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卫青叫我大姐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这算是开导成功了……吧?

按照刘彻的说法,建元新政是他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推行的想法。

后来登基之后,窦太后试着放权给他。

于是,他就迅速提拔了他的老师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同时,让同样支持儒术的外戚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拉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序幕。

“那个时候,朕每天都很有干劲儿。”

刘彻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似乎是回忆起了什么。

“白天批阅章奏,处理国政,接见贤良,晚上和申公讨论服色,明堂,正朔,礼仪,计划着巡狩诸事,但是后来……”

少年皇帝的语气渐而低沉,神色也变得有些发冷,道。

“依照礼制,朝中列侯理当就封,但这些人贪恋长安繁华,不肯离京,兼之朕惩处了几个胡作非为的贵戚。”

“于是,他们就天天的到长乐宫,去皇祖母面前哭诉。”

“皇祖母本就崇信黄老之术,被他们这么一说,愈发反对新政,时常将我叫过去训诫。”

“再后来……”

刘彻的语气由愤怒渐渐转为失落,颇有几分垂头丧气的样子,继续道。

“再后来,御史大夫赵绾听闻皇祖母插手新政,不知为何竟昏了头,奏请诸事毋奏东宫。”

“皇祖母闻讯后大怒,命人将赵绾,王臧下狱,又罢免了窦婴,田蚡,停罢了新政的诸多举措,也不再让我私自决定这些大事。”

看得出来,建元新政的失败,对于刘彻的打击,还是很大的。

以致于他现在提起来,还是一副恹恹的样子。

但是,王阮听了这整个来龙去脉之后,却忍不住在心里头说了一句……

该,实在是该!

且不说最后引发窦太后雷霆出手的那份章奏,就单说刘彻的这份新政,简直就是天真到了极点。

崇儒可以,但是,也没有这么崇的吧。

看看他都干了什么,建明堂,改服色,定正朔,还筹划着要出去巡狩。

这些事情,固然能够彰显皇权的威严。

但是,威严的背后,必然是高额的财政支出。

说白了,就是一堆华而不实的东西。

是,汉朝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库中是有不少的财富。

但这财富是从哪来的?

还不是历代皇帝,靠黄老之术治国,一点一点的积攒下来了。

结果刘彻这刚一登基,就崽卖爷田不心疼,开始大肆挥霍。

最让人绷不住的是,他一边享受着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积攒下来的财富,另一边还瞧不起黄老之术这种治国方法。

这让一直从勤俭时代走过来的窦太后,怎么能不把他当成一个熊孩子呢?

再说让列侯就封,惩治为非作歹的贵戚子弟。

这些事情不能说错,但是……

“在下听明白了,所以陛下是真的觉得,新政最终未成,单单是因为太皇太后出手干预吗?”

王阮平静开口,话语却让刘彻愣了愣。

难道说不是太皇太后,还能是别的什么人不成?

“先生此言何意?”

看着刘彻一脸迷茫的样子,王阮摇了摇头,道。

“在下没有见过太皇太后,也不清楚她老人家的行事风格,但是,太皇太后历经数朝,眼光和能力都绝非常人能及。”

“陛下方才也说了,最初之时,她的确放权给了陛下,这说明,她并非是想揽权自重。”

“如果太皇太后真的那么反对新政的话,她大可以从一开始就不答应此事。”

“但她先是默许陛下施为,到了最后,却突然用雷霆手段废止了新政。”

“陛下就没有想过,太皇太后可能是有更深层次,或者说不得不这么做的考虑吗?”

刘彻有些沉默,这件事,他还真没往这方向想过。

当初新政被废止之后,由他亲自任命的大臣,要么被下狱斩杀,要么被罢免回府。

再加上在此之前,他和窦太后就因为新政之事,屡屡发生分歧争吵。

所以,这么长一段时间以来,刘彻一直都将这件事归于窦太后固守旧观念,再加上赵绾的冲动行事,从未想过,窦太后有可能有其他的考量。

就在这个时候,王阮再度开口,提醒道。

“陛下可还记得方才提到的七国之乱?”

“那时孝景皇帝斩杀晁错,岂非恰如此时,太皇太后所做之事?”

?!!

刘彻猛然抬起头,眼神当中透着错愕,但很快,就陷入了一阵复杂当中。

“我明白了,多谢先生提点。”

看着有些失落的小皇帝神思恍惚的走出房门,王阮的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

想必经过这番开导,刘彻至少能够变得脚踏实地一些,不会闲着没事就搞什么敏感逆反的那一套。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番话不会得罪窦太后!

事实上,王阮的说法真的要细究起来,是不太能站得住脚的。

七国之乱,是真的危及到了中央朝廷的统治,所以,汉景帝才不得不斩杀晁错,试图通过谈判的手段恢复和平。

但是,建元新政则不同。

那些列侯和贵戚子弟们,固然势力也不小。

但是,若窦太后也下定决心的话,这新政未必就推行不下去。

最后闹成这个样子,其实还是因为,窦太后本身就崇信黄老,不赞成新政的推行。

至于其他的,不过是添头而已。

可是,这和王阮有什么关系呢?

人呐,就是得分清楚大小王。

刘彻这个皇帝,对于普通人来说高不可攀,但在窦太后面前,也就不过是个不成熟的孙儿罢了。

现如今,朝廷的大权都在这位老太太的手里。

别说她真的可能是顾及到,列侯贵戚们可能会闹起来,就算不是,那也得说成就是!

小猪同学,你也不要怪我。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咱这也算是帮你跟老太太搞好关系,对你有益无害的。

心中默默的说了一句之后,王阮也很快站起身来,朝着卫君孺的房间走了过去。

嗯,去看看她的病情怎么样了。

…………

和未央宫一样,长乐宫也是一座庞大的宫殿群。

按照大汉的传统,人主居未央,长乐奉母后。

如今刘彻登基为帝,长乐宫应该是他的母亲王太后所居。

但是,因为如今宫中还有一位太皇太后在,所以,她老人家占据了主殿长信殿。

原本照惯例,王太后应该住在和长信殿不远的长秋殿。

但或许是觉得住的太近不自在,王太后主动搬到了后头的永寿殿中。

“你们都下去吧,守好殿门,不要让外人进来。”

永寿殿中,王太后看着面前带着忧色的大女儿,脸色也变得慎重起来。

待得庞杂人等都退了下去,只剩下心腹宫人在场,王太后这才站起身来,劈头盖脸的骂道。

“你怎能如此疏忽,阿彻是大汉的天子,如何能让他沾染了疫病?”

“你知不知道,这个消息要是传到东宫那边……”

平阳公主低着头,也没了在刘彻面前的强势,反而显露出几分委屈的姿态,道。

“母亲,这件事女儿也是始料未及,那日阿彻突然带着人到了我府中,便说自己可能染了疫病,让女儿封了东院,不准进出。”

“女儿知道这是大事,所以不敢声张,又怕消息是误传,所以不敢立刻惊扰母亲,直到这两日阿彻当真病了,我便马上来禀明母亲了。”

毕竟也是自己疼爱的女儿,看着平阳公主泫然欲滴的模样,王太后的气也消了几分,重新坐下,问道。

“那现在阿彻的身体怎么样?”

语气紧张当中,透着些许焦虑。

平阳公主答道:“据阿彻带回来的那位先生说,这疫病只是容易传染,但并不严重,吃了药之后,阿彻的病也确实在逐渐转好。”

“不过,那位先生也说了,这病若要完全痊愈,至少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阿彻不能和外人有所接触,否则,很有可能会让疫病再度传播,难以控制。”

王太后闻言,眉头不由紧紧蹙了起来。

她的神色之间一阵变换,许久之后,才像是下了什么决定一般,慎重开口,问道。

“你确定,阿彻带回来的那个人可信?”

平阳公主点了点头:“这些日子,我让府中的医者跟在此人的身边观察,能够确定,他的确是有真本事的。”

“除此之外,卫家庄子那边,女儿也派人日日盯着,的确如此人所说,这疫病传播的很快,短短数日之内,庄子上有一半的人,都染了疫病。”

“所以,女儿觉得,他应该没有说假话。”

这话一出,对面王太后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见此状况,平阳公主连忙又道。

“医治的事,母亲也不用担心。”

“虽然他的来历女儿暂时还没有查清楚,但是和他有关系的人,女儿都已经放在了身边。”

“如今,他和阿彻一同住在府中,若是阿彻真的出了什么差池,他也难逃性命。”

“从这段日子他的表现和阿彻的病情来看,女儿觉得,他应当是真的有把握治愈此病的。”

于是,王太后这才松了口气,眉头仍然紧蹙着,她缓缓开口,道。

“这件事的轻重,你心里清楚,东宫那边本就对阿彻不满,若是现如今再知道阿彻染了疫病,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事端来,所以这件事必须要瞒着。”

“另外,毕竟这是疫病,咱们也不可全然信任一个来历不明之辈。”

“今日你回去时,将我殿中的侍医带回去,他虽然比不得太医监的监令医术了得,但是胜在可靠,你……”

话未说完,殿门忽然开了一个小缝,随后,一名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道。

“禀太后,太皇太后派人前来传命,让您和长公主立刻到长信宫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