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亚古代史》(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Turkish Expansion,直译为《中亚遗产:从远古到突厥扩张时代》),是费耐生的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关于中亚的丰厚研究的一生总结,也是对先前著作相关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晦涩,而是对中亚历史,尤其是公元8世纪以前的历史作了通俗易懂的阐述和全方位的观察,读来通畅,少有满篇的各种注释,容易读懂。
一
费耐生(Richard N. Frye,1920年1月10日—2014年3月14日)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父母是瑞典移民。后随家搬迁到伊利诺伊州丹维尔市。1935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哲学,同时学习历史方面的知识,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奥斯曼帝国史、中东史、亚美尼亚史、远东史、东欧史等方面。就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的1938年,他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夏令营,跟随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希提教授学习阿拉伯语,跟随沃克尔·莱特(Walker Wright)教授学习土耳其语,跟随马赫穆特·阿格吾古鲁(Mehmet Aga-oglu)学习伊斯兰艺术史。他在这里还遇见著名的波斯帝国史专家、《波斯帝国史》(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的作者奥姆斯特德(Olmstead),后者成为他学术上的知己,在他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引导他关注阿契美尼德王朝(1)的历史,尤其是楔形文字。他在此时访问了伊朗波斯波利斯古城和当地的东方研究所。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中亚研究的学习班,为未来对这一地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本科毕业后,他于1939年到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41年获得了历史与闪米特语硕士学位。旋即到哈佛燕京学社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1942年夏天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夏令营,开始跟随马赫穆特·斯穆萨尔(Mehmet Simsar)学习波斯语,并和老师一起着手翻译波斯语本《布哈拉史》(History of Bukhara),将此书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他在华盛顿从事阿富汗情报站的工作。1942年到了阿富汗,待了两年,负责监视德国和日本在阿富汗部落的活动。从1943年到1944年,他从阿富汗到了埃及开罗,而后又到印度访古,塔克西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这里见到了从伊犁河谷经喜马拉雅山逃到印度的哈萨克人。从1944年到1945年,他在土耳其调查流亡到苏联的塔塔尔人,并了解有关苏非派的知识。他收集了有关中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等语言的文献,认识了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5年他回到美国,因研究布哈拉史而在194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而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教授社会学调查方面的课程。1947年,他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成为祆教研究专家玛丽·博伊丝(Mary Boyce)的门下弟子,同时跟随恒宁(W. B. Hening)学习粟特语和中古波斯语(Pahlavi,巴列维语)。他返回哈佛大学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8年,他又一次到伊朗考察,横穿伊朗中部,在德黑兰认识了著名学者、字典编纂家德胡达(Deh Khudah)以及其他重要学者,此行为他的伊朗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此时他的关注点就是蒙古时期的亚美尼亚文献,之后在1953年成立了亚美尼亚研究会。后来,他多次前往伊朗、中亚、阿拉伯各国,主要是收集各种稀有抄本文献。1954年,他成立了哈佛大学中东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1957年,在其学生阿加汗之父的资助下,他开始筹备伊朗学研究会,1958年研究会成立后,他任第一届会长。此后他在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机构等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尤其是研究伊朗、中亚等方面的学者取得了广泛的联系,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出版了很多著作。20世纪60至90年代,他在学术上十分活跃的同时,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尤其是与伊朗研究相关的活动,在中亚、西亚等地的很多大学从事过短期和长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赢得了普遍的声誉。90年代以后,由于年事已高等原因,他参加活动的次数变少,但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活跃于世界各地大学,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尤其是伊朗学的领军人物。费耐生2014年去世,享年94岁。
费耐生是少有的几乎掌握中亚、西亚、西方古典和现代语言的大专家,诸如西方语言有法语、德语、俄语,古典或东方语言有阿维斯陀语、古波斯语、中古波斯语、新波斯语、帕提亚语、粟特语、和阗语、巴克特里亚语、阿拉伯语、突厥语、汉语等。由于掌握很多语言,他撰写了很多古代碑刻、钱币、释读等方面的论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至今影响深远。他因掌握多种语言,加之聪慧、勤勉,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养料,狩猎的范围十分广泛,诸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钱币学、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地理学、哲学等,他在每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伊朗学、中亚研究、古典西亚研究方面,他是当时的翘楚,少有人能及。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很多部。由于他论著很多,我们不能一一介绍,只能列举其主要代表。具体为:(1)《弓箭民族(蒙古)史》[History of the Nation of the Archers (The Mongols)],系亚美尼亚学者Grigor of Akanchi所著,反映蒙古西征及其以后历史的文献,由布拉克(Robert P. Blake)和费耐生合译,1949年发表在《华裔学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3、4期上。后来又独立成书发行。该译著为研究蒙古西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2)《布哈拉史》。这是他翻译的纳尔沙喜(Narshakhi)所著波斯语历史书,1954年在马萨诸塞州出版。这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书,虽是一本译著,但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也能看到他博士论文的一些影子。由此也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3)《波斯遗产》(The Heritage of Persia),这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1962年在伦敦出版,后来多次再版,是波斯帝国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古波斯帝国的历史、宗教、生活、社会、官职、组织结构、重要人物、对外关系、宗教文化、历史变迁等,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受到了学术界的推崇。(4)参与撰写了《剑桥伊朗史》(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第3卷的萨珊王朝部分,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后陆续出版,成为经典性通史著作,中国研究伊朗历史的学者都熟悉这部著作。参与该书写作的都是当时一流的伊朗历史学者。(5)《布哈拉:中世纪的成就》(Bukhara, the Medieval Achievement),这是一部专题写布哈拉公元9—10世纪的历史,关注点是绿洲环境、萨曼王朝(Samanids)的兴衰、文化变迁、伊朗遗产的继承等,是一部成功的专著,1965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出版。(6)《波斯的黄金时代:阿拉伯人在东边》(The Golden Age of Persia: The Arabs in the East),这是研究晚期波斯帝国和早期阿拉伯帝国及其文化交替时期的一部专著,可以视为下文提及的《古代伊朗史》(The History of Ancient Iran)的续编,1975年在伦敦出版。这本书除继续讨论波斯帝国外,还开始考察伊朗之地的新来者——阿拉伯人,包括他们的征服活动、宗教,以及波斯文化对新政权、新帝国的贡献。(7)《古代伊朗史》,这是一本简明古代伊朗通史,1983年在慕尼黑出版。此书讲述了伊朗的地理环境、人口、史前史、米底、斯基泰、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东征、塞琉古、大夏、塞人、帕提亚部落及其王朝、贵霜、地方小政权、萨珊、伊朗东部与中亚。这本书若是和上文提及的《波斯的黄金时代》合在一起,就是伊朗从史前到10世纪的一部通史;若是与《波斯遗产》合在一起,就是一部纵横结合的历史。因此,上文提到的三本书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和现在这本书《中亚古代史》有密切的关系,是对前三本书中有关中亚方面内容的细化和扩展。(8)《中亚古代史》,这是一部中亚古代历史专题的著作,从远古到公元8世纪,1996年在新泽西普林斯顿出版。
费耐生还参与编写或主编过几十本,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一一罗列。
纵观费耐生的一生,他都是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中度过的,他将伊朗古代史、中亚古代史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对象,尤其热爱伊朗古代史的研究,获得了“伊朗友人”(Irandoost)的称号。他希望去世后葬在伊朗,2010年伊朗政府在伊斯法罕给他划出一片墓地,就是对他的研究的肯定和褒奖。他的研究具有很鲜明的特点,既关注一般性的问题,又关注专题性的问题。这一特点在他的著作和论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有就是他依靠一手文献的解读与研究,这体现了他学术的原创性。因此,今天研究古代伊朗、中亚的学者,必定要参考他的成果。总之,他是继巴托尔德之后又一位研究中亚史的巨擘,但国内学者对他的重视是不够的。通过翻译他撰写的著述,进一步了解费耐生在伊朗、中亚古代史上的学术成就,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
中亚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心,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这里流行过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和文字,也因气候之故,是世界考古的黄金地区。但从近代以来,中亚逐渐成为各帝国角逐的场所,由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争夺,中亚逐渐在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变得落后,曾经的欧亚中心变成世界的边缘,甚至几乎被世界所遗忘。中亚在学术上也没有多少人关注,沦为研究的边缘,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其实,中亚研究,尤其是中亚古代史研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必须有相当学术功底的人才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而费耐生就是一位合格的中亚古代史研究者,他的研究至今读来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尤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亚这个欧亚的中心又一次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世界的目光又转向这里。在经济多元化、地缘政治复杂化的今天,中亚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和火热的经济发展相比,人们对中亚过往、中亚文明的了解仍然很模糊,甚至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研究中亚的学术名著,为了解这一地区添砖加瓦。
这本书是由刘迎胜先生推荐,应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邀约翻译的。着手翻译是从2020年底开始的,但中间由于暴发了疫情,加上其他杂事,耽搁了一段时间。2022年秋天开始全力翻译这本书。翻译是分阶段完成的,序言和第一至第四章是韩中义翻译的,后来水敏军进一步翻译了全书,而后韩中义进行了修改。2023年9月后傅加杰对译稿进行了修订,改正了此前翻译不当的部分。此后,韩中义又对全书做了修订、专有名词补译、加注等工作,完成全部翻译工作。接着,韩中义又执笔完成了译者序言。实际上我们翻译了三遍,修改了四次。因此,这本书是集体翻译的结果。最后,折祎和宋海英进行了校订。
三
关于翻译,这里做如下几点说明:
一是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同时也符合汉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尽量做到信达雅,使得读者读起来顺畅。
二是除了个别名词外,对专有名词采用现代通行名称译法,且第一次出现时,将原文以括号的形式附在翻译名词之后,以便读者进一步查找相关的信息。
三是增加了一些必要的译者注释。
特别感谢所有付出过劳动的老师和家人,尤其感谢刘迎胜先生。
我们翻译这本书是为了让读者对中亚这一陌生之地有更多了解,也是为了让读者对费耐生的学术研究有更多了解。但费耐生书中的有些内容微言大义,我们很难吃透,难免存在一些不够精准之处。这部书尽管部头不是很大,但涉及很多专有术语、不同的语言,我们能力有限,必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应该是翻译者的责任。也欢迎读者提出善意的批评。
译者
2023年11月3日星期五于西安
2024年5月4日星期六于西安再修订
(1) 即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00—公元前300),也称波斯第一帝国。本书页下脚注均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