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魔镜通现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番薯推广不了的原因

“徐学士,听闻你曾经推广过红薯,可有此事?”

崇祯从郑想那里着急回来主要还是为了这高产作物的事情,只不过被几件大事给耽搁了,这才定下心来决定好好商议此事。

“陛下,确有其事。臣是松江府人,万历三十五年臣父亲去世,便回乡守制,那时便发现乡邻有种番薯的。”

“此番薯亩产超七百斤,味甘糯口,相比水稻亩产三百斤,确实是一种高产的作物。”

“臣学会了番薯的种植方法,还在回朝之后上奏了朝廷。写下了《甘薯疏》,希望朝廷能够推广番薯。”

崇祯一听番薯的亩产量是稻米的双倍还多,当即便明白为什么郑想说这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东西。

“那推广的成效如何?给朕说来听听?“

徐光启听了崇祯的问题,思索片刻后摇摇头。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是当时臣上书《甘薯疏》时,有些人说的话,认为臣谈及农事有违孔孟之道。所以朝廷并未重视。”

“而且臣上书《甘薯疏》几年后也曾在北方推广番薯,但是当地百姓要么不敢尝试新的农作物,要么便是没有田地无法改种番薯。推广效果甚微。”

“那玉米和土豆呢,是不是也是跟一样的原因没有被推广开?”

徐光启看崇祯知道玉米、土豆,便知道崇祯事先已经知道了这三种都是更高产作物。

连忙点头,玉米和土豆比番薯更早流入大明,一样都没有推广开,只在南方少部分地方种植。

“不错,百姓大多不愿意尝试种植这些新的作物。更何况玉米和土豆的口味并不如番薯一样味甘糯口,没人肯吃就更没人愿意种。”

“而且我大明的农税自万历朝实施一条鞭法后,便由实物变成了税银。这些高产作物反而会导致谷贱伤农,百姓无法兑换到更多的银两。为了能够完税,他们也不敢尝试番薯这些作物。”

崇祯这才明白这三种作物为何不能快速推广开来的原因了。

官府不重视,百姓不敢种。

“那我大明为何会出现这这种明明粮食高产,却交不起田税的情况?”

徐光启思索了一番后,还是决定将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摊开来说给崇祯听。

“陛下可知我朝农税是通过黄册记录的田产收农税的?”

崇祯被徐光启问懵了,大明自立国以来就是通过黄册收税,十年调查一次人口情况,然后重新登记黄册。可是这跟推广农作物有什么关系呢?

“不错,黄册是我大明收农税的主要依据,是立朝之根本所在,为何会这般问?”

“陛下,制作黄册之人是官府以及地方小吏,而那些田产较多的富人往往又和地方小吏勾结,篡改黄册,将自己的的田产分散登记到穷人头上。”

“穷人不识字,不知道自己的名下有许多冒名的田产,便要多承受农税。”

“一旦朝廷贸然让穷人改种番薯这类高产作物,能上交的税银更少。这才是百姓不敢种植高产作物的真正原因。”

崇祯听了徐光启的分析,顿时一拍椅子的扶手。

本来听郑哥说推广这三种农作物是大明最急切要解决的事情。但是自己也很好奇,明明是高产作物,为何却没能在大明推广开来。

原来症结竟然是出自黄册收税,这黄册里面竟然还有如此之大的弊端。

想到那些穷苦百姓明明知道有高产作物,却又不敢尝试种植的样子,崇祯便莫名火起,真想效仿太祖时候一样对这些贪官污吏实行剥皮实草。

“徐学士,黄册收农税有如此之大的弊端为何就没人跟朕说呢?朝中大臣难道都不知道这些事情吗?”

徐光启听了崇祯的问题,心中一阵无奈。

黄册的弊端何止是穷人被迫替富人多交田税这么简单。

太祖皇帝朱元璋下令黄册十年一次更新,但是各地官府压根没有这么多人的人手和精力办理这件事。

往往都是将上一轮的黄册抄写一份了事。甚至是瞎编乱造一份,有些地方官府甚至提前就将黄册编好。

如果皇帝此时去地方州县里面彻查黄册,说不定还能看到崇祯三年,崇祯五年甚至崇祯十年的黄册。

除此之外由于田产兼并严重,各州府的农税越来越少。为了减轻朝廷的压力,只能在黄册当中造假,故意瞒报各地田产数量。

自己记得洪武时期的全国田产还有八百八十多万顷,到了孝宗时期黄册上的田产只有四百三十五万顷。而到了万历年张居正首辅时期,施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后,又恢复到了七百万顷田产。

至于到了现在,黄册上记载的全国田产和真实的田产相差多少,恐怕是谁也不知道的谜了。

这些弊端朝中大臣不可能看不出来,可这些问题谁又敢跟皇帝说,就算有个胆子大的将这些弊端通通都讲给皇帝听,那又如何解决呢。

黄册的问题已经是个死循环,无法解决的难题。

不过徐光启看崇祯继位一年以来做的的事情,铲除魏党、近期对后金入寇的种种举措,已有明君之象,万一能找到解决黄册弊端的方法呢。

想到这里,徐光启连忙将黄册的另外一大弊端说了出来。

还没等徐光启讲完,崇祯便已经暴怒无比。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弊端从立国开始就一直持续着,这两百多年下来,满朝的百官从来没有一个人跟历代皇帝说过这个事情。

这些食君俸禄者却没有为君分忧,看来还是对这些大臣太仁慈了。

“今日朕如果不问这番薯的事情,是不是还一直被满朝大臣蒙在鼓里?朕要……”

徐光启一看崇祯这神情便知道,再不安抚一下他的情绪,恐怕真的要像太祖时期一样掀起大案,但是现在的大明根本承受不起这种折腾。

“陛下息怒,非是朝中大臣们不愿意说出这些弊端,实在是这些弊端存在久远,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即便是张文忠公也只是勉强清丈出两百多万顷的田亩,为朝廷多收了些税收。”

“即便是张文忠公,也只能暂时缓解这黄册收税的弊端。可是满朝又有几人能和张文忠公相比呢,”

崇祯听了徐光启的话,心头的怒火逐渐消散,转而是一种无奈和愤恨。

“是啊,张文忠公在万历朝大权在握,利用考成法强行清丈田亩,并实施一条鞭法。死后也差点被刨棺戮尸,焚尸扬灰。”

“如今满朝大臣再没人能做到像张文忠公一样了。”

崇祯此刻也知道徐光启能向他提出这黄册收税的弊端已经是万难,如果自己再向满朝大臣提问对策,怕是无一人敢开口了。

还是等有时间去现代,问一问郑哥吧,兴许他有什么好的办法。

“也罢,徐学士,你指出的这些弊端朕自有考量。你且回去,好生监督汤若望造炮。”

徐光启听崇祯让他回去,当即心中长叹一口气,自己今天说出这些弊端,也不知道对大明是好是坏。

既然陛下说有所考量,想必还在想办法。自己就安心帮陛下造炮就行了。

“臣遵旨。”