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理论初探与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根据《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是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样板和重点工作,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专业能力目标,即使学生能够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设计,准确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对经济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二是方法能力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启发学生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使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特点,掌握实际应用技能。三是社会能力目标,即设置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开放意识、互动意识和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获得应有的收获,并在案例分析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领悟并认识到敬业耐劳、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尊重规则、团队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高国希,2019)。西方经济学教学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张鲲,2018),要求结合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等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议题、学生所思所感所惑(孙杰,2018;沙军,2018),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及综合素质,并结合身边案例、先进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与积极践行者。

一、思政元素选取与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机构,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日常督导与绩效评价。以制度化、规范化方式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微观化、实体化、常态化,不断提高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水平。

第二,集中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重目标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学院组织专业任课教师、党团干部与专职辅导员等思想教育工作人员,按照总体设计与分章节设计相结合的思路,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各部分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进行集中研讨和备课,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菜单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项,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大纲中合适的内容开展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提升与思政教育。

第三,形成可视化、清晰明确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基本流程。主要包括6个阶段:阶段1,面向学生展开调研,整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阶段2,教学团队带着问题与学生共同查阅相关资料;阶段3,教学团队组织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以达成知识能力、思政教学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共识;阶段4,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师生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思政升华;阶段5,采取学生评价、教学团队成员互评和院系督导评价的三方评价机制,开展教学效果评价;阶段6,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建设成果汇总。充分利用大学慕课等在线开放教学平台与微信公众号等大众传媒手段,使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不断扩大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和影响范围,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举措与案例分析

(一)教学举措
1.集成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团队坚持课程思政推进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方向”的统筹协调,按照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相互补充的思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讲授、案例讨论与实地调研等方式,以及启发式、分享式、互动式等教法,选取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图表、视频、音频等多元化信息,将专业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有机融合,增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感染力、接受度与传播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推进教学载体和教学途径的多样化与科学化

教学载体是思政教育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进程及其实际效果。教材、教师、学生、平台等是教学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团队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师生联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相融合的总体指导原则,以最新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为理论知识传播的载体,融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巨大成就、民生建设、环境治理、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系统性风险与疫情防控等重要经济热点议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各类高水平在线精品课程等形式进行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与课程思政的传播范围。

(二)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组成员在前期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曾以“疫情冲击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为主题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这里对该典型案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简要介绍。

【教材分析】 本课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该教材不仅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而且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和批判了西方经济学代表性理论在内在逻辑、研究假设与适用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理论简洁、内容丰富、篇章合理的精品力作。

【教学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本科二年级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学生。学生们在本科一年级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对市场的运行机制、内在逻辑和经济学的数学化表达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本课程结合我国发展实践传授西方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运用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疫情冲击下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趋势,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逻辑视角、分析方法与典型工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

重点:分析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疫情冲击的差异化反应,以及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难点: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既通俗易懂又严谨规范的学术语言,分析疫情影响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逻辑。

解决策略:通过图表结合、权威观点介绍、师生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个人经历讲述等方式,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坚定“四个自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度和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度。

【教学思路】 综合运用多媒体、互动式、讨论式、分享式等教学方法,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坚定“四个自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作用机制、传导路径等的理解力,以及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传播力、接受度与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本部分内容使用2个标准课时,是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运用环节,属于拓展性、研究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首先,由任课教师展示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疫情冲击下的反应,引出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次,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展示2020年以来我国不同行业生产总值的变化,阐述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针对性举措;再次,利用《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教材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我国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而实施的典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最后,总结和归纳疫情冲击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增长过程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

【教学流程】 按照教学导入、课程讲解、师生讨论、教师归纳与总结四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紧密环节依次展开(见表1)。

表1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进一步思考如何妥善处理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如何将较为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想、所思、所感、所悟有机结合,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对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支撑力。

三、建设机制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要深入挖掘西方经济学主要理论和代表性观点蕴含的各种思政教育资源,还要系统运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和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成功经验。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使西方经济学课程既能弥补本学科的缺陷与不足,又能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构建一支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具有创新力和引领力的高水平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形成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课程思政开发、监测与评价机制。

(一)思政教学机制

沿用教学团队初步搭建的“团队作业、组织策划、菜单选项、模块任务”建设路径,开发与西方经济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思政案例。统筹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创新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场景,按照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技术手段相补充的思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习惯,建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的菜单化与模块化实施机制。

(二)师资团队建设机制

加强师资团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建设,为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名师引领、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建设思路,重点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建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思政教学领导工作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此外,要通过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室等方式,整合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资源,组建多学科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保障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围绕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定位、建设内容、推进方式、所需素材与资源保障条件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讨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及难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路径、工作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形成了集中备课、师生互动、效果评价与协同整改提升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推进机制。教学团队通过分工协作、多元联动,搭建起“团队作业、组织策划、菜单选项、模块任务”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形成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效应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模式提供了经验支撑和实践借鉴。

(四)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与整改机制

教学完成后,采取学生评价、教学团队成员互评和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在评价时,应坚持“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评价标准,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监测、反馈、多元评价与协同整改提升机制。

四、创新举措

(一)打造全员参与的教学体系

要科学把握理想预期与现实效果的内在张力,探索提升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贯彻实施全员育人理念,找准经济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点,探索构建全员育人的教学实践体系。积极探索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而后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管理创新,并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行持续探索,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围绕课程专业知识体系建立价值谱系,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的创新融合与无缝衔接,提升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坚持系统化思维和时代性视角

教学团队坚持以系统化思维、时代性视角统筹推进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按照突出重点、注重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思路,从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思想元素融合路径等多方面进行全流程全方位设计,以实现经济学专业知识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教育的有机融合。集成运用分享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采取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鲜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现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培育具有浓厚家国情怀、良好专业素养、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学人才。

(三)探索制定“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评价标准

构建“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标准,就是要将立德树人成效贯穿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全过程。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基于立德树人成效的人才培养效果应当成为且必须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涵盖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进而以课程评价带动课程实施与课程设计改革发展。

五、建设成果

(一)教师层面

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团队运行效率和合作效果,以及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和素养,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师资团队;在传授专业知识、提升师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保证了课程思政的方向性和引领性,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可借鉴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可扩展的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学院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二)学生层面

课程规划不仅把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彰显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价值。经济学专业知识传播,增强了学生对中国道路、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的信心。可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着力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实干型人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社会层面

应进一步完善西方经济学的多主体、多环节课程思政协同实施方案、思政元素选取方法和融入路径、案例开发数据库,形成具有示范效应、可操作、系统性较强、推广价值较高的课程思政研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推进、效果动态监测与优化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模式及实施路径。同时,应在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推送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扩大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国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10-12.

[2]张鲲.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2-166.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5-17.

[4]沙军.“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81-85,108.

[5]张丹丹.复杂性视阈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9):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