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数字出版物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数字出版物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如按照载体类型,数字出版物可分为磁盘出版物(软磁盘、硬盘)、光盘出版物(只读光盘、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 Card))、网络出版物(互联网、无线网和卫星网出版物)等;按照媒体信息类型,数字出版物可以分为文本型、图像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按照内容类型,数字出版物可以分为大众类、教育类和专业类数字出版物,等等。对于数字出版物来说,由于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尚无法预知其演进的最终形式到底会是什么,因此这里并不打算根据严格的科学分类标准来划分数字出版物类型并分别加以考察,而将检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流布较为广泛且具有一定产业意义的各种数字出版类型和数字出版物形态。

2.2.1 数字书、报、刊手机书、报、刊也属于数字书、报、刊的范畴,相关内容本书在“2.2.2手机出版物”部分展开论述。

在模仿中演进,实现升级换代,直至完成“质”的飞跃……这是人类社会及其产物发展的基本路线之一。因此,早期的数字出版物或是传统出版物的直接数字化,或是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承袭传统出版物,主要是具有书、报、刊的诸多特点的数字出版物。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研究报告》根据电子书呈现形式的不同及其与传统出版的关系,将电子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电子书1.0,即传统印刷图书对应的电子版,通常是先有纸质书再出电子书,或同时推出;电子书2.0,指从生产到发布都只有数字化形态的电子读物,不一定源于传统纸质书,通常只有数字版或先出数字版;电子书3.0,指除了文字、图、表等平面静态阅读要素以外,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实时变化模块(如嵌入的网页等)、交互模块等要素的多媒体读物。尽管这里讲的是电子书,其实数字报刊发展轨迹和态势也颇为相似。

1.电子书(e-Book)

所谓电子书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储于硬盘、光盘、软盘、网络、闪存(Flash Memory)及其他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图书,常见存储格式有hlp、chm、pdf、exe、ePub等。自20世纪70年代迈克尔· 哈特开创“谷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以来,电子书出版实践和相关研究都有了长足发展。

回顾电子书的发展,可以看到从封装型、网络型向增强型(也称为“电子书应用”或“电子书3.0”)迁移的轨迹。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软磁盘和光盘为载体的电子书占据主流地位。创始于1992年的莫比斯国际多媒体光盘大奖赛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该类型电子书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20世纪的最后几年,电子书与“火箭书”等新名词联系在一起,提起电子书,人们想到的是外观像书一样的手持式阅读器。时至今日,电子书的主流已转化为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卫星网络免费或付费传送,读者利用计算机、阅读器、PDA及手机等多种开放式阅读终端阅读的数字出版物。电子书内容也不再只是纸质图书的简单数字化。2011年随大量平板电脑集中推出而兴起的增强型电子书既包括动画和音、视频等富媒体特色,也增加了与读者交互的功能。目前,电子书应用已经成为平板电脑最重要的应用软件类型之一,并延续着其在苹果商店和安卓(Android)等其他应用商店的发展势头。

美国和中国是当今两个非常有特色的电子书市场。美国电子书市场真正启动是在2007年年底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上市之后,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电子书市场。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AP)和书业研究集团(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BISG)的统计报告:2011年美国电子书销售额是2010年的2倍多,在整个图书市场中的份额从2010年的6%增加到15%美国2011年图书销售总额为272亿美元。参见:E-books sales soar in 2011[OL]. http://www.evri.com/news/ap/ tPvwE5mAy_3GKMjvBmFzdkNq02x-IA[2012-08-10].。中国的电子书市场是依靠图书馆等机构用户起步的。2009年,电子书读者总数首次破亿,达到1.01亿人。截至2010年年底,电子书总量为115万种,同比增长15.65%;电子书年交易册数为5770万册(未包含手机付费阅读和连载部分),同比增长6.93%;电子书市场产值为8.69亿元,同比增长202.87%(见表2-1)。这一年,受3G发牌,智能手机普及,手机屏幕变大、性能增强、价格降低,手机收费市场成熟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手机阅读的市场份额首次并且远远地超过了数字图书馆。随着电子图书馆市场日趋饱和,个人付费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增长动力也将逐步由大众阅读市场所取代。因此,未来在发展个人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如何打造具有畅销实力的优秀电子书并提振电子书的销售能力,将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表2-1 2006—2010年中国主要电子书品种销售收入参见:2011年4月,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5次联合发布的《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单位:万元)

在我国电子书产业向大众消费市场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电子书市场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各方力量都积极介入这一新兴领域,并且不固守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见表2-2)。其中连接内容与读者资源的平台商发挥了重要作用,盛大与番薯网则是近几年国内涌现的有影响力的电子书平台运营商。盛大文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在网络文学领域进行战略布局,目前旗下拥有7家知名的网络文学网站,占网络原创文学90%以上的市场份额http://www.sd-wx.com.cn/introduce.html.。它还于2010年8月正式进军阅读器市场,推出电子书阅读器Bambook,力图构建贯穿内容、渠道与终端的电子书产业链。但是,尽管盛大文学开辟了网络原创文学这一领域,但在主流出版物的数字化开发上仍然存在市场空白。基于此,方正在2009年7月成立了数字图书门户网站番薯网,并于2010年3月推出面向数字图书领域的云阅读平台,试图从出版社最为关切的版权保护问题入手,建立起集版权保护DRM技术、电子书与移动阅读格式技术、电子书定价标准、销售数据监测等于一身的运行机制,提高出版社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目前,已有包括中信出版社等在内的500多家出版社入驻番薯网,共计提供40万部电子图书姜蓉.番薯网将电子书反盗版进行到底[OL].中国经营报. http://tech.sina.com.cn/i/2010-05-02/15124138925.shtml.。此外,以汉王为代表的终端制造商则在推出更多功能强大的阅读器的同时,积极谋求与内容商的深层次合作,甚至提出照顾内容商利益的“二八”分成方案,以实现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战略目标。2006年以后,传统出版社对内容版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除了谨慎地与技术提供商签订合作协议外,也加快了自主布局数字出版蓝图的步伐,一些大型出版集团甚至积极切入设备制造领域。2010年3月31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发布了辞海阅读器,其中整合了世纪集团旗下17家出版机构、44种期刊、5种报纸的数字出版物http://news.163.com/10/0401/15/636N6VRC000146BB.html.。除此之外,中国出版集团出品了大佳阅读器。

表2-2 国内电子书主导模式

可以预期,随着电子书实践的日益推进,图书这一“最有文化的媒介”的数字化问题必将引起持续的关注与研究Miha Kovacˇ. Never Mind the Web, Here Comes the Book. Oxford[M]. Chandos publishing, 2008: 17.

2.数字期刊

广义地讲,数字期刊可以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出版、传播和发行的杂志、快报、通信、讨论组(Discussion List)等。2011年,我国互联网期刊收入达到9.34亿元参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OL]. http://politics.gmw.cn/ 2012-07/20/ content_4593951.htm.。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有两类数字期刊颇成规模,不过发展态势略有不同。其中数字学术期刊是最早解决盈利模式问题的数字出版物,也是目前发展得最好的数字期刊门类;大众类期刊的数字化道路虽已开启,但是发展过程中波折不断。

(1)数字学术期刊。国际上许多主要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和学会、协会等机构都通过数据库方式提供数字化全文期刊的集成服务。出版商如爱思唯尔的SciVerse 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录2500多种同行评议电子期刊11453914篇论文的全文数据ScienceDirect[OL]. 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ELSEVIER/http/vvv9rbhdmbdchqdbs9bnl/.;斯普林格通过SpringerLink系统提供2769种数字学术期刊的4337287篇论文SpringerLink [OL]. 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SPRINGERLINK/http/vvv9roqhmfdqkhmj9bnl/[2012-08-11].;威利-布莱克威尔的威利在线图书馆(Wiley Online Library)提供1500多种数字化同行评议期刊Wiley Online Library: About us[OL]. 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WILEY/http/nk- ants9vhkdx9bnl/ WileyCDA/Section/id-406089.html[2012-08-11].,等等。学会和协会机构如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通过网络门户Xphone向读者提供该机构出版的151种期刊,总文献量达到3230543条总文献量中还包含900个会议的文献、3400余个IEEE技术标准、400余种电子书、200多门课程和其他学术出版物。参见:IEEE Xplore[OL].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ore/guesthome.jsp[2012-08-11].;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也通过自己的出版机构提供30余种数字期刊和1000余种电子书Products and Pricing[OL]. 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RSC/http/vvv9qrb9nqf/Publishing/librarians/ourproducts.asp[2012-08-11].。还有一些大型期刊则单独建立自己的网站以方便读者上网浏览和检索,如《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

国内随着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于1996年1月问世,学术类电子期刊也逐渐进入系统化、规范化和实用化发展阶段。同年,科技部启动国家“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科技期刊网络服务系统,实行科技期刊集中上网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万方数据、清华同方和重庆维普等信息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科技期刊网络出版格局,其数据库产品收录七八千种杂志不等,通过光盘、网站和镜像站点等方式提供给图书馆和学术机构的用户使用,在学术阅读领域有逐渐取代印刷本期刊的趋势曾建勋,等. 科技期刊网络化合作模式及其发展态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其中,万方收录自1998年以来国内出版的各类期刊70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2800余种,论文总量近2000万篇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WF/http/f9v-me-mfc-s-9bnl9bm/ResourceDescription/Periodical.aspx[2012-08-11].;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截至2010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804种数字出版物超市—检索首页[OL]. 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CNKI32/http/dota9bmjh9mds/grid2008/index/zkcald.htm.;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中文期刊8000多种维普资讯[OL]. http://iras.lib.whu.edu.cn:8080/rewriter/VIP/http/uho9gackha9bm/main.htm.。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这些机构是数字学术期刊出版商,毋宁称其为数字学术期刊集成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数字学术期刊出版的格局上存在明显差异。国际大型跨国科技出版集团差不多均已完成数字化转型工作,并在数字学术期刊出版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他平台商、集成商则担当极其重要的补充和服务的角色。在我国,技术背景的内容集成公司一直在数字学术期刊出版产业链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传统科技出版尤其是期刊出版十分分散,出版机构经济、技术力量薄弱,而且版权经营意识也不到位。当然对于我国科研用户来说,短期内有收录全面的统一学术期刊平台可用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此外,近年来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学术机构和科研团体等也已经或者正在酝酿建设自己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等厉衍飞,刘培一.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的分析和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5).

数字学术期刊领域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放存取期刊风靡全球,成为学术出版领域的亮点。目前,仅《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收录的全球开放存取期刊已达8015种,其中中国大陆地区32种,期刊数量居第42位http://www.doaj.org/doaj?func=byCountry&uiLanguage=en.。但是,我国迄今还没有像英美国家那样鼓励开放存取的政策出台,学术团体、大学、研究所等进行开放存取出版的积极性不高。从长远来看,由于我国多数学术期刊由学术团体、大学和研究所主办,商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发行收入普遍很少,但又无办刊经费不继的后顾之忧,因此转变为开放存取期刊有其便利的一面。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以及由志愿者创办的奇迹文库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开放存取出版平台。此外,国内还有不少学术期刊正在创办自己的网站,允许读者免费访问学术期刊论文的数字版全文。例如,《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自2002年起实现全文上网,允许读者无障碍地浏览、下载、复制和非商业性地适度散发。2006年9月,它顺利通过开放存取典藏机构公共医学中心(PubMed Central,PMC)期刊内容科学和编辑质量,以及数据文件技术质量评估沈锡宾等. 开放存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之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3).

(2)数字大众期刊。近年来,数字大众期刊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较大发展。据传媒行业网站Minonline.com报道,2011年上半年,美国大多数顶级杂志印刷版的读者人数都持续下降;然而,它们在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和智能手机领域的数字版本读者上涨了24%美国数字版杂志读者数量半年上涨24%[OL]. http://www.qikan.org/Article/6047.html.。日本以NHK公司为例,其2009年到2010年的杂志销售额近6亿美元,比4年前增长了5倍以上。在这个增长量中,90%以上的销售通过手机传播,10%通过个人计算机实现。借助手机和互联网销售的杂志内容多数是漫画,占所有内容的80%。但这一看似可观的增长,其实大多只是传统纸质杂志的电子版,形式也都保持传统杂志的模样。因此,这也意味着未来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远藤宪一. 数字期刊的未来[OL]. 传媒.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11/30/c_12831205.htm.

1991年4月,《华夏文摘》的出版标志着世界上第一种中文大众类网络期刊的诞生海外中文网站生存状况调查:发展之路并不顺畅[OL]. http://www.howbuy.com/news/254096.html[2012-08-14].。到1996年,国内已有《中国集邮》、《大众摄影》等近20家杂志上网。最近一波大众类数字杂志热潮从2003年兴起,2005年开始受风险资金(部分融资情况如表2-3所示)和Web2.0技术的推动迅速发展,在短期内聚集了庞大的阅读群体。期间,新的网络杂志平台不断上线,新的网络杂志品种层出不穷,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2006年达到高峰——全行业吸收了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国内主流媒体也十分重视杂志的这一波数字化发展机会,仅3~6月间就有20%的传统媒体进入该领域;至当年年底我国网络杂志用户达4000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30%从内容上看,网络杂志涵盖学术研究、时事资讯、家居休闲、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内容提供者既有传统出版单位,也有利用技术优势整合信息资源的IT企业;竞争中形成的若干网络杂志平台,则标志着网络杂志出版的产业集中度正在形成。。但随后几年,其中的主流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走到了破产边缘。在2010年腾讯策划的互联网调查中,电子杂志行业以100%的死亡率高居榜首确切地说是热门行业蜕变为媒体衍生小产品,ZCOM、Xplus等曾经的重量级企业进入低成本运营期。参见:大败局:中国互联网死亡样本调查[OL]. http://tech.qq.com/zt/2010/cic2010/dbj.htm[2012-08-14].。这类企业以ZCOM为代表,主要商业模式是通过为用户免费提供具有多媒体效果的电子杂志聚拢受众,从而获得广告收益胡祥宝. 电子杂志行业七年全军覆没 上亿元风投打水漂[OL]. 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0-08-04/654462.shtml.。但是,一方面这类杂志在内容上主要以网友原创为主,不能像传统杂志那样有效聚焦目标读者,因此无论在杂志销售还是广告销售上都无法实现可持续收益;另一方面,这类产品虽然具备多媒体的绚丽效果,但由于是将内容打包制作到一份电子杂志中,读者需要下载阅读器才能阅读,在内容价值不高的情况下读者的使用时间成本过高。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这一波电子杂志热潮很快消退。相比较之下,龙源期刊网的商业模式取得了一定成功。龙源期刊网与超过3000家杂志社和出版社合作,提供超过39万本杂志和图书的数字版本。截至2011年6月,其注册用户超过500万人,成为国内数字期刊付费阅读平台中注册用户最多的网络期刊平台向阳. 龙源期刊网注册用户突破500万[OL].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23481/.

表2-3 我国电子杂志网站融资情况一览数据来源:查国伟,唐巍. 电子期刊引发期刊内容管理革命[J]. 传媒,2007(3).(单位:百万美元)

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价值不断提升,2011年互联网广告收入高达512.9亿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OL]. http://politics. gmw.cn/2012-07/20/content_4593951.htm.,这为大众类数字期刊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对于数字期刊出版商和集成商而言,当前需要更多着力的是进行行业基础建设,如分担权利、义务,确定产品定价规则,拓展网络渠道等,从而促进健康共赢的期刊网络传播产业链的形成。

(3)数字报纸。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或WAN-IFRA)2011年发布的《世界报纸年度最新趋势报告》指出,虽然世界范围内印刷报纸的发行量下降了,日报发行量从2009年的5.28亿份下降到2010年的5.19亿份,但数字报纸读者增加弥补了这一亏损。根据《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我国数字报纸收入已达12亿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1—2012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OL]. http://politics.gmw.2cn/2012-07/20/content_4593951.htm.

所谓数字报纸,是指报纸的新闻稿件和图片资料以数字形式存储并提供给读者使用。1977年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Toronto Globe and Mail)首次通过Info Globe提供报纸文本的自由检索谢新洲. 数字出版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为读者提供电子版。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众多报业集团着手经营网络媒体,以与其他网站合作的方式初步实现报纸信息内容的数字化。现在,美国各大报纸已基本实现原有纸质内容的数字化出版,包括新闻网站发行、电子邮件寄送、社交网站传播、RSS订阅、手机客户端阅读、平板电脑客户端阅读等。

面临数字化的持续冲击,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的《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报业”。近几年,国内一些报业集团逐步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内容等方面整合资源,以适应数字报业的发展要求。2008年8月,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完成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研发,实现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统一曹亚宁. 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上线 手机采编更便捷[OL]. http://media.people.com.cn/GB/ 40606/7729535.html.。2009年4月,广州日报新媒体传媒公司成立,引进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如年薪制等),吸引人才流入牛春颖. 试水数字报业 探路者各展所长[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6-30.。同年6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投资3000万元的数字报业技术平台项目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将集团的内容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进行整合,统统纳入技术平台,打通了集团原来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状态宁报集团数字报业技术平台投入使用[OL]. http://media.sohu.com/20090612/n264495699.shtml.。另外,一些都市报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报业网站的运营规律,形成独特的功能定位。同年11月,《北京晚报》建立了一家新闻图片网站(北晚新视觉网),对外是以都市特色为主的视觉网站,对内则打造为在线图片库,方便编辑寻找资料照片,节省到商业图片网站购买图片的成本新媒体需要新思维 北京报纸网站发展思路解析[OL]. http://media.nfdaily.cn/content/2010-08/19/content_14993650.htm.。该网站的发展并不沿用传统报纸数字化的惯性思维,而是首先分析自身的资源禀赋,即北京市区的历史图片资源,其次明确自身所要服务的对象,即关注北京历史文化、倾向于视觉阅读的互联网用户,最终通过设计网站产品来满足这类用户的特殊需求,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预见,将来这种脱离传统纸媒业务惯性思维的数字报纸会有更大发展。

2.2.2 手机出版物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完善,尤其是国内外3G市场用户渗透率的持续提高日本的3G用户在2006年就已经超过2G用户,2009年3G渗透率达到96%;2008年11月,韩国3G用户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34.95%;2009年1月7日,中国正式发放3G牌照,标志着中国进入3G元年,2011年3G用户约1.2亿人,渗透率突破12%;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移动3G用户为11亿人,发达国家3G渗透率超过30%。参见:http://www.iimedia.cn/582;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 20090525/17326270186.shtml;http://bbs.admin5.com/thread-5187595-1-1.html.,用户付费模式的成熟,手机正在成为重要的数字出版终端设备,手机出版(包括手机动漫、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彩信、手机彩铃等)也已成为规模庞大的数字出版类型。根据《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1年我国手机出版收入达367.3亿元参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OL]. http://politics.gmw.cn/2012-07/20/content_4593951.htm.。另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同年四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3.09亿,环比增长7.46%,同比增长33%李艳艳. 2011年四季度中国手机阅读活跃用户突破3亿[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2-23.。手机媒体不仅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双向传播等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网络,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信息及时性、碎片化和便携性的需求匡文波.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4.

基于手机阅读的良好商业前景,各大运营商都积极投身手机阅读市场。2009年3月,中国移动宣布未来5年计划在浙江投资5亿元建设手机阅读基地,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打造传统阅读的新型发行渠道。2010年9月8日,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基地——“天翼阅读”正式发布,与移动确立的“四六”分成相比,中国电信提高了内容商的分成比例,两者按55∶45进行利益分配天翼分成比例出炉 中国电信占55%[OL]. http://tech.xinmin.cn/3c/2010/09/06/6677876.html.。2011年4月,中国联通在湖南长沙建设的“沃阅读”基地正式上线。目前,电信运营商的阅读基地运用了中国唯一能产生大规模营收的移动阅读模式。手机阅读业务以G3阅读器为核心阅读载体,以WAP、HTML5、客户端、WWW和彩信为辅助阅读载体,为用户提供各类电子图书、杂志、漫画等。

1.手机图书

手机图书是手机出版领域的主要形态之一,包括小说类、漫画类及时尚类图书内容。它最早在日本兴起,该国也一直处于手机图书发展的领先地位。但最近几年,日本手机小说出现增长乏力现象,如以出版热门手机小说《红线》名噪一时的GOMABOOKS出版社因高达38.2亿日元的负债于2009年宣布破产。日本手机小说风光不再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在作品质量上无法被社会认可。这一点对于我国手机书产业链从内容提供商到电信运营商的各环节都不无借鉴意义。

2004年8月,我国首部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发布,创下高达80万名手机用户订阅的纪录。2008年1月,方正阿帕比联手天津科技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共同推出手机书业务。2010年5月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正式运营后,跟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文学在内的35家出版社、网站和版权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积累了6万册图书,其中93本书的下载和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最畅销的一本书达到了2.3亿次马晓芳. 中移动手机阅读业务正式上市 计划烧钱三年[N]. 第一财经日报,2010-05-06.。中国电信天翼阅读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也与国内各大出版社合作,致力于把更多、更好的书籍呈献给广大用户天翼阅读携手多家出版社打造阅读新视界[OL]. http://finance.southcn.com/f/2012-05/21/content_ 45971149_2.htm.。中国联通“沃阅读”基地已经与200多家出版集团及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引入数字内容超过15万册;同时,该数字阅读平台的用户量快速增长,访问量已达到40亿次联通阅读基地与200多家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OL]. http://tech.163.com/12/0702/10/85DCAAUD000915BE.html.。从内容提供商的角度来看,传统出版社发展步伐仍显滞后。截至2011年,广东出版集团数字公司2万种图书资源能拿到手机平台上运作的不足1000种;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公司1万本书能够转化的最多占30%《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OL]. http://www.chuban.cc/yw/201207/t20120720_ 125664.html.。倒是盛大文学这样新兴的网络内容供应商已经成为中国三大运营商阅读基地重要的内容供应商并从中获得可观收入曾航.盛大文学借力中移动阅读基地 称付费率很高[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8-10.

2.手机杂志

手机杂志是2006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手机出版门类。它是指将具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的数字化内容供手机用户下载或者在线阅读的杂志。2008年,中国手机杂志用户规模为3100万人,同比增长72.2%梁臣. 艾瑞报告称今年手机杂志用户规模达6400万[OL]. 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09-06-10/410098.shtml.。手机杂志面对的是典型的“长尾市场”。此类市场虽然个人用户单位贡献不高,但用户基数可观。而且,与手机报等采用前向收费模式的业务不同,手机杂志对运营商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增值业务收入规模上的贡献,更体现在此后巨大的无线广告收费市场上。艾瑞咨询预计,2009年中国手机杂志广告投放将达5亿元,仅次于WAP广告投放机构预测今年手机杂志用户将达6400万[OL].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9/0610/A20090610484290.shtml.。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为期刊的未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国内最大的手机杂志运营商VIVA无线新媒体VIVA平台共有320种主流杂志发放到各类手机阅读渠道,2011年全年杂志总阅读量超过2.4亿本。与传媒市场监测与调查机构新生代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手机杂志业态报告暨第二届手机杂志排行榜》分析了2012年度移动数字杂志阅读的六大趋势第二届中国手机杂志排行榜发布会在京举行[OL]. http://media.163.com/12/0223/21/7QVRU64C00762H91.html.:①杂志网站发展停滞不前,而移动终端上的阅读习惯正在形成,受众在移动终端上的数字杂志阅读率在不断上升。②信息泛滥时代,受众追求更高效率和更深度的阅读,因此个性化兴趣和社会化阅读的内容聚合,以及信息筛选成为数字杂志内容输出新方向。③视频、照片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成为提升移动数字杂志阅读体验的核心武器,经过精心设计和编辑的图片、视频及幻灯片等增强视觉的元素都会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④“80后”是我国移动数字杂志阅读的主体人群,“70后”和“90后”紧随其后。其中“90后”手机阅读用户对影视娱乐内容最感兴趣,“80后”用户对时尚最感兴趣,而“70后”用户则对新闻时政最为偏好。⑤移动化阅读数字杂志不仅仅是受众获取资讯和感兴趣内容的渠道,也成为一种休闲和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方式。⑥娱乐、新闻类杂志是移动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受众的共同偏好,而时尚、财经则是用户黏性最高的内容。

这与美国数字杂志的发展趋势也颇相吻合。来自Nielsen Netview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期刊网站同样不被看好,尤其是新闻类杂志网站的访问量持续走低,但是各种移动终端上的杂志应用却蓬勃发展罗艺. 期刊:谁的数字IQ最高[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1/16/c_122285611.htm.。另据杂志出版商协会(Magazine Publishers Association,MPA)统计,美国已有将近1000种期刊推出了在各种移动终端如安卓、iPad、iPhone、iPod touch、黑莓、塞班、Windows Mobile等上使用的Apps应用程序,知名期刊社几乎都推出了相应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期刊:谁的数字IQ最高?[OL]. http://news.163.com/12/0503/11/80IVU97G00014JB5.html [2012-05-03].

综上所述,全球手机杂志的发展趋势是结合读者阅读习惯,继续创新杂志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方向,为杂志带来新的读者和新的价值增长点。

3.手机报纸

手机报纸是指通过手机阅读纸质报纸上的新闻、图片,或者接收传统媒体不能提供的视频、音频等内容,其实质是传统媒体与手机相结合的移动增值业务。初期最先兴起的是彩信手机报业务。它主要由具备新闻采编资格的传统媒体提供内容,在营销、发行方面依赖电信运营商的推广。2001年《扬子晚报》率先推出短信版“扬子随身看”。2008年7月1日,香港《文汇报》与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合作的《手机文汇报》正式开通,成为首个登录国内手机报领域的海外平面媒体。随着3G时代的到来,彩信容量增大数倍,2009年11月中国移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国内首份手机视频报,满足人们对突发事件视频的需求。2010年上半年,手机报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占据内容类别的56%,活跃用户持续增长。尽管如此,由于手机报采取套餐业务捆绑的商业模式,市场空间有限,因此运营商逐渐将更多精力投入面向图书、动漫、杂志等综合内容的手机阅读基地建设上。

目前,手机报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彩信手机报,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内容通过电信运营商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用户可以离线观看。另一种是WAP、I-mode或3G网站类型。国内已有不少WAP型手机报。相对于短信型,WAP型内容更丰富,但目前由于受技术限制,风格千篇一律,较难体现报纸间的个性差异。3G网站类型是手机报发展的方向和主流,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集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于一体。至于I-mode则在日本十分盛行匡文波. 手机报的发展方向:3G网站型[J]. 传媒,2006(9):50-51.。与其他数字出版领域不同,美国在手机报的发展上落后于日本等亚洲国家,近几年美国报业协会也在呼吁报业重视手机报的发展,认为手机媒体不仅是新的传播平台,更是重要的营收渠道Moving to mobile[EB/OL]. http://www.naa.org/Resources/Articles/Digital-Media-Moving-To-Mobile-Home/Digital-Media-Moving-to-Mobile-Home.aspx[2010-06-04].

由于移动运营商在国内手机出版产业链中所占据的强势地位,一直以来传统出版社等内容提供商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手机阅读发展对优质内容的现实需求,后者的议价能力有所提升。如何有效平衡产业链上下游,尤其是运营商与内容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手机阅读产业的发展前景。

2.2.3 数据库出版物

数据库是较早出现的电子信息源,并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根据我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的《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在线数据库82929个,共15709万个网页,2744GB数据量《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指出,所谓在线数据库是指以Web为界面,提供公共检索的收费或免费的数据库。。当前,作为出版形式尤其是作为技术的数据库,其影响渗透于其他各种形态的数字出版之中。书、报、刊全文数据库是传统出版形态与数据库的结合;至于数字出版的核心后台技术如数字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数字资产管理(Digital Assets Management,DAM)、数字权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等,数据库也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前,世界各国的数据库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涉及科技、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行业。由于大量的数据库并不以提供信息的直接浏览和利用为目的,而且还有许多只包含原始数据的数据库必须配备检索软件以后才能使用,因此有人认为将数据库全部归入数字出版名下是不妥当的。下面要考察的,是几种较为典型的以数字出版形式出现的数据库。

书目数据库也称为索引(目录)型数据库,作为存储目录、题录和文摘等书目线索的数据库,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大量出版了,如《化学题录》、《科学文摘》等。目前,全球最成功的书目数据库是美国最大的图书馆网络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与170多个国家的72000个成员图书馆合作提供和维护的OCLC联机联合目录(OCLC Online Union Catalog)WorldCat,其中包含271429346条书目记录WorldCat facts and statistics.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2011[OL]. http://www.oclc.org/ca/en/ worldcat/statistics/default.htm. [数据更新至2012年6月11日].。国内中文书目数据库也各具特色,其中代表性的联合编目数据库如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核心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OPAC),目前包含书目记录5408446条CALIS联合目录简单检索[OL]. http://opac.calis.edu.cn/opac/simpleSearch.do[2012-08-10].,以及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及各成员馆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数据库系统等。

全文数据库是将一个完整信息源的全部内容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单元而形成的数据集合。自1973年美国米德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公众查询的大型全文数据库Lexis至今,全文数据库已经成为全球文献数据库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要的跨国科技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威利-布莱克威尔(Wiley-Blackwell)等一般都有自己的图书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内三大数据库商万方、同方、维普除了二次文献数据库之外,主要提供电子报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的全文数据库;超星、书生、方正、圣典等多个电子图书商则提供电子图书数据库。

事实型数据库把大量的事实、规则、概念组成的知识存储起来进行管理,既有数字表示形式,又有文字叙述形式,其优势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原始文献的出处,而是可以直接加以利用的原始事实性信息;而且该类型数据库对内容的揭示更深入细致、更灵活,检索点也更多。近年来,随着全球科研领域的范式转变,即向所谓数据密集型科研(e-Science)的第四范式发展,事实型数据库这种知识、经验、规则和事实的集合作为科技出版和教学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政府对科学数据工作极为重视,在国家层面上支持科学数据共享框架的建设并给予大量和持续的投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1世纪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美国科学和工程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将越来越取决于在数字化科学数据上的优势,取决于通过成熟的数据挖掘、集成、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将其转换为信息和知识的能力。”Cyberinfrastructure Vision for 21st Century Discovery.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yberinfrastructure Council,2007,3.英国科学与创新办公室(OSI)于2007年3月发布了《发展英国科研与创新信息化基础设施》研究报告,提出数据资源数字化长期保存与共享建设规划,重点要建立大规模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形成强大的数据服务能力Developing the UK’s e-infrastructure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 report of the OSI e-infrastructure working group, January 2007 (www.nesc.ac.uk/documents/osi/index.html).。澳大利亚政府确定从2008年开始建立国家科学数据服务网络(ANDS),全面整合全国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长期保存和共享利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自1995年开始建设科研数据开放数据库系统(RIO-DB)http://www.aist.go.jp/RIODB/.,并持续推动发展。

多媒体数据库(Multimedia DataBase,MDB)的概念自1983年由D.Tsichritzis和S. Christodoulakis等人提出,经历近30年的发展,已经诞生了诸多原型和实际产品。实际上,整个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或3W)就是一个巨大的多媒体数据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超媒体(Hypermedia)超媒体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多媒体——作者注。数据库。由于可以统一存储和管理声音、图形、图像及文本,多媒体数据库能够表达的信息范围大大扩展,并可广泛用于商业、教育、科研和新闻传播等诸多领域。但多媒体数据库并非只是对现有数据进行界面上的包装,而是需要从多媒体数据与信息本身的特性出发,考虑将其引入数据库之后带来的问题,如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多媒体数据集成或表现集成,以及多媒体数据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等。这将导致许多问题,因此多媒体数据库是一种有潜力但是仍然有待发展的数据库类型。

2.2.4 其他数字出版形态

除了上述数字出版和数字出版物类型,以下几种形态的数字出版同样十分重要,并且各具特色。

1.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作为数字出版的辅助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媒介存在,所有产品在与顾客见面之前都以数字方式在出版发行系统中存在、加工处理和流通。按需印刷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存储和远距离传输的基础上,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数字化页面直接印制成书页,并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它将传统的印前、印刷甚至印后操作融为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系统统一完成。

美国是应用按需印刷技术的先行者之一。该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公司于1997年创立了闪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最先使用IBM的按需印刷技术印制图书。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也积极从事和发展按需印刷。在国外,以按需印刷作为出口的数字出版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我国也已经有一些出版社尝试基于按需印刷的数字出版模式,并有一些提供按需印刷业务的印刷公司,但尚未普及,也没有形成规模。在按需出版方面做得较为出色并有引领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刘邦凡,林宏彬,侯秀芳. 按需出版的路径选择[J]. 出版发行研究,2007(11).。商务印书馆也于2004年进行了《四库全书》的按需出版,回馈情况良好曹晋,吴娟. 按需出版—中国出版业多元化与理性化的选择[J]. 编辑学刊,2006(3):13-17.。印刷公司如成立于1996年的上海同昆数码图文有限公司为出版行业提供全套服务,还为境外设计事务所提供在中国项目的专业图文快印服务等;上海华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超印速网站在大陆地区提供“个性印书,一本起印”服务。

基于按需印刷的数字出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取代传统出版,但会是后者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某些情况下还将是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2.博客出版

博客最早因1998年马特·德拉吉(Matt Drudge)的“德拉吉报道”而引起世人注意。2002年博客中国网站创立,博客概念开始引入中国。2004—2006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网民对博客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博客用户数量和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随着各大门户网站对博客频道的重视,用户群开始向主流门户转移,并逐步形成较为固定的博客群落。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博客收入达到9.75亿元。2008年,随着校内网、开心网等一大批社交(SNS)网站的崛起,国内博客发展进入新阶段,用户之间互动交流更为便捷。这也使得众多网站用户转型成为活跃的博客用户,用户规模激增245%,活跃博客增长413%。加之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促发博客用户的写作积极性,2009年数据显示,在博客作者中保持每天更新的达到19.7%,与2007年相比超出10.7个百分点。

随着博客的蓬勃发展,它一度与传统出版形成了积极的互动。第一本博客书《恋人食谱》于2004年面世,此后“博客图书”在国内渐成气候。在2006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金丽红、黎波等著名出版人隆重推出“博客书”概念,一时间掀起了新一轮名人博客书出版热潮。中信出版社高调推出《老徐的博客》,首印10万册;随后,地产名流潘石屹、童话大王郑渊洁、《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等的“博客书”也纷纷出笼侯夷. 博客图书:Web2.0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探寻[J]. 中国出版,2006(6):52-53.。2008年后,经历了《老徐的博客》等博客书的市场挫败,博客书出版进入下滑阶段并逐渐衰退,出版商也理智了许多樊尼莫. 博客书的那些事儿啊[J]. 出版广角,2007(1):14.。与此同时,博客也逐步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83.6%的博客作者认同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同的道德价值观,认为博客作者发布在网上的言论同样要受到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由于博客愈加表现出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交叉延伸的特征,因此为商业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强调即时传播、互动分享的微博(MicroBlog或MicroBlogging)等Web2.0服务模式成为博客发展的趋势。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微博客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随即它发展成为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2010年,国内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提供微博服务。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名注册用户。

3.电子游戏

所谓电子游戏,是指利用电子设备创建互动系统以供玩家娱乐的游戏方式Electronic game[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ctronic_game.。电子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多种类型。例如,依游戏平台不同区分,电子游戏可分为街机游戏、电视游戏也称为家用主机游戏或家用游戏机游戏。——作者注。、电脑游戏,以及使用掌上游戏机或移动电话的便携游戏等;依游戏人数区分,电子游戏可分为单人或多人游戏、多人互动的网络游戏等;依游戏方式区分,常见的有角色扮演游戏、冒险游戏、动作游戏、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格斗游戏、棋牌游戏等;根据是否要连入网络可以分为单机游戏指仅使用一台计算机或其他游戏平台就可以独立运行的电子游戏。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767.htm.和网络游戏指多名玩家通过计算机网络互动娱乐的电子游戏。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 E7%B7%9A% E4%B8%8A%E9%81%8A%E6%88%B2.。20世纪70年代,电子游戏开始作为一种商业娱乐媒体引入,随后迅速成为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个重要的娱乐工业分支,并与电影业竞争成为世界上最获利的娱乐产业电子游戏历史[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5%AD%90%E9%81%8A %E6%88%B2%E6%AD%B7%E5%8F%B2.。根据全球市场监测机构捷夫凯(Gfk)公布的结果,2009年世界范围内游戏产品销售额为450亿美元(345亿欧元),而同年DVD产品销售额只有280亿美元(215亿欧元)张洪浩. 法国电子游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启示[OL]. http://www.culturalink.gov.cn/portal/pubinfo/ 001/20111103/ 9caf22bfbbe14b6ea7861349bac3f334.html.。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普及,网络游戏有了长足发展。根据《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1年我国网络游戏收入达428.5亿元参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OL]. http://politics.gmw.cn/2012-07/20/content_4593951.htm.

电子游戏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娱乐方式和文化现象,从商业角度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新兴文化产业分支,并且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把电子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它诱使青少年沉湎其中荒废学业,导致身心发育不健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此,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于2007年4月11日联合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网游运营商于当年4月15日开始在所有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随该通知一起公布的还有《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及实名认证服务协议》等文件,要求游戏系统设计一些功能如超过一定时限游戏经验降低、超过最后限度自动退出游戏等,以便在中国大陆限制未成年人个人网络游戏的时间。但是作为一种手段,电子游戏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及其使用方式。英国前内阁办事处部长、知名电子游戏玩家华森(Tom Watson)曾经指出:“统计证明,电子游戏产业应受到正视。议会对电子游戏等数字产业的想法极为狭隘……电子游戏产业与游戏人口这十年来都已臻成熟。”又如,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于2009年9月23日启动“培育创新(Educate to Innovate)”运动,计划充分利用电子游戏的强大功能来提高美国学生的科技和数学能力。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电子游戏的认识和利用方式日趋全面、客观和科学,电子游戏产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President Obama Launches“Educate to Innovate”Campaign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Stem)Education[OL].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president-obama-launches-educate-innovate-campaign-excellence-science-technology-en.

4.数字音像出版

自20世纪初开始,基于录音技术的“唱片业”(Record Industry)模式开始逐渐取代乐谱出版而成为音乐出版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20世纪后20年是唱片行业的黄金期,期间经过多次并购风暴,全球主要唱片公司从“六大”变成“五大”。2003年索尼与BMG合并;2011年环球(Universal Music Group)收购百代唱片(EMI Group)。此后全球唱片市场主要由环球、索尼和华纳(Warner Music Group)三家控制。2005年,根据尼尔森公司(Nielsen SoundScan)的调查数据,三大唱片公司仍然占据美国81.87%的市场Cashmere, Paul(January 5, 2006).“Universal Is The Biggest Music Company of 2005”. Australia: Undercover Media. http://www.undercover.com.au/News-Story.aspx?id=1215.

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在线收听、网上下载的新兴音乐消费模式开始盛行,再加上盗版屡禁不止,传统音乐唱片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唱片业曾经于2001年成功起诉音乐共享网站奈普斯特(Napster),并威胁对参与其中的成千上万名用户采取法律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盗版音乐在欧美国家的蔓延。2003年,随着苹果的iTunes商店开张,合法音乐的下载开始蓬勃发展。此后,索尼、沃尔玛和百思买(BestBuy)都纷纷开设自己的音乐商店,提供在线音乐下载和其他相关服务。但是迄今为止,这并没有阻止整个行业收入下降的趋势。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年度《唱片业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录制音乐收入下降8.4%,约为159亿美元李红艳. 全球唱片“四大”变“三大”[N]. 北京日报,2011-11-14.。2012年,数字音乐销售已经超过音乐唱片的销售收入Segall, Laurie [ 2012-01-05 ] . “ Digital music sales top physical sales ” . CNN.http://money.cnn.com/ 2012/01/05/technology/digital_music_sales/index.htm. Retrieved 2012-4-24.;但根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报道,付费下载音乐的收入增长仍未能抵消全球唱片收入的下降The music industry. The Economist. Jan 10, 2008. 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displaystory. cfm?story_id=E1_TDQJRGGQ.

国内由于盗版等原因,在线音乐的发展较缓慢,但是无线音乐发展迅速。文化部发布的《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摘要[OL]. http://tech.163.com/12/0330/15/7TRSPQ0D000915BF.html.:国内网络音乐服务提供商营收状况趋向好转,2011年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达到27.8亿元(以网络音乐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总收入计),较2010年增长20.8%。其中,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为3.8亿元,较2010年增长35%;无线音乐市场规模为24亿元(以内容提供商总收入计),较2010年增长18.8%;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音乐相关收入达到了282亿元(包含功能费)。可以预计,今后随着音乐和微博、在线演出、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等其他网络应用的融合进一步加强,网络音乐将获得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尽管有了长足发展,数字出版仍然处于“婴儿期”。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数字出版物将会经历新的发展,但也有可能被淘汰,而新型出版物形式也将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