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药浴的历史与发展(3)
接触人体后,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使人体排汗量增加,血压下降,尿量增多,心率有轻微的加快。
水温在39℃~42℃之间,此范围的水温不适合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药浴时选用。
短期接触人体,肌肤血管暂时收缩。在持续数分钟后,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可达每分钟100次以上。
水温在43℃以上时,此范围的水温称为“高热浴”,对末梢神经有封闭作用,可减轻局部疼痛,对肌肉、关节等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2)静水压:全身浸在水中,水的静水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当浸在水中的人体表面所承受的平均水压为40~60/平方厘米时,胸围缩小1~3厘米,腹围缩小2~3厘米,由于胸腹受压,横膈膜上升容易,下降困难,出现吸气吃力,呼气顺畅,从而促进了呼吸运动的锻炼,这对通气障碍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是有益的。静水压还可以通过压迫外周血管,影响血液再分配,从而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并使回心血量增加,有利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肝、肾、胃肠功能。
(3)浮力:物体在水中失重则产生浮力。
水的比重越大,浮力愈大,人体在浴液中(指全身浸浴)失去重量,约为体重的90%以上,失重者的浮力作用,使肢体在水中活动轻便容易,这正适合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恢复。
(4)水的摩擦:在淋浴或喷射药浴中,快速运动的水分子,可以不断地冲撞、摩擦皮肤,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
这种摩擦有助于皮肤血管的扩张、血液循环的改善。还可作用于神经末梢,通过中枢反射,调节机体代谢,产生镇痛、镇静效应。
总之,水的作用,一方面使毛孔开放促进药物的穿透、扩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另一方面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缺氧、局部组织营养及全身机能等。研究表明皮肤湿度越高,角质层水合程度越高,其渗透和吸收能力也越强,这样就促进了药物中的挥发性物质、多糖、维生素等有效成分的吸收。并且通过上述作用可以更好发挥机体的免疫功能,再随着循环及代谢的加快,汗出增多,有害物质排出增加,都促进病变的吸收消散。
皮肤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吸收、渗透、感觉、分泌、排泄等多种功能,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证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有三:一是通过渗透皮肤角质层细胞的进细胞膜入细胞内;二是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通过毛孔、汗孔被吸收;三是少量可通过表面细胞间隙渗透进入真皮。药物经皮肤吸收避免口服引起的首过效应、胃肠反应等。皮肤内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与其他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可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例如触摸、接触、温度变化或者疼痛做出反应。刺激作用可以影响附近的感受器,从而调节神经、体液、循环功能,改善各相应组织器官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
此外,皮肤的分泌、排泄、代谢功能参与机体对尿酸、尿素及一些无机盐等代谢产物的排泄,同时也参与病体毒素及堆积代谢废物的排除,即中医所谓“透邪外出”。药浴疗法正是利用皮肤的这些功能来治疗疾病,故皮肤的生理功能是药浴疗法的前提。
药透效应
指药物在沐浴过程中通过透皮吸收,增加入体局部或全身的血药浓度而起的治疗作用。
现已知药物经皮吸收主要通过渗透及扩散两种方式,药物经皮吸收包括两个时相,一是穿透相:药物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细胞外间质。二是吸收相:药物分子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扩散入血循环。穿透相比较复杂,角质是皮肤的主要屏障,它能防止化学物质的穿透。角化细胞含有结构脂质及水溶性物质,能缓慢地吸收水分,细胞间隙充满着板层结构样脂质,控制着水溶性溶质的扩散。由此可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可经被动扩散、穿透角质渐渐被吸收。利用此原理,药浴疗法一方面通过灵活变换方式、方法使病变部位与药物充分接触,如体表局部病变,坐浴、熏浴等方式使药物以水蒸气的形式直接被病变部位吸收发挥效应。另一方面添加一些赋形剂如酒、醋等增强药物的扩散、渗透性,借助浸浴、蒸汽浴等不同方式,促其透皮吸收,比如土槿皮酊剂泡脚治脚气。筛选应用有些具有良好透皮吸收作用的药物,将提高药浴的临床疗效。如芳香性中药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的作用,又如川芎浴液中的川芎可明显促进其他中药成分的透皮作用。这种透皮吸收方式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及首过效应。
药物的功效
药浴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功效。
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与皮肤的广泛接触、浸润,经表皮由真皮吸收到体内。因真皮的90%是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活跃的血液循环可将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输送到人体各部位。同时,在药浴过程中,药物的挥发性有效成分还可通过鼻腔黏膜上的毛细血管网进入血液循环。
现代医学从直接接触和药物吸收两方面对药效机理进行研究。首先,药浴中的有效成分不需吸收,可直接接触皮肤黏膜产生药效,如杀菌、杀虫、消炎、消肿、止痛、止痒等,对于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疹、癣、疣、疥等疾患及创伤均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次,药物在熏蒸浴疗过程中经皮肤、黏膜等吸收到体内,发挥药理药效,根据选用药材的不同在直接作用于人体时会产生如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消肿、去腐生肌、清热利湿、收敛消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作用。
研究表明,中药所含的多糖类成分有免疫增强的作用,甙类物质可抗炎并参与免疫调节,生物碱类则表现为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由于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通过药浴既可增强过低的免疫功能,又可使过高的免疫功能降至正常。
反射原理
主要指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即中医所谓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
浴足法治疗疾病即是利用反射原理。人体的脏腑和其他各个器官都与足部的某些反射区有相应的关系。足药浴时,将药物涂敷于足部的某些反射区,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如浴足法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中医学据足掌上分布常见穴位达60多个,其联结人体内部经络,直达主管情志功能的“心”,认为浴足无异于浴“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足部有人体心脏的某些重要特征,号称“人体第二心脏”,足掌上数百条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与人体脏腑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五脏六腑在足部亦有相应的投影,故足浴时,药物作用于足部神经,使血管扩张,脑部血液下流,解除脑部血液充盈状态,导致大脑神经放松,进入抑制状态,从而促进睡眠;亦即通过刺激足部穴位,由经络达于“心”起到安神之功。
局部作用
指中药对病灶局部发挥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中药药浴将药物作用于局部组织,可使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故局部疗效明显,而且收效迅捷。近年来的药理研究表明:黄连、黄耳、黄相、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均有抗菌、抗病毒的化学成分,因此对局部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蛇床子、苦参、百部、土槿皮等中药,对皮肤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常被运用于癣类、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霉菌性阴道炎)等疾病的治疗。通过对祛腐生肌作用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还有促进细胞增生分化,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提高局部抗感染的能力,具有改善创面血液循环,加快其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愈合等作用。
浴足可谓是应用局部刺激治疗和保健的最好体现。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部含有极其丰富的神经末梢,足的运动灵活,感觉敏锐,反映全身的血管、神经功能正常。由于足部神经末梢丰富,对外界物体的形状、特性、温度、湿度等刺激可以感觉出疼痛,因此,温足浴或药物敷于足部可以采用芳香走窜类刺激药物,利用药物对足部的刺激影响全身的循环、神经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此外,有些美容药物作用于面部皮肤后,一般通过皮肤局部吸收,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去除污秽、洁净皮肤、滋润皮肤、除皱增白、祛除外邪、防御外邪侵袭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中药面浴能使皮肤组织得到滋润和营养,提供必要的新陈代谢环境,使面部皮肤组织细胞直接获得营养物质而达到美容目的。
由此可见,传统医学从经络脏腑及药性药效方面阐述了药浴的机制;现代医学则认为药浴的疗效主要与水的作用、皮肤的特性、药物的吸收、局部作用、药与水的协同作用等密切相关。综合二者,不难发现,药浴的作用机理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有效结合体。
药浴的分类及应用
药浴疗法是根据各种具体病症,在中医辨证或辨病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药物,组成药浴方剂。其用法较多,分类方式一般有2种,即按照部位分类和按照浴洗方式分类。
按照部位分类
全身浴
属浸浴,是药浴的主要方式之一。将药物煎取较多药液作为洗浴水,浸泡除头以外的身体各部于药液中。进行全身洗浴,多在浴盆、浴缸中,或较大的木桶中。本法是借浴水的温热之力以及药液的效力,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活血祛瘀等作用。特点是洗浴范围大,浸泡时间长,药物吸收面积大,效果显著,治疗后全身有舒适感。每次浸泡20~30分钟。药浴结束后,以清水冲洗,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休息10~20分钟,或不用冲洗。全身药浴可每天1次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个疗程。
半身浴
将腰以下的部位浸于浴液中洗浴的一种方法。患者坐在浴盆中,浴水高以到脐为佳,室内温度以30℃以上为宜。在浸洗的同时,尚可活动下肢,进行功能锻炼,并借水温及药物效力达到治疗的目的。每次浸泡20~30分钟。药浴结束后,用毛巾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休息10~20分钟。半身药浴可每月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要应用于下半身瘫痪、坐骨神经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局部浴
属浸浴,指身体的某一部位浸泡在药液中或频频地接触药液进行浴洗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浸洗时间宜长,使药液有足够的时间由表及里。本法是借助热力和药物的综合作用,直透局部皮肤腠理而发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祛风杀虫,止痒杀菌,活血行气,软化角质,去腐生肌等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法既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治疗,又有药浴入内的全身治疗效果。根据接触的方式或部位不同又分为头浴、颜面浴、手浴、足浴、坐浴、眼浴、肢体浴等。
(1)头浴:将头部浸于药液中进行洗浴。将药液倒入脸盆,头部浸于药液,不断用双手搓洗,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头浴主要用于治疗头部皮肤病,也可用于美发。
颜面浴:即用药液洗颜面。将药液倒入脸盆,水温较高时先用药液蒸面,然后用手洗面或用毛巾蘸药水擦洗。每次10~15分钟,每天1~3次。本法主要用于面部疾病及美容养颜。
(2)手浴:将腕关节以下部位浸入药液中进行洗浴。本法是临床经常使用的治病护肤的方法。手部洗浴除治疗皮肤病、软组织损伤等外,还具有护肤保健作用。手的美感是洁净、细嫩和滋润,适度地洗浴手部不仅能清洁皮肤,而且有防止皮肤老化作用。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或数次。主要用于手指痉挛、手指关节活动障碍、手癣、手部冻疮、手部挫伤等。
(3)足浴:将足浸入药液中进行浴洗的一种方法。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因此,人体五脏六腑均与足相应。足浴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疾病,而且可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本法适用广泛,局部如足癣、足挫伤等,全身如头痛、眼病、鼻炎、喉炎、感冒、高血压、慢性结肠炎等均可应用。
(4)坐浴:将臀部与外阴部浸于药液中进行浸浴的一种方法。本法可使药液较长时间地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借助热力,促使皮肤黏膜吸收,从而发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收涩固脱等效果。药液温度要适宜,坐浴时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或黏膜,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一般以40℃~50℃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主要用于肛肠疾病、妇科外阴病、男性前阴疾病及外阴部的皮肤病等。对肛周脓肿已化脓者,则应先经手术切开引流后,再用本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