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2004,我要当导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竞争激烈的奖项

首映式结束后,王宏伟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要和各地的片商进行非正式洽谈。

陈锋对卖片子的事情一窍不通,也没有过多的干涉。

只是最终的合同价格,必须他点头才行。

经过几天的谈判,结果不是很理想。

或许是因为新人新作的关系,即便是影片质量上乘,也依旧被片商们集体压价。

比如日本市场的发行商,只愿意给5万美元的价格。

韩国发行商出价3万美元。

对面的发行商,也给了一个3万美元的出价。

东南亚发行商出价高一点,最多也只给到了7万美元左右。

但这是整个东南亚市场的打包价,囊括了多个国家。

欧洲发行商最高出价10万欧元,北美发行商8万美元。

粗略地这么一算,全球各地的版权费加在一起,拢共不到40万美元。

按照现在的汇率,已经覆盖了影片的拍摄成本。

光凭海外发行权,《心迷宫》事实上取得了盈利。

这是发行商亲眼看到了影片质量,四大场刊集体打出高分的情况下,才给到的价格。

海外发行商愿意出高价的主要是功夫片。

像这种新人拍摄的文艺片,压根卖不上价格。

陈锋和王宏伟商议了一下,决定先停止兜售,等电影节的开奖结果。

40万美元的全球版权价,还是感觉有些偏低。

如果能获得一个奖项,价格翻一番没问题。

既然这样,还不如安心等待。

来柏林之前,陈锋获奖的心思没有那么重。

就连田老师也语重心长地嘱咐他,第一部片子能入围就是一种成功,重在参与。

他自己也颇以为然。

陈锋虽然狂,但不是无知。

华语影片想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本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这届的评委没有自己人。

北影想要托关系,都要绕好几个圈。

可随着首映的成功,外界影评人的看好,陈锋也不免对那座小金熊产生了更大的期待。

虽说三大电影节中,柏林最注重意识形态。

但同时,这个电影节也有着“艺术与商业并重”的特点。

评奖的喜好偏向于写实的社会意义。

其实各大电影节评奖的时候,主要是从六个维度来进行打分。

首先是故事创意,包括故事情节、角色设计、剧本和创新元素。

第二是视觉效果,包括画面质量、摄影技巧、特效和美术设计

第三是演员的演绎能力,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是否完成了情绪传达。

第四是剪辑技术,包括剪辑流畅度、场景过渡。

第五是配乐和音效,包括音效的清晰度、音乐的配合度和对影片氛围的贡献。

最后是整体印象,评估影片的风格、观看体验和对观众的吸引力。

这六大维度,是评委们主要的参考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比如说影片的主题思想,是否符合评委们的观念。

导演的自我意识表达,能否触动评委。

评奖的过程有一部分技术方面的硬性标准,但更多的是唯心的感受。

每年的评审团成员都是完全不同的,无论口味偏好如何,只要是业内有名,都有可能坐上评审团主席的宝座。

评奖的真正标准,每年都有变化。

一部电影今年得了奖,换做其他年份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因为能进入最后评奖环节的作品,每一部都堪称质量上乘。

把奖项给任何一部电影,都有足够的理由。

所以评选结果就是薛定谔的猫,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

而且评委们在打分的时候,还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人情分。

大家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谁都有点人情要照顾。

这一届我给你的朋友投票,下届你当评委的时候照顾我们的朋友,这在电影圈里是很常见的事情。

千万不要以为艺术圈里没有人情来往。

恰恰相反,这个圈子里是最讲人情关系的。

艺术类和理工科最大的区别,没有一个评价的客观标准。

理工科的对错,有着非常清晰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

艺术没有标准,也没有答案,只是自我意识的对外表达。

就像电影评奖,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参赛电影做着不同的检视,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商业电影的成败,判断标准非常清晰,就是票房成绩。

艺术片的好坏,专业评委能分辨出来。

但在一堆好片当中选择最好的一部,那就见仁见智。

这也是陈锋来柏林之前,不对获奖抱有太多期待的原因。

评奖的结果,主要是依靠评委们的艺术喜好。

他也不清楚《心迷宫》的风格,能不能对上评委们的胃口。

不过,首映时间的调整说明评审团中一定有人非常喜欢自己的电影。

凡是被安排在黄金时间段首映的作品,都有机会角逐金熊奖。

即便是没有达到大奖,也会颁发一个安慰性质的奖项。

只要有奖拿,《心迷宫》的海外版权价格就有升值空间。

当然了,陈锋还有更高的期待。

那座熠熠生辉的小金熊,成为了他的目标。

王宏伟通过关系,目前打探到了一些内情。

现在真正角逐金熊奖的主要有五部影片,分别是《野人传奇》,《孔雀》,《无命运的人生》、《卡雅利沙的卡门》、还有陈锋的《心迷宫》。

《野人传奇》是开幕影片,得奖的概率反而不大。

《无命运的人生》改编自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科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实力不容小觑。

最有可能获奖的是《卡雅利沙的卡门》,这是一部南非歌舞片,翻拍了法国歌剧《卡门》。

按理说,翻拍片不太可能拿奖。

关键在于电影节主席考斯里科,毫不掩饰对这部影片的偏爱。

评审团的成员肯定会受到影响,人情分这一项算是拉满了。

至于顾常维的《孔雀》,在国内媒体上呼声很高,但拿到最高金熊奖的希望不大。

影片成色很足,堪称良心之作。

遗憾的是,没有哪位评审团成员强烈支持,只是一堆普通赞许。

相反,陈锋的《心迷宫》却异军突起。

在评审团内,至少有三名成员表达了强烈的支持。

其中,就包括了评审团主席罗兰·艾默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