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药浴的历史与发展(2)
药浴的作用
药浴是中医内病外治法的一种,也是强身健体、保健养生的有效措施。药浴在临床应用中体现了如下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熏洗、熏蒸、浸浴等药浴疗法通过热和药的共同作用,可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升高皮肤温度,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研究证明,药浴可改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强其心肌收缩力,增加血排出量,既有药浴的短期效应,又有长期效应。对脑部可增加其血流量,增加脑血管搏动性血流供应强度,并且可持续较长的时间。另外还可改善颅内血管弹性,降低血管紧张度,减少外周阻力,防治中老年脑血管疾病。肝脏经肝阻抗血流图提示,肝脏血液强度增大,肝动脉充盈度增大,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改善肝功能,防治某些慢性肝脏疾病。对肢体药浴有较好的短期效应,可使肢体阻抗血流图波幅降低,流入容积幅度减少,此作用至少可持续40分钟,这就保证了肝、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具有调节循环系统功能的作用。药浴的温热刺激可改善血液循环,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得到有序的控制,使人容易入眠,提高睡眠质量,消除身体疲劳,保持体力充沛,从而达到养生作用。
药物的熏蒸、熏洗等药浴疗法,通过热和药的共同作用,可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特别是加入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更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水肿和血肿的消散。以丹参、艾叶、透骨草、藿香等制成的浴液,实验研究证明可明显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动物微循环障碍,加快微动脉、微静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排毒养生
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促使机体各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的功能加强,有效调节机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盐、水的平衡,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内外环境的稳定,保持人体健康。
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代谢物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排出体外,若滞留在体内就会变成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药浴的温热刺激可使毛孔扩张,汗腺、皮脂腺排泄功能增强。通过排汗可将体内尿素氮等有毒废物排出体外,保持人体健康状态。同时,药浴疗法可以刺激经脉腧穴,起到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毛发润泽,故而护肤养颜。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药浴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也改善淋巴循环。温热刺激可以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加入药物,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具有协同作用,更能增强机体的非免疫性功能。现代医学证实,人体淋巴系统对外有抵抗细菌和病毒入侵的作用,对内有抑制和消灭病菌的功能。淋巴液循环加快,可使淋巴细胞不断产生抗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实践证明,药浴对反复感冒等多种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促进血压稳定,降低血液黏稠度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自主神经兴奋抑制功能紊乱,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药浴使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后,机体大小循环(大循环指体循环,小循环指肺循环)畅通,小静脉回流功能加强,可有效降低血压。药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只要改变药浴配方,对慢性低血压等病也能有效调节。并且,药浴的温热刺激和药透效应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动正常,可防止脑血栓的形成。
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说明人体机能是内外相通的。内可以应于外,外可以应于内。药浴的温热刺激和药透效应可以直接通过经络对相应的脏腑起到刺激和调节作用,可有效地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舒筋活络,祛寒除湿
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受到风、寒、湿三邪的侵袭,人若中邪,邪气会滞留于经脉、肌肉、关节,会造成经脉闭塞、气血瘀滞。中医认为,“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药浴的温热刺激和药透效应,可使人毛孔疏通,气血通畅,瘀者得疏,滞者得行,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药液的热力会使全身出汗,促使体内代谢废物随汗液排出,此时人体耗氧量增大,淋巴液回流增多,呼吸频率增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增强,从而使人体得到全面的放松。同时药浴还能达到祛寒除湿、祛病强身的效果。
消除压力,振奋精神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压力对人体的影响。人是有情感的,随时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同时也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制约,中医理论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每个人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失眠、高血压、心脏疾病、消化不良等的患者越来越多。药浴可有效地缓解人的精神压力。药浴过程中的温热刺激首先可温热周身或局部,调节血流量分布,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提高人脑血流量,氧交换充分,起到心定、气爽、脑明的作用,全身的不适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其次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经络和腧穴直接对五脏六腑进行良性调节,使肌体充满活力,心情逐渐开朗,心境逐渐平和。最后,因生理不适消除,心理压力也随之减轻,人会觉得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克服困难和度过困境的信心增强,从而能够以振奋的精神面对生活和事业。
消炎镇痛
现代研究证明,黄连、黄柏、银花、连翘、地丁、蒲公英等均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对局部具有较好的消炎解毒作用,蛇床子、木通、知母等对皮肤真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用这些草药制成的药液对局部炎症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以透骨草、艾叶、藿香、丹参等制成的药液对巴豆油所致的动物耳郭水肿炎症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其作用恒定,持续时间较长。另外,药液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巨噬细胞的游出,促进其吞噬细菌、异物、坏死组织碎片,提高抗感染的能力。同时,药物及温热作用,还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氧供给,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药浴的温热刺激对皮肤神经末梢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可减轻疼痛,同时,药物又可以止痛,因此,药浴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以上列举了临床中常见的药浴作用,药浴的作用与水和药的协同配合密切相关,药浴的功效随方法的不同而改变,方法的改变与所治疾病及养生需求密切相关,只要辨证准确,施治无误,则疗效显著。
药浴防病治病的作用机制
药浴疗法是中医药治疗学的组成部分,虽属外治法,但却可以达到由外治内的效果。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虽内外有别,但由于存在着“经络”这一特殊联系,能够联络外部的组织、器官和内部的脏腑,并能够调和气血,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到调整,从而达到自我修复并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的效果。因而药浴虽外治于表,实则内治于里。运用此疗法防治疾病,增强人民体质,历来受到重视。因此,研究药浴疗法与防治疾病的关系,具有实际意义。下面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认识一下药浴的作用机理。
传统医学对药浴的认识
药浴有着悠久的历史,药浴疗法可以通过局部调整实现整体控制。中医学认为药浴法具有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逐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去瘀生新,杀虫止痒,祛腐生肌,美肤泽肤,悦颜香身、美发护发,强身保健等作用。药浴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局部进入体内,直达病所,可以避免药物损耗,提高药物的利用度,从而增强了治疗疾病的效果。祖国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即“治病求本”,药浴疗法正是医学辨证在这方面的运用。
古代医家对药浴作用机理的论述较少,明清时期,随着外治法的成熟,探讨有所增多。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不同途径给药,相同作用机理
药浴防治疾病,同内治法相比只是变换了给药途径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志聪注曰:“渍者,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程士德教授更明确地指出:“以汤液浸渍其出汗,包括熏蒸、浸浴等治法。”表明外用方式亦可助阳化气,使邪从汗出,乃“汗”法也。元代《外科精义》指出药浴能“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疏导腠理”可调和营卫:“通调血脉,使无凝滞”即是和畅气血,知其为“和”法也。此皆与内治法相同,作用相似。正如吴尚先《理瀹骈文》所说“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异者,法耳”。
脏腑腠理,内外相通
药浴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通过经络腧穴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使之达到平衡。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内外统一的整体,体表与内脏由于经络的内外交错,构成了一个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的统一体,通过经络腧穴来运行脏腑气血,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疾病的产生多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导致阴阳脏腑气血失调引起。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遍布全身,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通过药浴,药液作用于体表,可刺激腧穴,激发经气,通过腧穴循经直达病所,又能彻透废理,循行于经脉之中,起到祛邪解毒、畅通气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经络行气血,营阴阳,由腠理通脏腑,如《金匮要略》云:“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脏腑皮肤之纹理也。”据此以浴的方式使药物入腠理,通经络,达病所,发挥其效。《理瀹骈文》有云:“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理瀹骈文》又有:“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另外,此种方式具有独特优势,如徐大椿云:“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吴尚先在《理瀹骈文》明确提出:“草木之菁英煮为汤液。取其味乎实取其气而已。气与病相中内治无余事矣。变汤液而为薄贴。由毫孔以入之内亦取其气之相中而已。”《医宗金鉴》云:“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入。”
草木之性,辩证取之
药浴法将药物溶于水,选择一定的温度使药物透过皮肤、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分布全身以达药效。历代医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外治可治疗内外诸疾,而且疗效显著。其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效能,因此,根据不同的病症,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选择相应的药物,才能发挥其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云:“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遂,满者以泄,牢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开之发之,适可为故”。
浴法所用药物芳香辛散,有的气味俱厚、浓烈,又多用生品,具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之性,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苍术、樟脑、丹参、杜仲、附子等等。药之本身又具有行气活血、开发腠理、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效。浴法治疗直取其气,以达其效。如治疗慢性肾衰的肾浴汤所用的麻黄、桂枝、细辛、大黄、土茯苓、木瓜、红花、当归、黄芪、仙灵脾等药皆气味俱厚,走经入腑,通达内外,以祛邪外出,且麻黄、桂枝、细辛等在热水浴作用下更好地体现了“提壶揭盖”的治疗原理。
现代医学对药浴作用的认识
现代对药浴作用机理的认识比较具体。也可从下面三方面加以分析。
水的作用
水在常温下为液体,是良好的介质,可溶解大部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不同的疾病,可选择相应药物溶于水中进行药浴治疗。水具有很大的比热和热容量,能够持续对人体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水的热导力为空气的33倍,故利用“温度”来治病时大多以水为媒介,而就水本身的特性而言,就有多种治疗作用。
(1)水温:不同的水温与人体接触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水温在20℃~25℃之间,此范围的水温称为“冷水浴”,对心血管功能有良好的锻炼作用,被称为“心血管操”。
短期接触人体对皮肤刺激较强,促进肌肉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代谢加速,各种内分泌激素升高。在持续数分钟后,人体血管开始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体内产热增加,皮肤温度上升转暖,心跳变慢,呼吸平稳,血压下降,心脏收缩力增强。
水温在30℃~33℃之间,此范围的水温有良好的催眠镇静作用,被称为“不感温浴”。
短期接触人体对皮肤无明显刺激,同时对人体的影响也很小。在持续数分钟后,能降低人体神经的兴奋性,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
水温在37℃时,此范围的水温可降低神经兴奋性和痛觉传导作用,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胃肠功能,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称为“温水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