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内容的一些解释
或许有很多朋友在读到这本书时已经有过一段吉他的学习经历,那么这本书非常有可能会让你对学习吉他的既定印象彻底崩溃。这本书里教学的内容和习惯可能和国内市场上99%的吉他培训都不同,原因要从一个音乐圈子里的现象说起。这个现象就是“欧美音乐大国里有相当多的业余音乐人具备国内职业音乐人同等甚至更高的水平和素养,然而国内大多数业余音乐人在国外会被归类为完全不懂音乐的门外汉”。你可以不理解为什么真话听起来会如此残酷,你也可以试图用扭转的价值观来辩驳我所说的不精确,但是当我们摸着良心从音乐的角度来思考时,这就是个不争的事实。
人们常常把国内外音乐水平的鸿沟笼统地解释为国外有比较好的音乐文化,但是我认为精确的原因应该归咎于我们普遍在学习一门技艺时的态度上出现问题。在国内对于教授或学习一项技能,我们习惯在职业、业余、爱好之间划分出奇怪的标准。我们常常会听见像是“乐理等你要做职业再学”“练弹唱的用不到五线谱不用学”“只是学着自娱自乐的人不需要学扒歌”等等论调。相反地,以我在国外学习以及和外国音乐人及教师、学生交流的经验,他们下至作为娱乐消遣,上到以职业音乐人为目标,都会有意识地去完整地了解所学的究竟是什么,就算在某些方面疏于研究但也绝对不是完全不懂。也就是说音乐爱好者和职业音乐人之间所使用的不论是知识、工具还是技巧理论都是相近的,不同之处只在于音乐从业者在深度、复杂度和熟练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水平比较低的人想深入去钻研时,也具备足够完备的基础素质支撑他做更深入的学习。这和国内往往自以为聪明地选择性放弃某些能力的培养完全不同,国内这个风气基本上扼杀了学生在未来继续进阶的道路。
我的意思绝对不是说要花个一年半载把理论、识谱、练耳学好了才能弹吉他,而是你不能偏废这些基础的任何一项。老实说,如果你弹吉他没有这些基础帮你托着的话,你根本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干嘛。初学的时候还可以糊弄一下,等到要弹更难的音乐或谱子的时候,其实心里也会渐渐地发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弹什么。最后就只能完全依靠死磕谱子,制造出一种“我弹得出来就算我懂了”的假象。我有很多的学生在一开始来找我的时候都有这个共通问题,他们有些甚至已经弹了十几二十年了还是一直活在这种假象里,他们知道自己不懂但是又找不到突破口。突破口在哪里其实还不明显吗?就是音乐基础能力的不足。但是从零开始补齐这些能力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在你已经弹了很久、自认为已经有那么一点水平的时候,降级学习的状态很多人心里接受不了。但是如果不能接受把其他技能从初学程度学起,你一辈子大概也无法在音乐水平上有所突破了。
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初学阶段就去学习音乐里所有的必要基础。不需要学得难,但是一定要学到足够支撑你现在想表现的音乐,让自己随时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本书内容包含的项目都是我作为一个职业从事音乐演出及制作的工作者,从经验里总结出来的一开始就必须要不断培养的能力。当然所有内容都是由浅入深的,不需要担心内容太过“专业”学不来,而且我认为本书涵盖的都还只是较浅的内容。于是乎这本书会有相当多坊间入门教程里看不到的元素,例如我们书里的谱例都会包含五线谱,还会学习简单的声学原理以支撑对和声学的学习,歌曲的结构、旋律安排的方式等等对作曲方式的分析也不会少。尽量让你能通过这本书对音乐以及吉他有完整全面的认识。
课程安排上,本书将会以一课一课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每一课都会包含多个音乐相关主题。各个主题也不止会在一课里出现,而是会在不同课里以不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以此达到让音乐概念互相融合连贯的目的。因此好好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课的练习再进入下一课,是将本书的功能最大化的最理想方式。请仔细研读书中所写的每个字,这是一本文字叙述量非常大的书,但是讲述的每个概念都是承先启后的,跳跃式阅读会错失大量的重要讯息。我预估每一课最少也要花一个星期来完成知识的消化以及技巧、歌曲的弹奏练习,后面的课程内容会越发困难,也需要不时地回头复习之前没有学熟的部分,因此有的课程就算花一个月才学会也是正常的。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你必须相信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有巨大的价值的,但是需要时间来兑现。其实仔细想想本书这一到两年的学习周期和你在后面的人生里要和音乐相伴的时间比起来实在是很短的,何不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体验音乐以及学习音乐到底是怎么回事。本书除了纸本之外还会有其他的配套辅助大家的学习,这段旅途里你绝对不孤独,请你放心地前行,预祝你路途愉快。
戴育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