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动漫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知识链接

1.1 动画的诞生

1.动画意念的萌芽

动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类在潜意识中就产生了用绘画记录和表现运动的愿望。随着人类对运动的逐步了解,以及技术的发展,这种愿望成为可能,并逐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现存的资料表明,这种尝试可以追溯到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就已经有了制作动画的意识和冲动。在西班牙北部山区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内,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壁画。这些壁画描绘了许多动物的形象,例如,野猪、鹿、象等,形象生动,透视准确,风格粗犷质朴。其中,一头奔跑的野猪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除了其形象丰满、逼真外,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头野猪的尾巴和腿都被重复描绘了几次,这就使原本静止的形象产生了视觉动感。人们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两条腿间的间隔,代表了一个步伐或一个动作,整体看起来,就像完整连续动作的分解图一样,使静态的图像产生了视觉动感,可以说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动画制作尝试。类似的还有法国拉斯科山洞中的“奔跑的马”,如图1-2和图1-3所示。

同样,在我国青海马家窑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舞蹈纹彩陶盆”上,绘有三组手拉手跳舞的人形,每组最边上的两个人物手臂都被绘制成为两根线条。可以推测,这是我国先民试图表现连续运动最朴素的方式,也体现了他们记录事物运动状态的愿望,如图1-4所示。

图1-2 阿尔塔米拉洞穴内的野猪壁画

图1-3 拉斯科山洞内的奔马壁画

图1-4 青海马家窑的“舞蹈纹彩陶盆”

如图1-5 所示是一幅2000 年前古埃及的墓室壁画,画面具有古埃及特有的“正面律”式的绘画特点,表现了两个摔跤选手在进行摔跤表演的连续过程,动作分解准确,过程表现完整。相似的还有我国马王堆汉墓中的龙凤帛画,画面描述了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天堂、人间、地狱发生的不同景象;敦煌石窟中的佛本故事壁画——“乘象入胎”,描述了佛祖乘着大象,在众多飞天的簇拥下,到人间投胎的完整故事。这种用“同时进行”的概念在一张图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的行为,间接显示了人类期盼用静止画面表现运动的愿望,如图1-6和图1-7所示。

图1-5 古埃及墓室壁画——“摔跤”

图1-6 马王堆汉墓中的龙凤帛画

图1-7 敦煌石窟中的佛本故事壁画“乘象入胎”

据说,在法老时期的埃及,画匠们在神庙巨大的石柱上,画上一系列表现神的欢迎动作的分解画像,当法老坐着马车从神庙的石柱旁边奔驰而过时,这些画面就会连续地“运动”起来,好像在欢迎法老的到来。

归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运动的绘画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重叠性绘画,就是在同一个物体上来表现动作的不同位置;另一种是连续性绘画,就是将不同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运用多幅静态的画面去表现运动的空间和时间状态,即物体的运动过程。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制作动画的意念。无论是图画的连贯性还是内容的丰富性,甚至结构的复杂性都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这就是后期动画的前身。

2.动画的雏形

动画的开始,起源于17 世纪欧洲教士阿瑟纳修斯·科歇尔(Athanasius 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这个所谓的“魔术幻灯”其实就是个铁箱,里面放一盏灯,在箱子的一边开一个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灯光通过玻璃和透镜后,图案会投射在墙上。魔术幻灯虽然看上去十分简陋,但是它的原理和现在使用的投影机是一样的,如图1-8所示。

图1-8 魔术幻灯

在中国民间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动画作品。例如,有一种称为“走马灯”的花灯,现在每逢元宵佳节还可以看到。这种“走马灯”是由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制作而成的,制作者将一些动物图形、剪纸窗花,或者某些故事当中的人物形象粘贴或描绘在“走马灯”内罩之上,再通过“走马灯”内部的灯烛燃烧所产生的气流来推动内罩灯体的旋转,从而产生内罩上面的图像不断交替的视觉现象,这便是最初级的简单的动画形式,如图1-9所示。

动画雏形的另一种形式是“手翻书”。这是一种儿童游戏,但至今仍是动画设计者检测动画效果的一种方式。“手翻书”是一种类似于火柴盒大小的书,每一页上都画着一幅图画,形象略有差别,当用手快速地翻动书页时,绘画形象就会活动起来,比如,会动的小猴子、会打拳的小人等,如图1-10所示。

图1-9 走马灯示意图

图1-10 手翻书

连续分解动作的绘画形象为什么在快速闪现的情况下就能产生似乎有生命的活动呢?在进一步说明动画的发展之前,我们还必须提到1824 年英国科学家彼得·罗杰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报告—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视觉暂留”的观点: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这样,当各种分开的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例如,一个燃烧着的火把在被挥动时会变成一条火带;一根颤动的绳子使我们看到一个平面纺锤似的形状;落下来的雨点或冰雹形成一系列细长的平行线,而不是一颗颗的水珠。

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 世纪的事情。1828 年,法国人保罗·罗盖用一个玩具—留影盘,证实了这个原理。所谓的“留影盘”就是一个被绳子或木杆在两面间穿过的圆盘。盘的一面画了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被快速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场景,而是组合在一起的正反两面图案交融的现象,如图1-11所示。

图1-11 视觉暂留现象

保罗·罗盖的留影盘在欧洲和美国引发了一阵实验热,很多人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一些更为复杂的装置,比如“旋转画盘”、“回转画筒”、“幻透镜”等,如图1-12所示。

图1-12 旋转画盘

然而,推进动画迅速发展的是电影技术的诞生。1895年12 月28 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了电影正式诞生。

由此看来,在电影摄影机发明之前,动画的分解和表达动作过程的技术已经初具雏形。但是,比起1895 年电影的正式诞生,真正动画片的出现却延迟了将近10年。

3.动画的诞生

19世纪末,图画虽然已经可以动起来了,但是还有局限性,电影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为以后动画片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1906年,英国人布莱克顿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推敲,在黑板上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为“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这些人的脸上长着圆溜溜的眼睛,长长的鼻子,还不断地吞云吐雾,身边的一条狗还在不断地钻着一个铁环。这部动画片使用了“剪切”的手法,将人形的身躯和手臂分开处理,以节省逐格重画的时间。这部看上去十分简单的动画片,被后人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如图1-13所示。

由于动画片的工艺复杂而又繁重,为了每一幅画面,作者不得不将每一次变化的形象连同不变的背景都重画一边,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加大了创作的难度。1915年,美国人伊尔·赫德(Ea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他把人物画在赛璐珞片上,赛璐珞片也称明片,是一种以醋酸纤维为原料的透明度强的薄片。在绘制时,可以把活动的形象画在赛璐珞片上,然后与静止的背景叠放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这样,不但节省了许多时间,提高了动画片的制作效率,也扩展了动画的表现能力。许多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动画片的基本拍摄方法也就建立起来了,如图1-14所示。

图1-13 动画片“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

图1-14 赛璐珞片制作动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