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成为母亲?:新生育政策下城市一孩家庭女性的再生育抉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生育意愿是“生育意愿—生育抉择—生育计划—生育行为”(风笑天,2016)中的一个环节。不少学者认为,生育意愿能够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将生育意愿的形成视为生育抉择过程的第一步,然后通过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生育意愿的影响,使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相关行为(Miller,1995;Reynar,2000;郑真真,2011;杨菊华,2011)。因而生育意愿是预测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生育意愿十分确定的时候,它对生育行为的预测力更强(Morgan,1981;Poo & Nai,1994; Bankole,1995; Schoen et al.,1999;Bongaarts,2001)。那种十分确定的生育意愿被称为同步模式,意味着夫妻在结婚时就很确定以后想生几个孩子;生育意愿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叫序次模式,意味着生育意愿是变动的,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夫妻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重新评估并形成新的生育意愿(Urdy,1983)。所以用变化着的生育意愿来预测生育行为可能更为合适。

生育行为的产生来自家庭前期的思考、选择和准备。对生育作出最终的决定就是生育抉择。但目前在国内,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刚刚实施,对女性再生育抉择的研究十分稀少。作为生育抉择的前一阶段,夫妻的生育意愿同生育抉择息息相关,生育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生育意愿的指导下作出的。生育意愿包括是否想生育孩子、对子女数量的期待和对生育孩子时间的渴望(Miller,1995),或是意愿生育孩子的数量、性别和生育间隔(顾宝昌,1992)。对既有研究的回顾发现,生育抉择与生育意愿这两个词语常常是互相替代、未作区分的,甚至通常与生育一词相同,更多地指向夫妻愿意生育子女的数量,在宏观分析中又被称为生育率。可以说,对生育意愿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及其倾向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