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于货币的职能问题,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中国的经济学家通常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将货币的职能描述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西方经济学家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认为货币被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标准。

1.2.1 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在与商品的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能够表现和测量商品的价值。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同样具有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普通商品可以进行量的比较。商品作为价值实体可以通过货币来比较计算自身的价值。

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水平越高,单位货币的货币购买力越低,这里的价格指全部社会产品的价格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即通货膨胀率,货币购买力的波动幅度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成反比。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有两个特点。

(1)必须是十足价值的货币

因为货币只有本身具有价值,它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商品生产者在给商品规定价格时只要是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因为货币只是发挥其计量标准的作用,商品生产者给予商品价值以价格形式时并没有将商品转化为货币,而是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交换的依据。商店里的商品只要被贴上一个标明货币数量的标签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在商品旁边放上相应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特点有以下两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因为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由该特点引出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货币用来媒介商品交换,所以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由于货币可多次媒介,所以商品价格总额是货币量的倍数,所以:

M为货币需求量,P为物价水平,Q为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2)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流通手段起的是媒介作用,是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完全可以用不足值的或没有价值的符号代替。因此仅代表货币符号的纸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

在行使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条件下,买与卖的过程分开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媒介,从而使交易过程变得顺利,交易费用也大为降低。另一方面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了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由于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需求上都有可能发生不一致,会使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包含着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在简单的商品经济中难以成为现实,但在现代生产关系下是容易发生的。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需要用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表现并交换。商品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一个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交换媒介。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时就是货币。

3.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成为储蓄的货币,执行储藏手段职能。

朴素的货币储藏的典型形式是金银窖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储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采取流通手段准备金、支付手段准备金和世界货币准备金,实现货币储藏。

人们之所以愿意储藏货币,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储藏货币等于储藏社会财富。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问题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是否可以执行储藏职能,应该说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人们储藏货币不外乎四个方面的目的:储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做准备,为投资积累资本,为预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

货币在执行价值储藏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要较好地发挥价值储藏功能,其本身的价值必须稳定。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因金银本身价值不易遭贬损,所以有较好的保值功能,而在现代纸币流通情况下,物价与币值的稳定则成为货币发挥价值储藏职能的关键,如通货膨胀、物价不稳、货币不断贬值,货币便丧失了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人们只能选择其他形式的资产来作为保值工具。

货币储藏手段职能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的作用不同,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金属货币价值储藏起着蓄水池作用,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

4.支付手段

当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或偿还债务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特点是没有商品劳务同时同地与之做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充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货币的支付手段最早起源于赊买赊卖的商品交换,即起源于商业信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除了商品交易过程中需要货币充当媒介外,货币还可为信用交易活动与借贷活动充当延期支付的标准。当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先售货后付款的情况时,商品的出售者以赊销形式向购买者提供了信用,而购买者则按约定日期向出售者支付货币,这就是延期支付。货币的支付手段还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如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它使货币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进而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货币的支付手段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一面表现为,能使收支抵消,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其消极的一面表现为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具有内在的价值,如黄金。其主要内容为,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国际的一般购买手段,一国单方面购买另一国商品,货币商品直接同另一国的一般商品相交换;社会财富的转移,如资本转移、对外援助或战争赔款等,货币作为转移手段发挥作用。

1.2.2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

从经济学含义来看,货币最好应理解为满足独立而又相关的四个方面的职能,即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延期支付标准。任何具有其中全部或部分职能的事物,即使不可能用于储备,理论上它仍可称为货币。

1.交换媒介

交换媒介或交易媒介,是交换商品和劳务、偿付债务、交换资产(如普通股)时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货币必须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的该职能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并能在支付过程中被交易双方在给予和收受时普遍接受。在买卖交易中,货币被作为交换工具而提供,这种工具(货币计量单位)正是硬币和后来的纸币等实物形式,硬币和纸币本身也相应成为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品。

2.计价单位(价值尺度)

计价单位是指衡量价格与价值的尺度及比较它们的标尺。在计量产品服务的成本,以及债务与合同中出现支付活动时,货币必须充当一般计价标准。这使得人们能够确定毫不相关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例如衣服和飞机票,其价值可用第三者的单位价值来表示(有时又被称为“计量单位”,它充当了货币的功效)。

3.价值储藏

价值储藏是未来购买力的蓄水池,是指货币既是暂时性又是永久性的贮存购买力的手段。无论是实物还是银行账户形态的货币,都提供了一种持有财富的有效方法,这种当时并不需要的财富,可以用来购买将来的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此职能,实物形态的货币应耐用,这也正是历史上把金属作为优先选择的货币的原因。

4.延期支付标准

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缺乏一种为人们所能共同接受的价值标准,作为衡量长期性交易契约和借贷契约的基础,而货币的出现为此提供了计价单位,以便在未来的特定时期,当前的债务能以合理的数额偿还。在特定时期内若出现延期支付,贷款人就会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称为利息,它通常以贷款总额的百分比来计算。利息率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借款成本。因此,货币的使用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借贷关系的发展,成为现代货币信用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货币的历史上,这四种职能并不必然全部具备。例如,在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货币是作为计量单位和延期支付标准而闻名的而其流通中的交换媒介和普遍接受的价值储藏的职能却并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