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11 17:35:44
封面
书名页
版权信息
代序:迈向作为“转型法哲学”的“公共法哲学”
一、 “公共法哲学”是什么?
(一)历史视野与问题意识
(二)“结构化情境”与转型中国(法律)问题的性质
(三)反思性的情境主义:政治理想与结构化情境的“反思性平衡”
(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研究取径
二、“公共法哲学”不是什么?
三、在“溺爱”与“棒喝”之外
四、超越犬儒主义与直觉主义
导言:公共法哲学与法哲学的“公共转向”
一、“公共哲学”与法哲学的四种知识形态
二、法哲学的“公共转向”
三、“作为转型法哲学的公共法哲学”:思想立场与研究论题
四、本书结构安排
上篇 从“邓正来问题”到“转型法哲学”
第一章 “知识—法学”取径的社会—历史限度——以福柯话语理论为参照
一、“邓正来问题”及其内在理路
二、“知识—法学”取径与福柯式的话语分析
三、“知识—法学”取径的社会—历史限度
第二章 现代转型与文化认同的重建——“邓正来问题”出场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作为“历史事件”的现代性话语:汪晖与李泽厚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正当化压力与认同危机
三、“两邓两晖律令”:文化认同与道统之重建[80]
第三章 “转型法哲学”——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
一、“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现代转型:“转型法哲学”出场的基本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法律的政治性和社会—历史性:从马克思将法学视为“辅助学科”谈起
三、法律秩序的正当性(正当)与文化认同(善):法律的政治哲学承诺
附论:公共证成与法律的政治哲学承诺
四、“转型法哲学”与转型中国(法律)问题的性质及基本特征
五、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政治理想与“结构化情境”的“反思性平衡”
中篇 功能主义法治观与法治的“中国结”
第四章 功能主义法治观——基于法治中国政治理想与实践约束条件的探析[4]
一、实质法治:“永续国家”作为“中国式法治”的政治理想
二、“中国式法治”的实践约束条件
三、现代法律的两重性:法治的两大政治功能与法治中国的两大共时性课题
四、功能主义法治观:超越形式主义与工具主义
五、代结语:建构“中国式法治”的政治基础秩序
第五章 城市化背景下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差序格局与法治中国的可能性[81]
引论:城市化、差序格局与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正义与法治中国
二、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与法治中国
三、代结语:“立人”与法治中国的三大“社会基础工程”
下篇 正义的中国情境与情境化的正义观
第六章 从“反正义的公平”到“底线正义”——基于转型中国一种典型社会正义观念的政治哲学分析[2]
引论:转型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的历史规定性
一、“反正义的公平观”与转型中国的正义问题
二、“反正义的公平观”的生成机理
三、转型中国的“底线正义”诸原则:超克“反正义的公平观”
第七章 关联性正义——基于转型中国正义问题之整体性的政治哲学分析[130]
引论:“诸正义(观)间的争斗”与转型中国正义问题的整体性
一、政治社会的正义vs.道德世界的正当
二、“关联性正义”与转型中国正义问题的关联性
三、“关联性正义”的诸评价法则及其实践运用
余论:也谈正义的两面性
第八章 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正当法则[183]
引论:背景、问题与研究取径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传统到现代
二、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代建构
三、以“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促进新文明体系的形成
跋:关于“公共法哲学”的虚拟对话
“公共法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不师新左,不法老右,自主求索
不泥学究,不做公知,努力创新
未竟课题及其他
致谢
推荐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