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从种田开始逆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试验成功

经历了数日的筹备,大队长终于选定一个早晨,召集十多名青壮社员带着锄头、镐、箩筐、木板,以及一些简易加固材料,一大早就浩浩荡荡往东山洼而去。

林生和孙大柱、刘小虎自然也在队伍里。

大伙儿到了那处标记地势后,先把周边灌木杂草清理,随即按照林生事先画的圆形井口,用铁锹在地面挖个大约半米深的环形沟。

往下深入时,就要用镐头凿那粘土层,再用箩筐把土一筐筐往上运。

“吆喝哟——”

“嘿!一起加油!”

社员们擂着劲干活。

尽管胳膊酸胀,汗水浸湿衣衫,可想到若真能打出水井,就能彻底改变村里缺水现状,心里就一股豪情。

林生也没闲着,他并不擅长重体力,但一直在边上调度。

谁挖谁运,如何分配小组,一旦井壁开始变深,就要做好简易支撑,避免塌方。

队里有个老木匠用废木板做出加固的圆框,随着挖掘深度不断往下压,让井壁维持圆滑,防止泥土掉落。

忙到日头渐高,大伙儿歇下来喝口水,抽空就问林生:“行不行啊?挖了快两米,还没见水。”

林生擦了擦额头汗珠,安慰道:“别急,大概得四五米才有。天黑之前能见到水就不错了。”

虽然嘴上如此说,心里也难免紧张。

万一真挖到六七米还干透,岂不颜面尽失?

为稳住军心,林生干脆自己也抄起镐头跳下坑里,轮流凿土,给社员们打气。

众人看技术员都下井,就更不好意思偷懒。

随着下午时光推移,井深已达四米多,井壁开始潮湿,还能嗅到一股隐隐的泥腥味。

林生心头一喜,更加卖力。

社员们也跟打了鸡血一般,咬紧牙关往下挖。

突然,“哗——”的一声轻响,引得井下两名社员惊呼:“水!出水了!”

林生闻声赶紧往井口探头看,只见井底有浑浊的水渗出,顺着泥缝汩汩渗流,起初只是小股,随后越冒越多,一下子淹没了两名社员脚面,吓得他们连忙往上爬。

井上大伙儿也激动万分,立刻扔下工具,一个接一个扒到井沿向下张望。

井底浑浊的水越聚越多,逐渐淹到小腿深度。

一时间,所有人都兴奋得高呼:“出水了!”

“天啊,咱真挖到水啦!”

“这回可有救了,村里不愁没水了!”

有人直接抄起盆子想舀水,林生赶紧喊:“别急,刚出来的水混着泥,需要先排下浑水,等干净点再试饮!”

边说着边快步下到井底指挥,让社员们用箩筐先把多余泥浆舀出,排到一侧,让水持续渗流。

在一片欢呼声中,大队长李洪昌赶到井边,一看淌水真冒了脸,激动得老泪纵横:“小林,你可立了大功啊!这下村里真有救!”

林生见这般喜气,自己也不禁想大声庆祝。

可理智让自己保持冷静,“先别忙,高兴归高兴,咱得赶紧抽干头一波浑水,看看后续水量稳不稳,再做井壁加固。”

李洪昌连连点头:“对对对,你说咋干就咋干!”

很快,众人听从林生指挥,拿着木桶、盆子把井下浑水悉数舀出,泥浆排放到沟渠。

这一番忙乱持续了小半个时辰,等到再往下看时,井底又积起了碗口深的一汪清澈水,正缓缓渗出泥缝,显见这水脉相当活跃。

“真是老天开眼啊!”

社员们激动不已,甚至有人把手伸下去摸了摸那水,凉丝丝的,激起满心欢喜。

林生眼见水量稳定,放下心来。

盛了一盆试探性地闻了闻,没有明显异味,又仔细看水色不算太浑浊。再

用竹勺舀起一口尝尝,入口虽带点土腥,但尚可接受。

若再做简单过滤和沉淀,就能成为干净水源。

“你敢先喝啊?”刘小虎看他喝水惊得不轻。

林生笑了笑,“我读过点地质学,这水虽然可能带点杂质,但一般山洼深层渗水没啥毒。放心,问题不大。”

大队长见此,激动地在井沿跺脚:“这回好了,咱柳家湾再也不怕没水啦!以后浇庄稼,也能省不少事。”

林生也彻底松了口气——当初找位置时,最怕挖空一场,这下总算证明自己的方法行得通。

心里那块大石落地,浑身轻松。

天近黄昏,众人依依不舍离开山洼。

李洪昌对林生打趣道:“小林,你这本事绝了,种地改土不说,还能帮咱们找到水。要不是你来,我还真不敢再折腾打井。”

林生也笑:“我也只是运气加一点学问,下回再遇到别的地形不一定成。”

“别谦虚,这回成功就是好例子。”李洪昌朗声说,“明儿个我就带人再把井口加固,再建个简易井台,让水能更方便地舀出来。”

社员们也各自欢天喜地:“以后不必千里迢迢从老井里挑那点混浊水,也许还能用这新井给南坡地里浇灌些。产量肯定上涨!”

“这技术员没白来,这一口井就够救命了!”

找水大功告成后,林生第二天一早就又回到南坡那块示范田。

令他惊喜的是——那些播下的红薯藤秧不但没干死,反而抽出细细的新叶,有些还顶着细嫩的褐色芽尖,显露出顽强生命力。

蹲身触碰这些新叶,面板里飞快弹出小小提示:

【作物:红薯(耐旱品种)】

生长状态:初期适应阶段

土壤肥力:★★★(低)

需水度:中

建议:定期灌溉、适当松土,加施草木灰+牲畜粪水

“肥力提升到3星?”林生很开心。

对这贫瘠土壤来说,能升一星都意味着质的飞跃。

现在若能把那新打的井水引来,定期浇灌,就能让红薯苗更好扎根。

脑中一动,刚出水的井离这里有一段山路,直接引水恐不现实。

但可以派人担水或利用驴车、牛车把水桶拉到南坡附近。

如果抓紧时机浇上几次,红薯的成活率必定大涨。

“先把试点田培育好,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生长奇迹,信心会彻底被点燃。”

想到这儿,林生立即去找大队长商量:能不能由村里出几辆牛车,定期到井边运水,把南坡田稍稍浇灌。

大队长欣然应允:“现在那口井出水量不小,正好大家都乐意体验新井。就派几个人轮流担水吧。”

与此同时,母鸡的救治也初见成效。

那只原本半死不活的老母鸡,在林生的悉心照料下,连日来喝姜蒜水、吃煮软的豆渣粥,面板状况逐渐从“紧急”回到“普通”,身子日渐恢复。

过了半个月不到,居然又开始下了一颗小小的鸡蛋,虽然个头不大,却让王二婶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林生“神了,能救鸡还能挖井!”

林生也趁机告诉村民:“鸡舍脏乱潮湿易生病,得勤打扫。还有猪圈,也需要更干燥的垫料。有条件的话,冬季给牛披点麻布防寒,这样产能才稳定。”

这些话在之前或许只是天方夜谭,毕竟大家都顾自己吃喝不及,哪还顾得上牲畜鸡鸭的福祉?

可井水的成功、红薯苗的茁壮,再加上林生救鸡的实例,让不少人对林生的话深信不疑。

开始有人去找稻草、柴叶垫圈舍,把牛猪养得稍微舒适些。

也有人想学林生的方子,用蒜头、辣椒熬水,给猪鸡防病。

又过几日,山洼井彻底成形。

村民在井口用木板和泥土建了高约半米的井台,还安上一只旧水桶。

每天有专门的“挑水队”把井水运回村里,供社员饮用或浇小面积的菜地。

南坡示范田也因此获得宝贵水源。

红薯苗绿意更浓,甚至能看到越发旺盛的藤蔓。

这一切让柳家湾上下洋溢着久违的活力,大家干劲十足,对林生的称呼也渐渐从“技术员”变成更亲切的“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