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质心理课设计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名字开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 张鹇

【驱动问题】

如何让学生从名字中认识自己?

【基本信息】

适用学段:高中一年级

准备道具:学案纸

【设计思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姓名是自我意识的起点,是构建自我形象的“第一张名片”。名字可以说是自我认同的独特社会符号,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观察、解释及期待[1]。研究发现,对自己名字的喜爱可能是内隐自尊的一种表现,而且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我的思考更加深入,对自我概念更加关注。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喜欢自己名字的学生不仅对名字本身有困扰(如名字中含有生僻字等),还对名字背后的意义有困扰(例如,有的同学讨厌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期待——名字中蕴含对其性格或学业的期待;有的同学不满这个名字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平平无奇、过于张扬,或者太男性化/女性化)。个体对名字的接纳程度在很多时候也体现了其对自我的接纳程度。

本节课将“名字”作为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的起点,授课时间点为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在这个时间段,学生会反复地在各种场合做自我介绍,希望自己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本节课的设计既能满足学生从“名字”开始讲好自己故事的需求,也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集体。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名字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力量,提升对名字的喜爱程度;感受以名字为基础的良好人际互动,通过人际反馈提高自我接纳度。

2.认知目标:拓宽对自己名字的认知,增加对名字的了解。

3.行为目标:能学会以积极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名字。

【教学思路】

➥ݗ⮰हႃҌૈ⁎㜖ጝ⮰हႃृ㐅हႃБ߇䛻 䄪മᕧ㏿

【教学过程】

一、特别的名字(5分钟)

老师:同学们,我是你们的心理老师××。在这个新班级里,我也想知道大家的名字,最好是一些特别的名字,请同学们推荐一下。

学生举手推荐。

老师:(在了解到本班“呼声”最高的名字后,不必让学生起来作详细自我介绍)请全班同学接着说一说,自己了解到周围人的名字中有哪些是很特别的,有哪些名字经常重复?

学生举手分享后,老师呈现提前准备的本年级学生名字分析。老师可以提前收集本年级新生的姓名名单,并分析本年级学生中不常见的名字和重复的名字。善于用统计软件的老师可以用词频分析软件统计名字中的高频字。

教师小结:名字是关于“自我”最特别的一个符号。大部分情况下,它从我们出生起就开始陪伴我们,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往往不多。今天,我们就从“名字”开始一起探索关于自我的世界。

设计意图:结合新学期第一节课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二、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10分钟)

学生在学案纸“我的名字”处填入自己的名字,并给自己的名字打分,评价对自己名字的喜爱程度。评分范围为1~10,1代表非常不喜欢,10代表非常喜欢。学生先在小组里互相分享自己的答案,再派代表在全班分享以下问题的答案。

问题1:小组成员对名字的喜爱程度最低是几分,最高是几分?

问题2:对于喜欢和相对没那么喜欢自己名字的同学来说,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3:关于你们小组成员的名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老师将学生总结的喜欢和不喜欢自己名字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写在黑板上,如下所示。

名字给他人的印象名字的意义名字本身会让他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觉得我应该很温柔/很可爱/很潇洒认可名字背后父母的期待读起来感觉在微笑字形好看简简单单好写喜欢自己名字的原因 不喜欢自己名字的原因生僻字,考试时书写费时间太普通容易读错不认可名字背后父母的期待太男性化/女性化太刚强/太软弱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简单、普通的名字,有的同学却因为自己的名字太普通而不喜欢自己的名字?

问题2:父母的期待为什么既可能是我们喜欢自己名字的原因,又可能是讨厌自己名字的原因?你认可父母的期待吗?

问题3:你希望自己的名字给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这样的印象代表理想中的你,还是真实的你?

学生举手分享后,老师给学生讲述以下关于名字的心理学研究。

姓名的特征包括独特性、性别倾向、含义效价、认知加工流畅性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个体对名字的偏好。对自己名字的喜爱度与我们的自尊水平相关。个体姓名中体现的积极的自我期待反映了一种更健康的自我评价,它甚至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幸福感。

教师小结:名字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部分,但我们也发现:由于名字并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有的同学会因为不喜欢名字背后的含义、觉得名字和自己的真实情况不一致等而不喜欢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同学可能会给自己改名字。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自己名字的态度,引出探究情境,转化问题。

三、给名字以力量(23分钟)

老师: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名字本身及名字背后所蕴含的长辈的期待,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打造或完善名字所代表的形象。

(一)名字的化身

老师: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名字有一定的魔力,可以在被召唤时化身为人、动物、幻想生物,甚至是山川河流,那么你觉得自己的名字可能会化身成什么?

学生举手分享。

老师:你的初始形象和初始属性是什么,取决于你对名字的理解,它们可能是你期待的样子,也可能代表你内心的自己。而名字的初始能量值则来自你对它的喜爱度,大家可以在学案纸上根据自己对名字的喜爱度,给名字赋予初始能量值,分值范围为0~10。

老师给学生呈现以下示例。

示例1:“磊”,化身是石头,初始属性是善于忍耐,初始能量值是9。

示例2:“晓乐”,化身是可爱的少女,初始属性是活泼、有能量,初始能量值是9。

学生在学案上画下“名字化身”,写出初始属性和初始能量值。

(二)为化身赋能

老师:当你的名字不断被他人“召唤”,并且他人认为你的名字背后有一些积极能量时(这代表他人对你的印象),你的“名字化身”就会出现一些由他人赋予的技能。请在班内寻找至少三个同学,让他们为你的“名字化身”赋予技能。如果你愿意让他人的“名字化身”拥有更多技能,你也可以主动询问他人是否能接受你为其名字赋能,这一赋能过程可以借助字典等。

老师呈现以下示例。

示例1:“磊”。赋予技能——光明磊落(技能名);技能解释——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瞬间消灭所有虚伪。

示例2:“晓乐”。赋予技能——快乐传播(技能名);技能解释——只要出现就会缓解同学们的低落情绪。

学生在班内自由走动,相互为名字赋能。

老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最喜欢的他人为你名字赋予的技能是什么?他人赋予的技能和你对自己“名字化身”的认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举手分享。

(三)拥抱化身

老师:化身魔法快要消失了,“名字化身”也会变得看不见,但它依然以隐身的方式陪伴我们一生。在它隐身前,它会对你说什么呢?

学生举手分享。

教师小结:有的“名字化身”因为你对名字的喜爱,一开始就拥有很高的能量值,它的技能往往也能为其他人带来强大的影响。与之相反,有的“名字化身”可能一开始不被名字的主人所接受,初始能量值也很低,但仍然有重要的人认为它是具有能量的,因此它也有了更多的能量值。其实,你的名字,无论是平平无奇的、特殊生僻的,还是曾因某种原因让你感到别扭的,它都是一生中陪伴你最久的礼物。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通过外化方式分离问题,引导学生在团体互动中获取名字的积极能量,为名字赋能。

四、课堂总结(2分钟)

老师:名字是我们自我认识的起点,本节课我们赋予了名字新的意义。我们可以期待自己会像名字所预言的那样,拥有各种美好品质。我们也可以转化自己对名字的理解,为自己预言。生命的舞台上,我们怎样演绎自己的名字,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

设计意图:总结深化主题。

【课程迭代】

本节课最早发表于笔者本人的社交平台,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学段同行的热烈反馈,其中不乏精彩的建议,例如,一位网名叫“长风万里”的教师提出教师可以对学生姓名做词频统计。本书呈现的版本与最初的版本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最初版是面向初中生设计的,课程设计较常规,更偏向于讲授,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名字背后蕴含的长辈的期待,因此课程活动主体部分便只停留在对名字背后期待和意象的解读上,同时邀请他人写出对自己名字的联想。修改后,授课学段改为高中,随着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入,本节课将教学目标定为拓宽学生对名字的认知,感受名字给予自己的积极力量。此外,课程设计通过打分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名字的喜爱度和自我接纳度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设计中最难修改的部分是如何让名字喜爱度低的学生也能从名字中获取积极反馈。最初版本是让学生互相写和画,联想意象。在修改过程中,笔者也尝试了拼贴画和拼贴诗等艺术表达疗愈方式,也考虑过使用冥想赋能的形式,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在最终的版本中,笔者主要考虑了本节课的授课时间点(即高一刚入学),此时学生需要更有趣的团体破冰活动,所以本部分改成了趣味性的为他人的名字召唤“技能”的活动,让学生在互相赋予技能的过程中熟悉彼此,传递积极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灵感起源于笔者本人对自己名字的思考。笔者在中学阶段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而感到困扰,想改名,甚至一度与朋友互称网名,直到后来某一刻笔者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话:“一个人的自我接纳可以从喜欢自己的名字开始。”笔者这才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在各种自我介绍中,笔者开始喜欢自己的名字了。无论是名字背后反映出的父母的祝福,还是名字带给别人的关于自由或闲云野鹤的联想,抑或是名字本身的独特性,都和笔者如今的价值观一致。现在,笔者也会利用自己名字的特殊性,在人际交往初期加深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为自己“打造人设”。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考虑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对自我介绍环节既害怕又期待,以及新生“既渴望给他人留下印象,又苦恼于无话可说”的纠结心理。在恰巧阅读了一些关于名字与自我概念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后,笔者决定在学期初从“名字”切入自我认识专题,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姓名符号出发,探寻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在设计上,本节课教学环节连贯性强,内容逐层深入,探讨了以名字为框架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赋能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操作简单,学生参与度高,也十分适合用于新班级的团体建设活动。

这节课可以改进的部分是对于课堂的深度挖掘。本节课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但教学设计缺少一个扎实、成熟的理论体系支持。整节课的设计更关注拓展名字的意义、以名字促进学生积极互动,因此课程在对名字的整合及对自我概念的理性思考方面尚有欠缺,深度仍显不足。

【专家点评】

这是一节少见的完全围绕“名字”开展的心理课,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题新颖,载体具象。本节课创新性地使用了名字作为内在自我评价的切入口。相较于一些常见的自我认识主题,名字是一个更具体的载体。当学生在课上尝试从名字这个熟悉的“窗口”探入,以从未有过的视角探索内在自我时,其体验是全新的,这使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生成的内容也更丰富。

2.贴合学情,关注需求。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刚入学的学生,这一方面是一节自我认识课,另一方面也是一节入学适应课,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人际适应需求。在积极、欢乐的团体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彼此名字的印象,同时更好地在新班级呈现了自己的形象。

3.形式灵活,趣味性强。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开展,形式层层递进。从一开始的自评分享到“名字化身”和意义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名字背后的自我认识。环节的设计充满趣味性,转化过程也避免了教条说理,充分发挥了积极人际反馈对自我评价的促进作用。

(点评嘉宾:马菁,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心理科组长,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1] 包寒吴霜,蔡华俭. 姓名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际影响:证据和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 2021(6):1067-1085.

[2] Luo Y L L,Shi Y,Cai H,et al. Liking for name predicts happiness:A behavioral genetic analysi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69:156-161.

【学案纸】

从名字开始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我的名字:对名字的喜爱程度(1代表非常不喜欢,10代表非常喜欢):1 2 3 4 5 6 7 8 9 10给名字以力量我的“名字化身”:【初始能量值】【初始属性】 0请邀请至少三个同学,为名字赋予技能:【技能名】 【技能解释】【技能名】 【技能解释】【技能名】 【技能解释】名字在隐身前会对你说什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