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坚持与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

摘要: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跻身于世界强国构建起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为一种体制创新,举国体制具有利用并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实践证明,举国体制并非计划经济的专利,它是计划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举国体制具有后发优势,并能通过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最大效率。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理性选择,这一选择必将使竞技体育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友好发展,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5年11月16日,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体育战舰的方向、路线、速度、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对奥运战略、举国体制等我国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会议明确而坚定地提出:坚持举国体制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曹.《中国体育报》,2005年11月17日];面对必须出色完成2008年奥运会的特殊历史任务,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体育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做出的更大贡献,必须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把“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明确写在《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

在我们积极备战2008年奥运会,全面落实奥运会的各项任务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决策进一步得以确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也再次对举国体制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适应,是我们实现奥运战略的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增光”。段世杰副局长在这次大会上也提纲挈领地把举国体制概括为“举国意志”、“举国智慧”、“举国资源”,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集思广益、集中智慧,服务总体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

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特定时期,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需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以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的目标一致、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一、举国体制的重大贡献

(一)创建了一种新型的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竞技体育脱离了国际“轨道”,直至80年代以后,中国重返国际体育舞台并开始了探索竞技体育发展之路[郝勤等.“举国体制”与中国体育改革对策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而此时,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体育的基本体制(带有前苏联的痕迹),但竞技体育走出一条非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却是在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与前苏联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中探索出来的。

世界的发展是系统不断组合创新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一些不同的要素或者部分通过不同结构的“搭配组合”的过程。举国体制的形成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借鉴了前苏联的某些经验,但更多是靠我们自己将适合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要素搭配组合的创新过程。举国体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大支柱构成的刚性的体制结构。此刚性体制结构由八个要素组成:1.国家、省(区、直辖市)、市(地),县的政府设立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体育业务的部门,并自上而下地建立业务管理指导关系;2.政府部门决定并推动发展战略;3.国家、省(区、直辖市)设置专业运动队;4.市(地),县两级业余体校配套形成“一条龙”的人才训练选拔模式;5.政府拨给财政经费;6.运动员、教练员的进入输出由行政部门实施;7.全国综合运动会的赛制;8.“为国争光”与“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思想政治纲领。

八个要素形成了一个三角型的体制结构,一是以各级政府下属体育行政部门为架构的垂直型管理体制;二是以国家与省级两级专业运动队为中心,以市、县两级业余体校为基础的“一条龙”训练体制;三是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赛体制。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三足鼎立,构成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三大支柱和内在结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体制结构已趋于刚性化,三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郝勤等.“举国体制”与中国体育改革对策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举国体制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彰显了单向和集中化管理的优点,它与其他体制,例如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一样都有实践的基础和深刻的社会背景,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抓住了竞技体育控制管理的核心,遵循了竞技体育管理的规律。作为一种新型的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跻身于世界强国构建起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短时高效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举国体制的支撑与保障下,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尚处于整体不发达水平的国度,竞技体育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实现了跻身奥运三强的跨越,令世界瞩目。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所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坚持了举国体制。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适应而逐步形成的。实行举国体制,就是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上下形成合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争光。这一成功经验,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体育强国的积极探索,法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表示要借鉴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并在一些环节上已经开始效法。举国体制是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的法宝,已在辉煌的运动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底,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901个,创、超世界纪录1140次。其中,在“十五”期间,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493个,创、超世界纪录98次;在第27、28届奥运会上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特别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共获得了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金牌榜排名第二,取得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优越性,体育健儿爱国拼搏的体育精神极大的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使中国体育成为世界瞩目的力量,这些都得益于举国体制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催生了中华体育精神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人类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征服同类、挑战自然、表达人类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运动,体育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是整个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人类追求进步、爱好和平、努力向上、永不停歇、永不言败的积极进取精神。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保障下,我国体育在较短的时间跻身于世界前列,由此催生了活力四射的中华体育精神。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拼搏自强”、“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和表现。中华体育精神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助于构建开放的现代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体育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对促进全国人民团结和凝聚在党中央的周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第28届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所强调指出的:“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良好体育道德,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鏖战雅典 为国争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1]在中国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一心,奋力追赶世界强国的进程中,中华体育精神无疑起着先锋和号角的作用。

二、“举国体制”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

(一)具有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行政支持的优势

行政资源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支配、调动各类资源的权力与能力。“举国体制”的优势之一,就是有效地利用政府巨大的行政资源,统一领导、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管理,整合全国发展竞技体育的资源。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体育总局,以及省、市、县级地方政府下属的各级体育局,这样一个自上而下链状的体育行政系统,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体育事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包括国家与省一级的高水平专业队和市级与县级业余体校的“一条龙”训练体制,实现了举国之力迅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战略目标。同时,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则有效地调动整合了地方体育资源,刺激和调动了各省、市、自治区利用各级政府行政资源和地方财政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二)具有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资金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后发内生型”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要使竞技体育水平迅速得到提高,达到和保持国际一流水平,必须依靠和借助国家的财政资源,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的形式来解决发展体育运动所必需的资金,即使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依靠市场运作和民间筹款的机制来解决体育发展的全部资金问题。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进入国家与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服从国家财政管理,这样就使中国的体育事业能够在经济总体不发达背景下,获得必要的财政和资金保障,并在体育资金的运用上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通过“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使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于主要的体育目标,为“奥运战略”服务,实现重点突破,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三)具有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为体育事业发展获得必要政策支持的优势

从广义上看,政策是一定时期和背景下,国家、政府或政党的政治策略与行动原则。从狭义来说,政策是一定时期内以政府的决议、通知、文件、规定等形式正式下达的工作准则与规范。我国的体育事业要在国家整体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背景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举国体制”通过从中央到各级体育行政系统来争取国家政策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使体育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享受国家的人事、工资、医疗及福利等各种政策的关怀和帮助,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来解决体育工作,尤其是竞技体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

(四)具有利用国家的新闻舆论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良好舆论环境的优势

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举国体制”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党和政府手中掌握的新闻媒体、舆论工具及宣传手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宣传党的体育方针与政策,动员全国人民和各种社会力量都来支持体育事业,为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造势,为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具有整合体育社会资源为国家的总体利益与目标服务的优势

中国体育事业要迅速发展,只靠中央政府不行,还需要将全国各地的体育资源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其整合到国家总体目标和方向上来。“举国体制”通过由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有效集结在行政管理组织周围,既实现了政府组织管理体育的主导和实效性,又实现了体育管理系统的广泛性、群众性,形成国家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发展竞技体育的新型模式。

(六)具有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资源激励教练员运动员“为国争光”意识与拼搏精神的优势

我国的“举国体制”能有效地保证和坚持党对体育的领导,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强大动力支撑和保障。在“举国体制”下,各级体育机构的党、团组织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体育工作得以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与优势,通过经常性地对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与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平时刻苦训练、赛场上顽强拼搏的动力[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5(3)]。

三、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的理论依据

(一)举国体制并非计划经济的专利

计划与市场都是以所有制结构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计划机制对解决宏观经济运行有效而且有力,但对于调节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往往失灵;市场机制则正好相反,它对调节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比较迅速和有效,但对于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则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和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走的一条特殊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实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同时针对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运用计划手段即政府宏观调控加以调节和弥补。

新中国要想在短时间改变竞技体育落后的状态,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仅靠社会资源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和难以维持的。因此,通过政府的行政计划手段的优势,以国家资源作为保障,以后发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形成以体育总局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和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实现竞技体育的追赶型和跨越式的发展。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指导下,我国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竞技体育领域积极探索,以足球职业化改革为先导,使一些有条件的竞技运动项目率先进入市场,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国家拨款的模式,为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踏出了一条新路[杨桦.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2004年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大会专题报告]。

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尽可能调动社会资源,形成一种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的管理体系,我国竞技体育实施举国体制的要义和本质即在此。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轨迹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举国体制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迅速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起跳和腾飞,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则果敢地引入了市场机制,启动了职业化、社会化改革,正是市场机制的引入给举国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内涵,“保留了原有举国体制的长处,吸收市场体制的优势,实现‘双取爷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爷”[杨桦.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2004年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大会专题报告发言]。而我国竞技体育正是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才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中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优异成绩就是最好的见证。特别是雅典奥运会,有多家国内外媒体评论“中国实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跃进爷,金牌数在八年内翻了番”。[袁伟民.共享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袁伟民在第28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报告会上的讲话)]因此,举国体制只是整合优化资源的一种手段,它与社会经济制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的经济制度只是对举国体制运行机制的畅通性和运行力度有所影响,而并非是仅限于某种经济制度的产物,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可以形成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

(二)举国体制既是计划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

举国体制是把“举国”这种动员方式以组织和制度的形式稳固,使合法化和制度化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从它形成的动力机制来看,往往伴随着以下一些社会背景:一是战争。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或面临战争威胁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主权或民族的生存受到挑战,代表国家的政府必然要实行“国家总动员”,举全国之力来应对这种危机;二是重大灾难。灾难压顶,无论是人还是地域都是难以抗拒的,此时也需要政府出面来对抗突发的灾难事件,如我国1998年的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SARS、2005年应对禽流感;2001年美国应急“9、11”事件、2005年动员全国力量重振台风后的新奥尔良等。三是重大发展。当政府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做出某些重大战略选择时,由于认知资源和其他必需的资源不足,为不错过发展机遇,也会对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动员和非市场化的配置,运用“举国体制”手段造势和推进。美国近几年提出的国家信息技术保护计划、空间站计划等,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发射和竞技体育等均属举国体制之例。由此可见,举国体制,从一般意义讲,是在特定时期和资源约束双重背景下,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需要,或为了应对某种突发事件,运用的较大规模的调配资源的组织方式和运行体系,其本质特点是国家利益目标至上性。只要存在某种迫切的需要,只要满足这种需要的资源依然有限,只要国家行政机构网络完整且有效,任何体制的国家都有实行“举国体制”的可能和能力。可以说,举国体制既是计划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下实现国家最高目标和利益的手段,所不同的是,它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强调集体利益的文化背景中可能被“显性化”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突出个人利益的文化背景中,则会隐蔽化存在,并在应急状态下被激活或采用。

在体育领域,集中国家资源发展竞技体育,不仅仅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还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澳大利亚于1981年成立了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直属其国家体委,作为其执行机构,是澳最高层次的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也是优秀运动员培养的管理机构。由此,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支持体育运动,而且直接参与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他山之石.韩国、澳大利亚体育政策考察报告.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0年第7期],从而使其在竞技体育上出现转机。亚特兰大奥运会,澳大利亚的奖牌总数居世界第五,悉尼奥运会上加上地利、人和的优势,澳大利亚名次上升为第四位;在备战2004年奥运会过程中,西方许多国家包括奥运第一集团军备战均采用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协同作战的战略。美国在继续实施“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运动员就业计划”的同时,加大了备战奥运会的经费投入,向重点项目投入1.6亿美元,并成立了专家小组,专门研究重点项目的对手,为奥运提供咨询服务;俄罗斯总统专门发布总统令,亲自选调体委主任,要求俄体委、俄奥委会、各单项协会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德国政府在继续实施“体育资助”计划的基础上,加大了经费投入,并将田径、游泳、赛艇、击剑、射击、摔跤、乒乓球列为重点项目,在科研、经费等方面重点保障;法国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发展体育运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作用将原国家青年与体育部正式更名为“国家体育部”[袁伟民同志在备战2004年奥运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编之一.http://www.sport.gov.cn/],强化政府的管理和协调职能;日本决定建立国家集训中心,实现金牌倍增的计划[李志坚.不断深化对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再认识(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韩国也在学习我国,集中起来发挥奥运会的导向作用[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为了实现国家体育的最高利益,这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运用举国体制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是较之我国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因此其效力远远不够,这除了受多元经济的限制,更主要是受所有制的限制。

(三)举国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和地区与后进国家和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家没有,后发国家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后发优势在体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运动技术的后发优势。体育落后国家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模仿后者的先进运动技术,从而比创新更节约时间,使运动技术水平在短期得以迅速提高。二是运动人力的后发优势。它主要体现在运动人力成本低。体育落后国家有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体育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本低的特点,在世界体坛上具有一种比较优势。全球化、信息化使体育落后国家全方位学习先进国家的体育运动技术与管理更为容易和便利,从而加快体育落后国家运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提高的步伐,缩短了其培养进程。三是体制的后发优势。体育落后国家在发展体育的过程中可以对体育先进国家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借鉴和改造,选择和形成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可节约制度创建成本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加快体育落后国家,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四是体育资本的后发优势。体育落后国家的体育资本较稀缺,体育先进国家资本较充足,前者体育资本效益较后者高,体育资本将从后者流向前者。

后发优势是体育落后国家赶超体育先进国家的基础条件,要使后发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后发国家还必须制造一个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与世界上大多数体育落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短短的20年里,跃居为奥运强国,就是得益于我国举国体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后发优势,在系统的学习中实施追赶战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全国体育界的聪明才智,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在政府主导下,比较好的利用了全国体育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现国家的最高目标奋斗。”[段世杰在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战略抉择-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364页,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1年7月编]

(四)举国体制能通过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最大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举国体制的效力得以发挥做出保障。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等优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求是》杂志课题组.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由此为举国体制奠定了制度基础,也给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能够较为完美地有机结合提供了依据,使在竞技体育上能够实现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整合行政资源、政策资源、新闻舆论资源、政治资源有了可能,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作用,又不排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并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来引导、鼓励和调控社会、市场办体育,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三者之间的协调运行。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确立体育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我们党历来重视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都将体育提升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的政治高度来把握,充分确立了体育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使竞技体育走上高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实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物质文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同物质文明一样,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程度,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形象问题,涉及一种社会制度的形象问题。重视国家民族的形象,重视社会制度的形象的需要,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社会事业建设中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使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有了充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实行举国体制的思想基础。“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华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培育和凝结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在事关民族尊严、国家荣誉时,能坚决捍卫,在所不惜。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奠定了实行举国体制的思想基础。在爱国主义感召下,各省(市、区)能够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利益;广大运动员、教练员捐弃个人得失,服从国家需要,“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越的社会制度相互支撑,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独有的优势。

四、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现阶段,依靠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是一种历史性的正确的选择,坚定不移坚持举国体制的同时,不断完善举国体制,使举国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就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任务、新的客观实际,扬长避短,吐故纳新,努力创造举国体制内部运行的顺畅性和外部生存环境的和谐性的良好环境,实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显著提升”[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211页]。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就是要不断丰富和拓展举国体制的内涵,不断在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上创新,不断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吻合的方面,使举国体制成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的竞技体育体制。我们认为,当前,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重视市场经济对体育的调节作用

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举国体制的本质特征。发挥市场经济对体育的调节,并非是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更加规范和协调政府的作为。原有的体制基本上是排斥和限制市场的作用,完善举国体制就是要主动探索市场和融合市场的作用,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市场引入的问题。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来引导和规范市场的行为,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和互补。

(二)进一步处理好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依托社会组织对体育实施管理

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系统由体育行政部门组成的决策调节系统、各体育协会构成的合作协调系统和以俱乐部为主体的操作系统构成。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性质是社会组织(大多数协会属社团法人)。但是,举国体制中,协会和俱乐部的属性比较模糊,存在“一个实体,三块牌子”,体育协会大多被“同构”在政府组织中,政府与体育协会的职能还未完全分离,组织管理的错位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进一步落实“管、办分离”,完善项目管理中心运作方式,理顺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理清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职责是完善举国体制的重要一步。

(三)进一步处理好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的关系,形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坚实社会基础

举国体制是用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在系统内配置、整合资源的制度安排,“一盘棋”、“一条龙”、“一贯制”都是对系统内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的总结。但是,“完善举国体制不能仅考虑系统内存量的调整和优化,还需考虑系统外增量的引入和匹配”[李元伟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39卷)第8期]。显然,要在第29届奥运会上完成全面参与和力争优异成绩的双重任务,仅在体育系统内部挖掘潜力难度很大,必须坚持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调动其它行业,尤其是企业和教育部门办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积极性,走职业运动项目企业化和公益运动项目院校化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举国体制必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于学田.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强化奥运发展战略.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6期]。

(四)进一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快整合竞技体育资源的步伐

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举国体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领域内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为原国家体委运用行政命令和竞赛杠杆对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指挥、协调与整合。改革开放之后,体育管理体制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主要的变化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出现了28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对地方体育局的业务指导职能主要通过项目管理中心来行使;二是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在体育系统之外出现了企业办商业体育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格局。原有体制内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系统内和系统外都面临新的挑战。完善举国体制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必须妥善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包括:在系统内规范项目管理中心与地方体育局的关系;在系统外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相关部委的协作,加强对系统外营利性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指导和监管,拓展整合体育系统外的资源空间,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国家体育总局应更好的在公正、公开、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地方体育局和非体育系统的单位和个人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

(五)进一步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加快体育事业两翼的协调发展

群众体育关系民族体质与健康、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非均衡发展现象客观存在,尤其是二者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实现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要在坚持国家财政拨款的前提下,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体育事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事业的投入发展,进一步解决群众体育锻炼场地设备缺乏、组织缺位等问题,推进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进程,满足多元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为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进一步处理好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关系,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竞赛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指挥棒”,是调整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杠杆”,它关系到项目布局、后备人才培养和训练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等诸多方面。“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唤醒了全社会的主体意识与利益意识。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目标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我国中央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事业单位及体育社团之间,运动员、教练员与集体和国家的矛盾日益显性化,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向心力、凝聚力下降,制约了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其中最突出的是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矛盾,一些省区围绕‘省运战略爷、’全运战略爷在运动项目设置上‘大而全爷、’小而全爷,出现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运动员、教练员与后备人才私下交易流动、无序流动以及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的弄虚作假借鸡下蛋等愈演愈烈。给国家队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选拔、项目布局等方面造成极大的冲击”[杨桦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5期]。因此,竞赛体制改革必须以全运会改革为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它赛制做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调整和理顺与奥运会和其他利益的关系,实现竞技体育的长久稳定发展。

(执笔人:杨桦 黄亚玲)

五、参考文献

1.杨桦.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2004年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大会专题报告发言

2.李元伟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39卷),第8期

3.杨桦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5期

4.于学田.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强化奥运发展战略,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6期

5.于善旭.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2期

6.刘青.论“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体制和制度的创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