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脉
我们接下来讲与浮脉对应的沉脉。沉脉我也是从两点来讲:第一就是沉取更有力的一种脉象,指下感觉明显;第二就是与浮脉对应的,也就是气机在出入的过程中外达不够而内收太过。记住这两点就足够了。
沉 脉
1.沉脉就是沉取时更有力的一种脉象。我们将它扩展讲解,沉脉的体状描述是沉行筋骨,如水投石,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就是说浮取的时候脉搏力度不大,指下感觉不明显,中取稍有力点,沉取就更有力的一种脉象,指下感觉明显。这就是上图的意思。
2.气机在出入的过程中外达不够而内收太过。对这句话的扩展就是此脉病机了。脉为什么会沉呢?像浮脉一样,也是因为各种原因使气血向内收敛。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都有什么原因。
第一是邪气侵犯脏腑,使气血郁结于内。邪气入里、入脏,身体或出于保护机制,或被阻滞不能外达,气血趋向于里,搏争于身体的深层次,正邪相争于里就形成了沉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脉主里。
其中虚人外感的问题就是这里的一个重点。一般虚人外感都是沉弱脉。正气不足之人受了外感,没有足够的气血趋向体表去抵抗外邪,导致外邪入里,脉象也会是沉脉。因为虚人本身气血不足,维持机体正常运行都很吃力,根本无力去抵抗外邪,我想身体的这种反应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明智的。好比当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面示弱给吴王看,一面暗中保存实力,慢慢积蓄力量,等待自己的实力充足了,再狠狠地反击,而没有倾尽举国兵力与之决一死战。所以这时的沉脉也就有一种在无奈中等待希望的感觉。先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现在没有精力管外邪,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历代很多医家都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虚人外感就是这类情况,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再比如产后感寒,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夺血者无汗,《伤寒论》里说疮家、亡血家不可发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邪气导致的沉脉都是沉弱脉,也有气血瘀滞于里的沉实脉。如痰饮、瘀血、湿浊等病理产物都可以阻滞气机不畅,使得气血内郁而出现沉脉,邪气的类型我们可以从兼脉中得出。
第二是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导致的气血趋向于里。虚人之脉多见沉脉,气血亏虚,气为阳,主动,气不足则脉搏跳动无力,脉幅就会变小;血为阴,为有形之物,内充血脉,身体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充盈脉管,气血只能潜藏于机体深处。气血不足则会出现分配不均的现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内脏是保证人体正常运行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人体的气血本能地以保护内脏为主,相对体表的气血就会不足,所以一些气血不足之人,一到冬天手脚就冰冷,是因为气血都跑到内脏去了,无法照顾到四肢末梢。所以气血不足的沉脉多沉弱无力。同样是沉弱脉,也分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气虚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气短乏力;阳虚脉沉迟无力,舌淡苔润滑,伴有肢冷畏寒等症状;血虚脉沉细无力,舌淡白,面色无华,女子月经量少;阴虚脉沉细数,舌红少苔,甚至无苔,伴有虚热、手足心热等症状。
现在我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浮脉就一定是外感吗,就要去解表?沉脉就不能发表?我们平日容易联想到外感病就是浮脉,就应该解表。实际上,这里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外感病,若正邪交争于体表,这时确实是表证,确实是浮脉,也应该解表。若正虚不能抵抗邪气,正邪交争于体内,这时就应该先解决里的问题,然后再解表。《伤寒论》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表证、里证是说正邪、气血的主要位置,和外感、内伤没有必然对应关系。内伤也可以有表证,也可以出现气血趋向于外的一系列症状。例如《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此条文脉浮,自汗出,医家看见了,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以为是桂枝汤证,结果患者喝了出现了厥逆的症状,仲景看到出汗,小便数,是由于太阴里虚不能制化津液,导致津液外泄,所以用甘草干姜汤温里阳,补津液,使得治疗出现了转机。
我们再来看《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一条文,患者体质虚寒,精神倦怠,表寒表虚,发热,脉沉,没有其他不适。伤寒束表,郁而发热,理当发表,但是脉沉,体虚,所以仲景用了补火助阳的附子,加上祛表里寒湿邪气的细辛,配合麻黄发散表寒。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了脉的浮沉不能决定发表与否,临床治病必须四诊合参,审查入微,处方用药必须要清楚患者所犯何逆,才能万举万当,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