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

在东方的针灸术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古典中医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已刻不容缓。中医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所运用的人体整体观与辨证思维,至今尚有极大的生命力,但它的许多术语,由于定义含糊或带有太多的原始色彩,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暴露出不容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弊病,甚至严重地妨害了它的国际传播与科学化的进程。

在针灸学方面,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是十四经脉及其所属361个经穴和一些经外奇穴命名的国际标准化,包括十四经脉分别由其英语缩写成统一的国际编码,如LU、HT、LI、SI、…分别为肺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等;以及每条经脉的穴位依照顺序用数字从1计起,如大肠经共有20个穴位,分别命名为LI1~LI20。其中LI1是商阳,LI4是合谷,LI5是阳溪,LI10是手三里,LI11是曲池等[9]。这样的命名使不懂中文的学习者十分容易记住经脉与穴位的名字,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在西方国家的推广。

但是,当经脉或穴位的名称用编码简化后,也有弊病存在。例如,十二经脉的中文名称原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所联系的脏器、手或足以及所带有的阴或阳的程度,如“足少阳胆经”这一名称既表达了它循行于足而连接胆囊或胸胁部,又提示它虽属阳经,但介于盛阳(太阳)与初阳(阳明)之间的程度。显然,这些含义不能从它的代码GB中看出来。

而且,许多穴位的中文名称也都带有其功能或局部形态学的特征,当经脉或穴位的原有名称用编码替代后,它们就失去了这些附加特征。如“神门”改为HT7后,从其新名再也不会联想其作为“神经系统大门”的功能;再如曲池改为LI11后,也体现不出要屈肘取穴的含义。这里提出了一个难题,即中医原有术语国际化时,如何以其他形式来保留它们由于简化而可能失去的内涵。

由于十四经脉及其所属的每一个穴位在体表的解剖定位都是十分明确的,一条经脉或一个穴位,除了上述内涵之外,它们无疑还是人体表面上的一种地区标志,就好像是地图上的经纬度作用那样。其实,这也正是“经脉”(Meridian)名称的原意。由于经脉现象的实质就是人体各部之间的反射活动,本书提出用“反射区”这个国际上通用、并且定义十分明确的名称替代古典的“经脉”。在本书所附的反射区图谱上,各区的界限就是利用人们所熟知的常用穴位的位置来界定的。

在本书中,我们一方面在分析人体控制系统及针灸治病过程时,运用了许多控制论的现代术语,如信息、信息通道、内稳态、反馈、神经网络、阈值、黑箱等,另一方面试图从物理学或生物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中与针灸方法有关的古典术语,如“得气”、“气至而有效”、“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等,作尽量科学化的表达。

为了实现针灸疗法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或者说使古典的针灸外治法焕发出现代科学的光彩,使它真正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方面,古典经络学说和针灸术语的科学表达,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