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药浴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药浴的历史与发展(4)

(5)眼浴:即用药液频频淋洗患眼,洗眼时,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渍水,不断淋洗眼部;亦可用消毒眼杯盛药液半杯,先俯首,使眼杯与眼窝缘紧紧靠贴,然后仰首,并频频瞬目。进行眼浴,根据病情,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或多次。临床往往多是先熏后洗,这种方法除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达到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痒等效果外,尚有由于药液的温热作用,使眼部气血流畅的作用。使用本法时要注意药液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洗剂必须过滤,以免药渣进入眼内,同时一切器皿、纱布、棉球及手指必须消毒,尤其是黑暗有陷翳者,用洗法时更须慎重;眼部有新鲜出血或患有恶疮者,忌用本法。

(6)肢体浴:又称四槽浴。将四肢浸于特制的四槽或两槽的浴盆中,水位以浸没肘、膝关节为准,浸浴中活动浸泡的各关节,揉搓肌肉。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10天1个疗程。肢体浴主要应用于四肢关节肌肉疾病。

按照浴洗方式分类

气雾浴

将配制药液放入特制的容器中,持续加热,使其产生气雾,以刺激全身或局部的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液加热时产生的含有药物分子的蒸汽,直透腠理,发挥解表发汗、温经通络、除湿散寒、止痛止痒的作用。适用全身或局部病的治疗。由于器具结构不同,已分为标准汽浴法、汽浴箱法、雾化器法等。

(1)标准汽浴法:在国内一些疗养院中,多有这种专用汽浴室。是在浴室内装有特制的雾化器具,通过加热使药液持续不断地产生气雾,进行全身或局部疾病治疗的方法。也有采用桑拿药浴的方式,即将病症相同的患者组成一组,进入浴室后,往加热的石块上洒药液,产生气雾而进行治疗。

(2)汽浴箱法:在浴盆上盖一塑料膜,使入浴者头部外露,其内置熏蒸器的治疗方法。也可将市售简易浴罩、浴箱经过适当改造作替代品使用。

(3)雾化器法:在特制的雾化器的水桶中加入适量的水,再把相应的药物置于该仪器的药盒内,接通电源加热,利用喷头喷出的气雾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治疗时,要根据气雾的温度,选择适当的距离,使患部接触气雾,切勿太近,以免烫伤。有的仪器上有专用管接漏斗,是用于治疗鼻腔、咽喉及上呼吸道疾病的专用设备。雾化器法也是美容及面部、五官科疾病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面瘫、酒渣鼻、鼻炎、白内障等疾病。

(4)熏蒸浴:实为“气雾器”,是最简单的气雾浴法之一。将药液置于盆具(铜、陶、搪瓷均可)内,在加热器上加热,使药液蒸汽薰浴患部,以治疗局部的病灶。

淋 浴

是一种用药物煎剂或冲剂不断喷洒患部的治疗方法,又称淋射法。此法特点是洗浴时间长、范围大,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全身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利用喷洒时药液的刺激和冲洗作用,促使局部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并能祛除秽物,从而达到解毒消肿、散瘀止痛及洁净疮口等目的。操作时将所选药物煎汤去渣取汁,趁热把药水装入带细眼的小喷壶内,不断喷浴全身及患部,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液连续淋洗患处。喷淋时,下面放置容器以接药水,若药水已凉可加热再倒入小喷壶内,继续喷淋。注意淋洗时,药液量的多少、喷洗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症而定。另外,在淋洗时要注意保温,洗毕要擦干局部皮肤。

熏 洗

是一种应用药物煎汤,并趁热先熏蒸后淋洗患部的治疗方法。本法主要依靠药液的热力及药物效力,使机体腠理疏通,气血流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进而达到消肿、止痛、止痒、祛风等目的。主要适用于外伤、皮肤、眼科、妇科以及内科等某些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可用于皮肤保健美容。应用本法时要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用药,将药物煎汤,趁热熏蒸患部,待药液凉后,用其淋洗及浸浴患部。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熏洗时间和次数。熏洗法分为全身熏洗法和局部熏洗法两种。

(1)全身熏洗法:将所选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去渣取汁,趁热倒入浴盆中,盆内放一小木凳,高出药面约10厘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沐浴罩罩住或用布单、毛毯在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勿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取出小木凳,再进行沐浴,以出汗为宜。熏洗完结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待汗干后再换穿衣服。

(2)局部熏洗法

①手部熏洗,将所选药物煎汤趁热倒入盆中,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用布将手和盆口盖严,避免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把患手浸于药物中洗涤。

②足部熏洗,将所选药物煎汤趁热倒入盆内,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熏蒸,外以布单将盆口盖严,待温度适宜取下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入药汤中浸洗。

③头部熏洗,将所选药物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患者取坐姿,向前微倾,面向汤盆闭眼,进行熏蒸,或以布单将头和面与盆相对盖严,待温,揭去布单,再频颇洗头面部。

④二阴熏洗法,将所选药物煎汤趁热倒入盆内,盆上放置带孔横木架,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外周盖以布单,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温度适宜,拿掉木架,将臀部浸入盆中坐浴。

擦 浴

是一种用药物煎剂擦洗全身及患部的治疗方法。在医疗条件简陋时,特别是水资源紧张或其他条件不充裕时可用本法。本法是通过药物对皮肤的渗透及摩擦之力,起到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行气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各种局部病症,如头痛、脱发、风寒湿痹证的治疗。操作时将所选药物加水浓煎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待温,用毛巾或纱布擦洗全身及患部,最好微微擦红表皮,觉轻痛时效果较好。每天擦洗2~6次,每次擦5~10分钟,每剂药可用1~2天,用时将药液加温再用,药液每天换1次。另外,在擦洗时要注意手法,切勿用力过猛而损坏肌肤。

冲洗法

一种用药物煎汤冲洗疮口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冲洗清除脓液,洁净疮口,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目的。操作时将所选的药物加水煎淡汁,待温或冷却后用注射器等吸取药液,注入脓腔或阴道进行冲洗,至分泌物洗尽为止,每天数次,每次一般冲洗5~10遍,1剂可用1~2天。注意用过的药水不能再用;冲洗时药液的多少、冲洗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冲洗完结要擦干局部皮肤。

含漱法

将药物煎成水剂或制成片剂,先含在口中一会儿,再漱涤后吐去或徐徐咽下,轻者每天3~4次,重者每天5~6次。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作用,用以治疗口腔、咽喉等病。用时须注意药汤不宜太热,以免烫伤口腔。

敷 法

敷法是将水湿成分较大的药物及含有药液的湿布巾,敷于病变或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分热敷法和凉敷法。此法借助药物的药效作用及温度的作用,通过敷于病变局部使药效透达肌肤,以达到排毒、减轻症状、调畅局部气机、镇痛消肿的目的。适用于局部症状,如肩周炎、关节炎、颈椎病、风湿等。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功效。每天1次,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根据病情选用凉敷或热敷法。

酒剂洗浴

这醋是利用酒的活血化瘀、瘀风散寒、通经活络之功效,助药势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关节病、血脉病、经络病和外伤病等。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基本上全溶于酒,药液比水剂有效成分含量高,故疗效比水剂也高得多,但由于酒的价格比水高得多,故一般都采用擦洗疗法。

(1)酒剂:白酒性味辛、甘、大热,具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病等病症的治疗更为有效。用酒浸中药得到的药液一般为真溶液,洗浴皮肤比水剂更容易渗透到体内,发挥治疗功效。使用酒剂时一般都加适量的热水稀释。注意酒精过敏者不可使用。儿童仅用于局部消肿,酒浴浓度不可过高。此外,还可用黄酒代替白酒浸泡药粉制备药液。黄酒自古入药与白酒等同使用,经验认为黄酒功效较白酒为佳,黄酒性味甘、辛、温,具有活血、散寒、通经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痛、心腹冷痛、筋脉拘挛、跌打肿痛等药浴疗法。

(2)醋剂:古人又将醋称为苦酒,性味酸、苦、温,具有散瘀、止血、杀虫、解毒之功效,能舒缓经脉,养血柔筋,用醋提取之药液外洗皮肤能软坚散结、消毒、软化血管和补肾,可用于皮肤色斑、手足痉挛、关节劳损等的药浴疗法。醋酸在水中有消肿作用,对各种疼痛肿胀症采用热醋熏蒸法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对皮肤癣症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酒醋合剂:是采用酒和醋混合溶液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备药液的方法。用这种合剂擦洗疗法融合了以上两法的优点,但浓度要稍稀一些,治疗局部疾病效果尤佳。

另外,在冬季进行局部浴法时需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干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还需注意药液的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凉,以免产生不良刺激。

小贴士

中药应用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概念

中药的定义

中药是中医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武器,也是现代中药业化的物质基础。简单地说,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以大自然药物为主的药物。关于中药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中药必须赋有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中药的药性、功效及相关知识的表述,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范畴,而中药的运用,也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而且这部分物质已经被中医药理论化。中药既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人工制品,但以前者为主体。

中药有其特有的运用规律或形式,如各具特色的炮制、配伍、禁忌、引经、剂型等。

草药、中草药

草药名称来源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当时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原意是指在后世逐渐演化成的主流本草中无记载,限民间医生使用,加工炮制欠规范且未形成大规模商品流通的药物。然而草药也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并非专指以上特征的植物药。实际上,中药与草药只是人为的概念,并无本质区别,亦无截然的贫贱优劣之分,而且随着年代的更迁,疾病谱的变化,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两者之间也可能互换。如《神农本草经》中的牙子、乌韭、爵床、石龙芮等很早就从经典中药“沦落”为草药了,而历代本草记载、原作为经验用药的银杏叶、雷公藤等也毫无争议地“跃升”为中药了。所谓中草药,就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

天然药物

所谓天然药物,是与化学合成药物相对而言的,除包括直接供药用的天然产品或简单加工品(如麻黄、石膏、煅石膏)外,也包括从天然品中提取出的有效部位或成分(如肾上腺素、麻黄碱、青霉素)。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之品,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可将中药完全等同于天然药物。古代本草家最先利用炼丹术中合理的理论和技术,加工和使用了化学合成药品。这些理论和技术,一直被世人公认为化学制药学的先驱。至今,中药品种中不仅有铅丹、轻粉、升药等矿物合成药,而且还有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植物及动物类的合成药。

中药的性能

概 述

(1)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性状:是用以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等。性能是从用药后机体的反应中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状是药物自身客观存在的,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两者的认识方法、含义和内容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4)药物的偏性:即是指药物针对病情,发挥其基本作用,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若干性质和特征,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性。

四 气

(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2)药性的确定: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寒凉之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温热之性。

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清热解毒、养阴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及回阳救逆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