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选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季梁论民为神主(桓公六年)

先秦时代“重民”思想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重民”的内容各个时期和各派学者之间有所不同,从《尚书·盘庚》的“重我民,无尽刘(杀)”到《孟子·尽心》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看出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左传》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重视“民”的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之一。季梁的大段议论中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念,无疑代表了春秋时期一种开明的认识。

楚武王侵随,使薳(wěi委)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zhànɡ帐),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1]。”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2],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3],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tú徒),粢(zī咨)盛丰备[4],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cù簇)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5]。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tè特)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6],亲其九族[7],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译文

楚武王侵袭随国,先派薳章去谈判和平的条件,把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结果。随国派少师主持和谈。

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在汉水之东不能得志,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军队,整顿装备,用武力威胁汉东的国家,他们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所以就难于离间了。汉东的国家中,随国是大国。随国自高自大,就一定抛弃小国。小国离心,这是楚国的利益。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君主摆出疲弱的士兵来,使他更加自满。”熊率且比说:“有季梁在随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以此作今后的打算,少师得到他国君的信任。”楚武王就毁损军容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赶楚军。随侯准备同意。季梁劝阻说:“上天正降福于楚国,楚国的军队显得疲弱,大约是引诱我们的,君主为什么要着急呢?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贪得无厌。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灵。上面的人想到对百姓有利,这是忠;祝史真实地书写祝辞,这是信。现在百姓饥饿而君主为所欲为,祝史虚报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道这样做是行得通的。”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牺牲毛色纯一而肥壮,粮食丰富齐全,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灵?”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灵的主宰。因此圣王先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才尽力祭祀神灵。所以在奉献牺牲的时候祝告说‘牲口普遍又肥又壮’,这是说明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说明牲畜肥壮而蕃殖众多,说明没有得病而瘦弱,说明各种毛色全都齐备。在奉献粮食的时候祝告说‘干净的粮食丰富充盈’,这是说明春、夏、秋三季没有灾害,百姓和睦而丰收。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清又好的美酒’,这是说明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没有背离的心念。说到祭品的芳香,就是指人们没有邪恶。所以重视春、夏、秋三季的农时,修明教化,亲近家族,用这些来向神灵致祭,这样,百姓和睦而神灵为他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成就。现在百姓各有异心,鬼神没有主宰,君主虽然祭祀丰盛,又怎么能求得神灵降福?君主还是修明政事,亲近毗邻的兄弟国家,这也许可以免于祸患。”随侯害怕,因而修明政事,楚国就没有敢来攻打。


[1] 二年后,楚再度伐随。由于少师轻敌,随军大败,少师本人被俘。少师,官名,姓名不详。

[2]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向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自若敖、蚡冒开始强大,熊通继蚡冒为君,自称为王,即楚武王。《春秋》《左传》中则多称楚君为“楚子”。这里季梁说“天方授楚”,反映了楚国的兴起。

[3] 祝史:主持祭祀的官。上古时代祭祀的祝词中要记录本国的情况报告神灵,所以祝和史实际上是一回事。

[4] 粢盛:装在祭器内的粮食。

[5] 四个“谓其”分别解释“博、硕、肥、腯”四字。

[6] 五教:家族中的五种道德标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7] 九族:九种亲族关系。具体是哪九种,其说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