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气的隐喻
如果说“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讲的是不同文化间的融合方法论。那么“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讲的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方法论。
任正非鼓励高级干部、专家等多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中间休息时,端杯咖啡到处走走,碰到什么人就随意交流几句,在不经意中获取别人的思想。他说:“回来写个心得,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也许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让别人成功了,只要我们这个群体里有人成功了就是你的贡献。”“公司有这么多务虚会,就是为了找到正确的战略定位。这就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为什么是咖啡而不是茶呢?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茶更具东方韵味,而咖啡是西方象征。这也可看作全球化的隐喻、东西方哲学的交流。
西方文明,是以两希文化(希腊、希伯来)为基础,因此西方哲学可以看作光的形而上学。《圣经》中有“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希腊哲学中,有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著名的“洞穴隐喻”——用光、影、洞穴来描述对人类知识的基本理念。对光的本质的追求(波粒二象性),则成为推动物理学发展的动力。
相比较而言,中国哲学是气的形而上学。无论是宋学还是汉学,理学还是道学,“气”始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区别仅在于“理”是第一性,还是“气”是第一性。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涵盖了物理、伦理和道理,“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被看作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
换句话说,西方文化精神的内涵,是学以致知。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学以致用。
这种文化基因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三组剖析任正非领导哲学的视角。
一是“求知”与“求用”的辩证关系。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自身的训练,而不屑对外物的依赖,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处在一种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非常重视劳动技能的提升,留下了“庖丁解牛”“多能鄙事”“熟能生巧”等故事和佳话;另一方面,又强调“君子不器”,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
二是“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关系。
这种关系带来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谦虚是基本品格。不论受到何种赞美,人们总是习惯礼貌性地推辞、转移话题。即使当一个人的成就已经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他仍要将这些获得的赞誉“归结”于其他人,比如“我很幸运”或“这归功于我的父母、老师、领导和同事”。但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表达方式是“不真诚”的。
换句话说,东方哲学以在整体中定义个体为典型,西方哲学主张独立的个体形成群体。
三是“原则”与“灵活”的矛盾之处。
西方哲学对“绝对真理”的强调,天然具有超越性,从而让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自我的逻辑——自己能够解释自己,自己能够为自己的合法性辩护,自己能够为自己开辟道路,即所谓的“内在性”。
中国哲学里,“一气分阴阳、阴阳互生长”是底层逻辑之一,中国文化历来强调融合、包容,所谓“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换句话说,西方哲学强调观念、逻辑上的精确一致,典型的西方人强调原则;东方哲学更能包容不一致甚至相悖的观念,典型的中国人强调灵活适应。
综上所述,“光”与“气”的隐喻是我们理解任正非领导力哲学世界观的一把钥匙,“咖啡”与“浆糊”则是学习任正非领导力哲学方法论的两个关键点。“求知”VS“求用”、“个人”VS“集体”、“原则”VS“灵活”是我们解读任正非领导力哲学的三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