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越地城池与文化研究
本书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越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越文化之中心区城绍兴古城,自春秋越国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开始筑城建都,距今已有近2500多年建城史,2500多年来城址不变、赓续相继。秦汉以后,相继成为山阴、会稽县治,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路)治和东扬州、浙东观察使、两浙东路治所,是一座始终以行政中心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从城市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诸多民俗文化29.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本书主要使用文献学及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全面研究,一方面将其置于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试图总结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书写的三种模式:月令模式(自上而下的视角),个人回忆模式(平等视角,老百姓节日活动)、节日阐释模式。另一方面将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环境中,探讨宋代岁时民俗中渗透的儒家意识形态以及娱乐化因素,并梳理中国古代节日民俗文化13.1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民间年画的技艺表现与民俗志书写:以朱仙镇为调查点
本书立足于田野调查,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步骤、技法、原料、时空要求等展开翔实描述,完整复原出年画制作的整个过程。并且着重以年画的制作群体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老艺人们口述资料包括个人生活史、家族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对年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记录和阐释,把握年画制作技艺的传承群体的品格个性,揭示了传承年画制作技艺这一群体的形象特点,进而探究年画技艺是如何在代际之间、家族内部以及不同时期得到民俗文化26.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
本书立足于《仪礼经传通解》整书,结合各类文献,遵从文本文献和历史文献相互参照的原则,研究《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之间的异同点。全书考察《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原因、编者队伍、编撰目的、四礼、礼与诸经、礼与诸子学,以及经与传记的关系,重点考察朱子、黄榦、杨复三代学者在编撰思想、礼例、礼图的发展衍变过程,关注《仪礼经传通解》对后代政治制度、礼学研究、诸经研究三方面的影响。民俗文化25.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村落故事讲述活动研究
中外民间故事讲述研究的学术传统虽不尽相同、研究方法各有侧重,但都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下的故事讲述行为。正是基于这一学术理念,作者以家乡——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徐家屯村为调查点,把研究视野从对文本或讲述人的孤立研究转向对讲述行为的整体观察。在重点讨论村落故事语境、讲述人和故事文本的特性之后,借用雅各布森的理论整体观照故事讲述行为,探讨故事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共同生成故事讲述习俗的机理。最后,作者把自己纳入研究民俗文化21.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来自田野的民俗学研究
本书内容大多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案例基础上,从时空维度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以传统民俗文化急剧变迁的现状作为基本的思考对象,关注传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命运,关注在遗产保护语境之下究竟应该如何评估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被遗产的过程等。前六章论述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后六章主要分析和讨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种基本模式。作者致力于民俗文化21.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
周星和王霄冰主编的《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上下)/民俗学系列/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围绕“民俗主义”、“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学”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有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抢先发售译介的。本书分六个单民俗文化77.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海洋文化的信仰渊源探究
海洋文化是与内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体系,是人们由于海洋环境而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在这一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其中精神文明的部分主要是与海洋相关的各种信仰与民俗文化。本书试图从原始水崇拜和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角度说起,分析海洋环境是如何影响了海洋信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分析了海洋信仰文化是如何在原始水崇拜的基础上继承、吸收、充实、扩展了原有的水神信仰,并新民俗文化20.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是高丙中民俗学论著的汇编,并附有户晓辉、刘晓春的延伸性论述。高丙中在1988年完成的《民间口头创作新探》借助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来认识民间文学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关系,提出民间文学只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个特殊部分,由此获得超出文学范围的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依据。他在1991年完成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理论民俗学著民俗文化20.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节日风情论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理论原则,对古代岁时俗信的性质及其在古代社会化教育中发挥的重要功能进行了探析与研究。岁时俗信是几千年来节日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它的普遍传播和广泛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当然,必须准确判定各种民间岁时俗信的性质,要有所选择地吸收、继承和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吸取精华,抛弃糟粕。在理论和实践中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它的教育民俗文化19.7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
《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组织编写的匾额主题的论文集。论文集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匾额字义本源研究,匾额文化的美学价值,匾额的地域性及艺术风格分析等,论文中还有匾额个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庙、先农坛、东岳庙等建筑的匾额研究。匾额,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标识之一,是传统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国文史学界诸多学科几乎无人研究匾额,这是文史学界在学术上的一个重大疏漏。民俗民俗文化19.7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
本书是庆祝钟敬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召开的民俗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持,收集了国内外著名的民俗学者近年来的民俗学论文,探讨了新时期下民俗学如何发展,如何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本书的出版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制订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民俗文化19.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
本书以三个民族的民俗艺术为例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与休闲体验互动中发生活态传承的当代启示,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休闲活动需要民俗和文化活动作为基础,没有文化的休闲只能称之为“休息”,有了文化和民俗活动,休闲就有了质的提高,从而使休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艺术休闲的意义;另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休闲来提供空间场域和经济支撑,两者的结果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民俗文化1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原生态” 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
作为学术热词和社会关注点,“原生态”产生自当代中国本土语境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下。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原生态”更多地、特别地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关联的社会事实,值得学术探讨。本书的石宝山歌会田野调查持续了两年。探讨了学术理论话语以何种伦理立场观察生活、以何种方式描写生活和如何发现生活本身的价值等现代民俗学学科基础问题,由是,作为知识生产者,才有参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民俗文化1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红楼风俗谭(图文精选本)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唯一民俗指导邓云乡从《红楼梦》涉及的风俗谈起,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论工艺……举凡民风民俗,无不包藏。作者长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洋洋大观,读之忘倦。民俗文化10.3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古代墓志义例研究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CZW048),以整个中国古代墓志为研究对象,从文体属性、外在影响、传播接受等角度,梳理出中国古代墓志的发展演变,具有全面、系统等特点,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书稿内容分为四个单元,既有创作目的、文体属性的内部因素分析,也有社会变迁、撰者立场、写作对象身份、相近文体渗透等外部要素的研究,同时兼顾传播、接受及相关应用,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涉及到了墓志文体研究民俗文化17.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涉及的时代从南北朝至唐宋,内容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为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第二类为墓志和历史研究。这些论文分别通过对墓葬形制、丧葬器物、壁画,出土墓志等资料的考察,探讨了中古时期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士族政治、城市空间等问题。民俗文化16.9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青少年孝道研究:链接家庭与自我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资助基金的研究成果。探讨中国青少年新孝道信念和孝道行为差异及变化。书稿既有视野开阔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同时也有访谈、案例质性研究,结合有力的实证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借鉴已有丰富的孝道理论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时代背景来展开研究。民俗文化22.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为例
全书从审美文化的视阈研究民俗,将民俗置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从民俗审美的相关概念界说、民俗审美的发生等处着眼,用美学等观点观察、分析、研究民俗活动与民俗事象及其与美的关联,探析民俗的审美价值、审美特性以及民俗审美的构成等重要问题,力求另辟蹊径,以新的方式拓宽民俗研究的视野,弥补该领域研究的某些空缺。《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为例》适合读者有民俗学、美学、民间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各民俗文化23.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
该书以发生在该地区礼俗仪式中的艺术行为和音乐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年度周期为时间取域,以节令顺序为体例结构,力求将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深描和阐释。该行素详细记录由正月春节封闭走向开放的“大神会”仪式过程,并对发生在仪式中的音声境遇进行分类与解析;对三月清明祭祖仪式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概述,说明该仪式之所以繁盛至今的原因;通过对仪式中各次群体认同结构的分析,阐明祭祖是如何在“明晰血缘脉络、凝聚民俗文化15.5万字2.2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