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兵法:华为战役的26个决策(“精读华为”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聚焦》:决策1:“倒卖”交换机活下去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一家企业走向成熟的开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精进,市场上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机遇,通往成功的道路逐渐被开放。有的企业以此为跳板,实现弯道超车;有的企业沉迷其中,深陷发展桎梏。

的确,时代给予了企业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以有限的精力很难实现所有领域的制霸。因此,在华为成长的三十多年间,虽然开发过许多产品和技术,但依然可以看出,华为始终聚焦于电子信息领域,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

聚焦,是华为能步入世界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领先企业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

1982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随着妻子南下,来到深圳。随后,任正非进入了南海石油集团的后勤部。任正非从小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这种习惯也保留到了工作之中,两年后就被提拔为南海石油集团下属一家电子公司的经理。

改革开放之初,全中国的目光都聚焦在深圳这座小渔村,渴望捞到第一桶金。1987年,为人忠信、待人诚恳的任正非被骗走两百万。造成两百万的损失,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公司继续干下去,任正非很快便背负着两百万的欠款,离开了南海石油集团。他的妻子也在此时选择了离婚。

年过不惑的任正非,在短时间内连受打击。但他没有时间悲伤感慨,当务之急是找到一条赚钱的道路,在这座正在经历巨变的小渔村中活下去!

20世纪80年代,全中国掀起了“下海”淘金的浪潮。想要改变命运,又身处“下海”中心的任正非最终选择孤注一掷,加入创业的浪潮。

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背负债务的任正非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资本,但经过一番努力,他找了五个好友和他一同创业。几个人东拼西凑,凑足了二十多万元,在1987年9月,以“民间科技企业”的身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诞生。

之所以起名“华为”,是因为任正非在办公室墙上看到一句话:“心系中华,有所作为”。他以此为灵感,定下了公司的名字。后来任正非在采访中谈到:“我们曾经觉得‘华为’这个名字不好,因为是闭口音,想改掉名字。但是我们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改不了了,因为一分钱都没有了。”这名字一用就是三十多年,承载了太多的往事和回忆。

华为在注册后,就花光了几个人所有的钱。为了省钱,他们把办公室租在南油新村的一栋破败的楼房中。说是楼房,其实是由废弃仓库改造,中间堆砌一些砖头形成的许多小隔间,而华为办公室就占了其中两间。

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对所有产品都有极大的需求,深圳成为货物的一大集散中心。深圳凭借地区、政策的优势,可以通过香港进口外国产品,再出售到内地,从中赚取差价,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华为也是如此。虽然取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但当时公司的运营和“技术”二字没有太大关系。外界把这样的企业称作小型贸易公司,或直白地说是倒买倒卖的二手贩子。

华为确实是凭“草台班子”起家的。但另一方面,其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从那时起就有了体现。创业之初的任正非和他的合伙人想法很简单,什么赚钱做什么,他们的目标就是能活下去。据华为创始人之一的刘平先生描述:“公司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开始做的都是贸易的生意。也没什么方向,什么赚钱做什么,还卖过减肥产品。”

早期毫无方向、随市场变动而改变的经营策略,终于在1988年的某一天,发生了改变。

那天任正非参加老战友的酒宴,在宴席上得知自己当时的一个熟人正担任辽宁省农村电话管理处处长。得知是战友兄弟,对方便主动介绍任正非去做电话交换机生意。当时中国的通信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十亿人的巨大市场,不到1%电话普及率,增长空间巨大。任正非思考之后,马上拍板,进军通信电话交换机产业。在辽宁省农村电话管理处处长的引荐下,华为成了生产用户交换机HAX的香港鸿年公司的销售代理。

交换机的销售代理成本,比减肥药等小商品高出很多,华为资金周转不过来,好在鸿年公司准许华为通过赊账的方式进口HAX交换机。任正非可以先拿货到内地去卖,赚了钱再回来把缺口补上。据计算,在华为代理HAX交换机的两年内,相当于鸿年公司断断续续给华为提供了一个亿的无息贷款。对于缺乏资金的华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帮助。

虽然没有摆脱“倒爷”的角色,但是在业务决策上,华为终于有了清晰的方向。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让任正非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间积累了百万资产,终于实现了自己初步的愿望,自己可以活下去了,公司也能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