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揭开思考力的面纱(2)
感觉可以对解决问题和决策产生难以计数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产生某种导致答案的预感、印象和直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提供迎接严峻挑战和坚持不懈解决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花了7年时间埋头苦干,搞出了他的“相对论”;爱迪生用了13年时间,使电唱机得以完善;哥白尼为证明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花费了30余年心血。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的是实现极为困难的目标——战胜疾病、贫穷、无知和野蛮。如果不是对他们各自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感情,他们就不会坚忍不拔地干下去。
那种认为只有艺术家靠感觉,而科学家和其他实干家则像计算机那样解决问题的流行观念,早就受到了学者们的批驳。爱因斯坦本人就曾明确肯定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发现复杂的科学定律,是没有逻辑途径可循的;只有直觉的途径可以利用。科学发现要借助于对表面现象背后的秩序的感觉。”亚瑟·科斯特勒研究过很多着名科学家的生平,他认为:“在普通人的想象中,这些大师们好像是冷冰冰的逻辑机器,是安装在木头棍子上的电子头脑。其实,如果让一个人看看这些人的信件和自传选集,然后让他猜一猜这些人的职业,他最可能的回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诗人或音乐家。”
当然,并非所有的感觉都是好的。有些感觉会引导我们走上歧途。有时候,即使是性情温和的人也会产生粗暴待人的冲动。理智要求我们不要做感觉的奴隶,而是应当冷静地检验自己的感觉,去虚存实,去伪存真。
5.集中注意力
要想进行有效的思考,集中的注意力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一旦精神不集中,经常跑神儿,思路必然无法连贯,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了。不过,可能许多人都习惯性地以为,集中注意力仅仅是一个人的习惯问题,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是否具有集中的注意力,可以说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因为集中注意力对于思考力的关键作用,我们在最后一章中单独做了介绍,这里不再多说。
6.对阵思维障碍
所有用脑的人都面临着共同的挫折:混乱、心理障碍、出发点不对头、失败。但是,一个好的思考者学会了对付挫折的策略,而差一些的思考者仅仅摇首叹息,在挫折面前气馁了。波特博士研究了学生解题的过程,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些重大的差别。例如:
成绩好的解题者
成绩差的解题者
a.研究问题并决定如何解决它难以入题
b.解题过程中自如地运用现有知识
断定自己缺乏充分知识(即实际上具备那些知识)
c.按部就班地解题——例如:简化问题,杂乱无章地从问题的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找到关键,或将问题分解为若干方面试图以最初判断代替检验
d.倾向于确信自己的推理
对自己的推理缺乏信心
e.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保持一种批评态度缺乏批评精神,假定过多
所有这些差别都是习惯上的差别。如果你现在还缺乏一个好的思考习惯的话,那就实践吧,早晚你将会养成这些好习惯的。
现在我们向你提供一点儿提示,再帮你增强一些自信心。当你开始做练习题、应用题遇到思维障碍时,请这样做:
第一,再读一遍题目,念出声来,眼睛和耳朵并用,确定问题的含义(两器官并用总比只用一个好些)。
第二,不要被动地坐在那儿看题目,要开动脑筋去解决它(如果你刚好碰到公路因故不能通行了,你不会坐在小汽车里傻盯着中断的标志,而是掉转车头另寻他途)。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问题,看看第二条提示怎么用。假定你有3个容量不同的玻璃杯:3盎司、5盎司和8盎司,最大的杯子是盛满液体的。你的任务是设法使两个较大的杯子各装4盎司液体。
假定你看了这道题之后感到有些不解。按照第一个提示,你应重新读一遍题目,要念出声音来。你明白了这道题的意思,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入手解决。如何使你的头脑开动起来呢?你可以找来3个实物。按题目的要求把大杯盛满水,试着向另外两个杯子里倒换一下,以便找到难点所在。更简单的办法是先在纸上粗略画一张图。下一步怎么办呢?要把水倒入一只空杯子,选哪只杯子呢?乍一看随便选一只就行;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如果你搞错了,做不下去了,要问一个为什么。你总可以换个办法再试一试。这样一来,你便开始了对问题的思考,不再单纯碰运气了。如果你愿意考虑这道题目,现在就试试吧。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很容易地画出图来(有的问题难以完全凭直观作图)。
7.借助“随想录”
当然,不表达思路也可以思考,但是,把自己的思路表述出来会更有效果。表述有助于思考;思考也有助于表述。两者相互促进。读者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先是认为自己脑子里有了清楚的想法,于是想动笔将想法写出来,结果发现思路还不够清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它表明,我们周围的事物要比我们自己的认识复杂得多。
格雷小姐是位数学老师,在校长50寿辰之际,她被责成撰写一篇祝词。她失望地对彼德说:“我不行。”彼德回答她说:“我没有任何想法。”对未来教师所作的心理学试验表明,他们都有很高的创造性想象力,作为杰出的老师,她应认真地试一试。
过了一段时间,她告诉彼德说她的那篇题为“献给敬爱的校长”的祝词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彼德问她这篇贺词是怎样写的,她对彼德说:“那天晚上见到你之后,我就竭尽全力地想找到一些华丽的词句。我把这些词句记在一张纸上,然后便去睡觉。夜里,我又有了其他的一些想法,于是我便急忙把这些词句记了下来。早上,我非常惊奇地发现,我写出了许多优美动听的词句。第二天,我独自写完了这篇贺词。”从那以后,格雷小姐就不再怀疑自己的思考能力了。
恩斯特·迪姆尼说过:“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搞不懂什么是宗教、道德、政治或艺术等等,即使是对许多日常事务,我们也远远不是很清楚的。我们以为其他人很懂得他们对后代的教育;很懂得他们自己的事业;很懂得自己对这些问题也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他人跟我们一样,生活在模糊的观念之中。当大家仅仅是在动脑筋如何开始思考时,却愚蠢地认为自己已经在思考那些重要问题了。”怎样解决这种难题呢?迪姆尼认为,思考不仅仅是想,最好拿出一张纸来,把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你就能看出自己实际上是否在思考,思考得怎么样。这个办法很简单,而且也很有效。你将发现记录思绪能帮助你更集中地进行思考。
迪姆尼提出的这个办法,许多研究思维问题的权威人士都曾提出过,叫作“随想录”方法。它的要点是:集中注意力于一个问题,充分进行联想;无论想到什么都写下来;不要停顿下来检验或评价那些想法,否则会过早地切断你的思绪。这种“随想录”是自己用的,不给别人看。它的目的不是产生正规的作品,不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而是用来刺激思维。所以,它可以而且应当是非正式的、粗略的和高度试探性的,没有必要写得工整得体,即使充满各种语法错误也没关系。别人看不到你的“大作”,所以不必担心别人说你太笨。如果你后来觉得某个想法太俗气,可以涂掉而不至于使你丢脸。
(第三节) 运用思考力
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掌握思考力之后,会有一种势不可挡、摧枯拉朽般甚至令自己都感到吃惊的神奇力量——思考力陡然而生。
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与其说是我为科学研究指示了方向,倒不如说是思考为我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人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必须去认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利用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和事都不可能全部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就要对诸多的人和事进行思考。我们不仅要对眼前事物的客观性进行思考,还要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思考。
思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在我们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把经过筛选的信息再经过过滤,从中提炼出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可以说是一项基本的思考技能。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兰德公司的分析员从墨西哥一座大火山喷发的信息中,敏锐地作出由于大量火山灰升空,必然导致气候异常会使粮食减产的判断,兰德公司提请联邦政府作出减少谷物出口的决策,结果在全球谷价一路上扬中,联邦政府囤积大量粮食,在全球市场上大赚了一笔。
会思考的人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思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些性情懦弱、缺乏自信的人,往往缺乏主动思考的自觉性,他们总希望依赖他人的结论,尤其喜爱按照早已既成事实的舆论、传统、习惯、先例、规定等轻易地作出判断。因为,这样做无需冒风险,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害,并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
人随时在思考,所以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并能不断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到底什么叫做思考,思考通常有哪些组成要素,思考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思考是天生的禀赋还是后天形成的,如何运用我们的思考力等等,这些问题你都明确吗?
人们经常需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思考,但无需对早已明了的事物重复思考。只有对那些我们还不太了解它是什么或将会怎样的事物才有进行思考的必要。
根据科学研究,我们大致可以把思考分为以下几类:
记忆性思考
个人对过去学习得到知识的回想、重现与掌握。
想象性思考
在知识或艺术表现方面,衍生新形态的能力。
归类性思考
系依据某一特质对事物加以归类或分类的能力。
概括性思考
系依据某一特定规则或标准,衡量鉴别某一或某些事物是否具有相同特质的能力。
比较性思考
辨识此个体或群体不同于彼个体或群体之思考能力。
评鉴性思考
系指个人区分辨别某事物或某些事物是否具有一特定规则或标准的认知能力。
分析性思考
例如从杂乱无章的资料中理出头绪或规则,以与其他相关之规则相比较之历程。
综合性思考
历程包含归纳、概括、比较和评鉴等思考或其中若干项,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特质。
演绎性思考
由原则推论到事实或新理论的发现。
推论性思考
是辨识某事物为其它事物例子之一的能力。
然而,对于以上种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是综合运用这几类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类伟大的思考力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史,可以这么说,思考力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只有善于思考、运用思考力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