围的组织国家队教练员集中培训还是第一次,而以往一些项目的取得成功经验的传播面和传播速度显然更加不足。规律的本质在于普遍适用性,而加强项目之间、教练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更多的教练员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也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
(二)体制、管理、组织在运动训练创新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1.缺乏相应的运动训练技术信息转化机制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是系统保持动态稳定、提升功能的前提。向竞技体育强国目标攀升的关键在于保持系统内各运动项目间的交流以及运动训练创新系统内部(运动项目)与外界信息交换(其它项目、国际交流)的及时性和充分性。显然依靠教练员个体之间的交流很难胜任这一要求,因此,客观上需要组建以各学科专家为主体的国家层面上的技术专家团,负责各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流,指导和监督各项目的运动训练创新活动。如,可由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直接牵头,组建以运动训练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为主体,时间上有保障的技术专家团,定期或不定期到各训练队调研训练情况,及时搜集各项目训练创新点加以总结推广,并根据不同项目训练创新开展具体情况进行集体会诊。我们虽然也曾为备战奥运专门组织了一些专家,但专家的功能却往往局限于项目的评审或鉴定上,而对具体训练过程中的信息关注不够,也没有担当起不同项目间信息沟通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专家团很难真正有时间到训练一线进行指导和监督,导致专家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各项目也需要在技术创新各环节上组建技术专家组,负责跟踪分析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变化以及技术创新各环节信息的“翻译”和“转录”,保障训练创新的针对性、前瞻性与实效性。各项目技术专家组主要以项目科研人员和业务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教练员组成。目前,我们负责国外对手技术分析和技术创新环节信息“翻译”和“转录”工作的主要以科研人员为主,教练员参与较少,由于对专项技术理解限制,“转录”的实效性受到限制;另外,“转录”信息获得渠道也主要以在国内举行的国际比赛或国际比赛录像以及网络资源为主。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很多项目科研人员很难有机会直接出国观摩比赛或训练,直接获得国外对手信息的机会很少。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间接信息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导致训练创新的针对性、前瞻性难以真正体现出来。
2.缺乏系统的教练员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教练员培训主要以岗位培训为主,而非职业培训。岗位培训主要以在岗定期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选择相对贴近训练实践。但是,由于培训与职业的获得已经毫无关系,教练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另一方面,由于培训内容过于针对训练实践,导致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形式的灵活性较大,培训的系统性不强,一些直接影响人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如方法论、认识论等反而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我国教练员创新的观念转变受阻。教练是一个职业,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专门的教练员职业培训机构,致使培训内容比较片面,而对职业所需要的长期效应影响不足。
(三)技术创新各环节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
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各环节层层递进,其中技术引进是技术创新的初级环节,消化吸收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过渡环节,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高级环节,也是技术创新链条的终端环节。运动训练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其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引进技术和外籍教练员时,只关注教练员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而对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和方法关注不够。忽略了与引进技术深层次、隐性知识的交流,缺乏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从而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导致运动项目的技术发展水平始终处于跟随状态。如,有些项目在不同时期引进了一些国际知名教练员,由于每个教练员具有不同的技战术风格,训练中队员的技战术也随着引进教练员的更替而变化,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战术风格特点,导致比赛成绩始终停滞不前。另外,有些项目在引进教练员或技术时,与自身技术发展情况结合不够。如,某省水球队快速灵活战术风格体系保持多年,以技术全面、游动体能好著称。但引进的外籍教练却倡导“快乐水球”,训练上对于体能的要求降低,导致全队整体实力停滞不前,而在第十届全运会的半决赛中,战术选择上放弃了擅长的游动进攻体系,坚持对方擅长的中锋进攻体系,结果历史上第一次负于对手,比赛成绩也滑落到低谷。
其二,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决定因素,我国一些优秀项目持续保持领先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自主创新。一些运动项目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缺乏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即加强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研究和原理性知识的探索。训练、科研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运动项目的训练和制胜规律,任何一种具体科研、训练方法的应用离开了运动项目训练、制胜规律无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实中一些训练、科研往往拘泥于具体方法的应用或一些数据的测试,而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内部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自主创新受到约束。有些项目之所以长期不能突破的原因也在于只强调个体特点或片面特征,忽略了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本质特征。如,一些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过于强调“小、快、灵、变”的指导思想,而忽略了这类项目制胜的主导因素——对抗,从而导致在国际比赛中强对抗的情况下,运动员难以适应,躲避对抗,技术变形,更谈不上赢得比赛。而刘翔的成功背后有许多因素,但其中的关键在于抓住了节奏——快速、稳定的跨栏节奏这一本质特征,从而为训练和比赛提供了正确导向。
三、提升运动训练创新能力的对策分析
运动训练创新系统良性运转和功能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
(一)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
针对我国运动训练整体功能提升的问题,政府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继续加大硬件上对竞技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重视和提高硬件投入的使用效率;软件上,探索科技与训练融合的机制,研究管理者、教练员、科技人员在运动训练创新中的互动关系。
其二,尽快启动运动训练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与实践的研究,促进运动训练创新系统功能的整体跃迁。
其三,着重研究如何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认识水平;制订相应的创新激励措施,激励科研人员、项目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
其四,研究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链接机制,重新审视外籍教练员的引进、先进运动技术的模仿和再创新,以及高科技的引进和再造等问题。
(二)提升教练员的认识水平
其一,加强对优秀教练员的追踪研究,采取一切手段,如给优秀教练员配科研助手等措施,促使训练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并用于训练实践活动。
其二,建立不同项目教练员之间的沟通制度和交流平台,如通过成立教练员俱乐部等形式,促进教练员之间知识充分流动。
其三,完善运动队教练组成员的沟通机制,促进成员间的知识流动。科研人员深入训练实践一线,客观上改变了教练组的知识结构,充实了教练组的知识存量,但实现教练组功能最大化的关键在于教练组成员间的沟通协作,组成相互信任的团队。这需要具有较高认识水平的团队领导者和完善的沟通机制作保障。
其四,成立专门的教练员学院,改变松散的培训机制,加强对教练员执教能力的研究,并反馈于教练员的培训内容设置。
(三)重视构建技术引进的环境
引进技术或外籍教练员的本土化有一个过程。而转变观念,消除国内教练员的排外心理,促进外籍教练员文化上的“本土化”,构建内外信息互动的平台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否则,容易由于抵触而造成知识信息的衰减、浪费,外籍教练员的决策得不到执行或执行路径受阻。
训练观念的转变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引进外籍教练的同时,加强训练基础性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的归纳分析,不断扩充教练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教练员的认识水平,是实现对引进技术信息的“意译”,而不是“直译”的关键所在。
(四)针对项目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创新路径
除上述共性的创新路径以外,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发展水平有侧重的选择创新路径,是提高运动训练资源利用效率的客观要求。
1.优势项目以构建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组织结构,加强自主创新为主
优势项目已经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但客观上也导致自主创新空间缩小,主观上存在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降低。因此,对于优势项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其一,加强教练员后备队伍的培养,提高教练员理论水平和知识存量。教练员是项目保持持续优势的关键,而影响教练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动员退役后没有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就直接担任教练工作,也是经验训练为主,难以创新的重要致因。因此,应当加大教练员培训和教育力度,保持知识激活状态和持续创新。
其二,加强对规则变化的研究。北京奥运周期一个鲜明征兆就是出于金牌分布和吸引观众等需求,修订比赛规则的运动项目较多。这无疑会对我国优势项目产生较大冲击。因此,要继续保持优势,必须加强对规则变化的研究,提前应变,尽早适应,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
其三,密切关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其他国家的技术发展动向,加强主要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工作。一些优势项目在重大比赛前出于对竞技信息的保密,疏于交流,忽视了对主要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导致在比赛中措不及防,失去优势的现象值得重视。
2.潜优势项目以引进训练创新主体(外籍教练员)、变革教练组知识结构为主
潜优势项目具备了较高的竞技实力,具有冲击奖牌或金牌的希望,创新的外部动力和内部需求普遍很高,但要实现短期内赶超,还应当加强针对性研究。
其一,针对性地引进外籍教练员,加强技术细节研究。根据我国运动队(员)的竞技能力特点和参赛目标,针对性地选择外籍教练员,同时通过项目技术专家组对引进技术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引进技术的每一个细节,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其二,加强国内教练员的培训,充分激活自身积累起来的内部知识,为消化技术知识作铺垫,促进自主创新。
3.落后项目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研究项目规律为主
导致运动项目落后或停滞不前的原因很多,但关键的因素在于对训练和制胜规律的认识不清。因此,落后项目更应当加强基础性研究,寻找突破性创新的路径。
其一,与科研院校积极合作或成立专家组,加强项目制胜规律研究,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提高训练效益。
其二,加强项群之间的信息交流,转变训练观念,如,我国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和蹦床项目的最初的发展都是移植自由体操的训练理念,进而不断深化研究并逐步认识本项目的制胜规律,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
结束语
运动训练创新是以训练实践为支点,关联因素创新的整体。教练员训练观念的创新是核心,影响教练员观念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而改变教练员知识结构、提高教练员认识水平的关键在于对教练员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政府除针对性地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外,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完善信息流动机制也是促进大学、科研机构等与运动项目之间以及运动队内部信息交流的制度保障。对运动项目训练和制胜规律的把握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根据不同项目的发展水平选择相应的创新路径更有利于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执笔人:刘钦龙 刘大庆)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谢新洲主编.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袁勇志.创新行为与创新障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赵黎明、冷晓明著.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6.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8.袁伟民.加强创新,深化改革,把体育科技工作全面推向新世纪[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1~4
9.吴贻刚.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的过程与方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8):9~11
10.邓运龙.训练观念: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D].2003:1
11.纪锦和.从世界中长跑的发展看“马家军”训练方法的突破[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7):1~6
12.崔大林.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13.史康成.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J].体育科学2004,(24)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