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质心理课设计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气质西行记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何佐钦

【驱动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

【基本信息】

适用学段:高中一年级

准备道具:学案纸、水彩笔

【设计思路】

希波克拉底曾提出人体的“四液说”,盖伦将其发展为四种气质类型学说。四种气质类型包括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分别有不同的特点,用以区分不同人群。巴甫洛夫在该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包括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它们的特点能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1]。四种气质类型学说可以帮助个体探索自我。

高中生所处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生理的发展突然且迅速,思想也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对主观世界的关注。他们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并常常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关于“我”的话题,总让高中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思考[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高中阶段的心理教育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身的气质类型可以成为学生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成为解开其关于“自我”困惑的一种方法。本节课以《西游记》为载体,通过探索《西游记》中人物的气质特点,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气质类型;通过为气质人偶涂色,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气质类型。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对自我的好奇心,体验自我的整合。

2.认知目标:初步认识气质类型学说,意识到个体间的差异,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

3.行为目标:尝试探索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学思路】

⩧䄠㺫⍤ȧ㺫⍤䃜Ȩͷ䄭᭛࢓Ꮑ๕⩋᜽ᱼᓱᰵ⩔ 䄪മᕧ㏿

【教学过程】

一、画说西游(3分钟)

老师呈现三幅与《西游记》有关的连环画(分别为:真假美猴王、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要求学生根据漫画的线索,猜测这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并简单说说故事情节。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这几幅漫画都是《西游记》里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与《西游记》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西游记》故事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西游记》的相关内容,使之作为本节课的线索引出主题,同时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团体动力。

二、《西游记》之谁是卧底(15分钟)

老师邀请五名学生参与“《西游记》之谁是卧底”的游戏。学生上台后,每人会分得一张写有《西游记》人物的纸条,其中四张纸条分别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另外一张纸条写的是白骨精(此时,台上的学生并不知道有哪些角色)。挑战将进行三轮,每轮学生要根据纸条上所写的人物特征回答问题。观众需要依据台上学生的回答找出藏在取经队伍中的“卧底”——白骨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五名学生的编号,以便记录票数。

五名学生抽取纸条,准备迎接挑战。老师介绍以下活动规则。

① 第一轮挑战: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抽取的纸条上的人物,摆出一个该人物的经典动作。

② 第二轮挑战,回答问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如果没有纸条中的这个人物,取经的队伍会怎么样?纸条中的这个人物在取经路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③ 第三轮挑战,回答问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如果只有纸条上的这个人,会发生什么?

每轮挑战开始后,台上的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根据台上学生的回答,给自己认为的“白骨精”投票。每轮挑战结束后,台上学生中得票最高的淘汰出局。三轮挑战结束后,若观众成功找出“白骨精”,则观众和“师徒四人”胜出,取经成功;若观众未能找出“白骨精”,则“白骨精”胜出,取经失败。

教师小结:“《西游记》之谁是卧底”这个活动借西游记的几位人物,让大家看到了不同人物身上鲜明的特点,相信大家也意识到了不同的人在团队中的作用。一方面,取经队伍中的每个人都为取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如果取经队伍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一样,取经同样也很难成功。团队合作、互补配合,才是取经成功的关键所在。

设计意图:课程结合了当下学生感兴趣的“谁是卧底”游戏,活动既展现了个人(参与者), 又强化了观众的角色(有投票权),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15分钟)

老师: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问答和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师徒四人不仅有各自的个性特点,更有各自的特长。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经依照人的不同特质,提出了人体的“血液说”,希腊医学家盖伦据此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学说。接下来,我将依次介绍每一种气质类型,同学们可以猜一猜它们分别与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个人更为符合。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好冲动。猜一猜,他可能是谁?(孙悟空)多血质:热爱交际、能说会道、十分灵活;缺少耐性,稳定性差。猜一猜,他可能是谁?(猪八戒)

黏液质:稳重踏实,自制力强;反应较慢,话少。猜一猜,他可能是谁?(沙和尚)抑郁质:心思细腻,思想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交际。猜一猜,他可能是谁?(唐僧)

学生根据气质类型的说明,结合《西游记》的情节猜测符合某种气质类型的人物,并说明理由,而后完成学案纸“《西游记》人物小传”中每个人物的“优势”“不足”“他的气质类型”等部分。

老师:这四种气质类型,如果要从好到坏进行排列,你们会怎么排?

学生给出不同的排序答案。

老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每个人对气质类型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气质类型是一个人天生具有的特质,没有好坏之分。同样,我们也可以发现,性情急躁的孙悟空,在面对贫苦的村民时也会展现出心思细腻、温柔的一面。所以,尽管我们认为胆汁质的描述更贴近悟空,但他身上其实也会展现一些其他气质的特点。一个人的气质并不完全单一,可能会融合多种气质特点。在了解气质类型以后,我很好奇同学们的气质类型是什么样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到能够代表你眼中四种气质类型的、你喜欢的四种颜色,挑出相应颜色的水彩笔,在学案纸“《西游记》人物小传”里“代表颜色”处用该颜色水彩笔画一个色块,表示接下来在填涂气质人偶时你将用这个颜色代表这个气质类型。然后根据你对自身的了解及他人对你的评价,给你的气质人偶涂上颜色。

学生依据要求填涂学案纸上的“我的气质人偶”。

老师:完成作品的同学,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分享,相互间对比看看,有没有相似或不同之处?看看你所填涂的气质类型和同学对你的认识是否一致?

学生相互展示和交流后,老师邀请一名学生上台分享选择四种颜色的原因,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气质人偶,分享气质为学生曾经的成功经历带来了什么,并邀请其他学生反馈该学生的描述是否与本人平时外在的表现一致。学生根据提问进行回答。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分享中,老师很惊喜地看到同学们对自己都有了全面的探索和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丰富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看见了自己身上具有的不同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内心较为稳定的背景色——那个颜色面积最大的气质类型。我们发现,尽管大家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也可能拥有一致的主要气质类型,但每个人画出的气质人偶都不一样。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你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接纳并喜爱自己身上特别的部分,那么我想你会更加认可你自己。

设计意图:课程结合《西游记》的主角讲解气质类型,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用颜色表示气质类型,并为气质人偶涂色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自身气质类型。

四、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古至今,哲学家、文人、画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探索、认识和表达自己。纵观人的一生,我们也一直走在探索自我的旅途上。希望通过今天这节心理课,同学们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自己,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发挥自己的优势!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鼓励学生继续完成自我探索之旅。

【课程迭代】

本节课最终版与初始版本相比,差异最大的是“《西游记》之谁是卧底”环节。初始版本中该环节的三轮挑战是作为三个问题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的。尽管学生能回答出合理的答案,但该环节总显得气氛沉闷。思前想后,笔者决定将《西游记》的主线剧情贯彻到底,在课堂中邀请大家擦亮“火眼金睛”,识别混入取经队伍的“白骨精”。这一改动,不仅让愿意展示自我的学生有了充分的表演空间,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们不只是观众,还要共同思考,投出自己的一票。仅仅改变授课形式,就令课堂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参与度变得更高,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自我探索之旅不再是谨慎的、枯燥的,而是充满趣味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熟知的《西游记》为课堂背景,利用四位主角鲜明的气质特点,将气质类型理论娓娓道来,而不是直接教授理论知识。本节课还采用绘画涂色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特点,正确评价自己、欣赏自己。

因笔者个人的偏好和对心理课堂的理解,本节课弱化了对气质类型理论的讲解,这可能会使学生对气质类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能够综合自我觉察和他人评价,形成对自身气质类型较为准确的认识,笔者认为这比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如果教师期望学生能更多了解气质类型的理论知识,那么可以以科普资料的形式把内容附在学案纸后,供学生课后阅读。

最后,这节课需要授课教师温习《西游记》的重点情节,以便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情节提示学生回忆人物的气质特点,从而推进课堂的教学进展。

【专家点评】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健康生活是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包括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本节课选择气质类型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删繁就简,取其精华,打破单方面教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局限,将知识融入活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推陈出新,巧用团体动力实现教学目标。《西游记》作为学生的必读名著,家喻户晓。对其中的经典片段和师徒四人的人物特征细节,学生几乎都能做到“如数家珍”。选用《西游记》作为本节课的活动背景,是非常明智的。课程结合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西游记》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内容,而对故事中人物进行气质分析,却是学生未曾涉足过的领域,属于学生经过这节课的辅导,“跳一跳”能够到的范畴。对于《西游记》素材的使用,本节课不是像语文学科那样注重阅读与理解文本素材,而是通过组织一场“谁是卧底”活动,调动班级所有学生的动力,形成了蓬勃生动的教学现场。活动设置循序渐进,紧扣主题,更新了学生对人物的认知,体现了教师的设计巧思,同时还为后一个环节进行了认知上的铺垫。

3.动静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对于自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高中阶段的心理辅导课应当重视“引导”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在开展了生动有趣的活动后,本节课采用讲解理论的方式进行过渡,从热闹的活动氛围转变为适合沉思的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索自我气质类型的活动打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

(点评嘉宾:孟迎芳,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 5版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学案纸】

气质西行记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ȧ㺫⍤䃜ȨϦ➕ᄻь਼ؓф߫喝̹䋟喝Ђ⮰⅀䉔ㆧಷ喝Џ㶔䷈㞞喝⡖ڗ᜾ф߫喝̹䋟喝Ђ⮰⅀䉔ㆧಷ喝Џ㶔䷈㞞喝ႅᗋ⾦ф߫喝̹䋟喝Ђ⮰⅀䉔ㆧಷ喝Џ㶔䷈㞞喝⇅সᅆф߫喝̹䋟喝Ђ⮰⅀䉔ㆧಷ喝Џ㶔䷈㞞喝᜽⮰⅀䉔Ϧ֢᜽⮰⅀䉔छБͦ᜽⮰᜼ߋፒ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